525.虛張聲勢(1 / 3)

第五百三十二章

烏衣巷著火、謝家子無人逃脫的消息傳來時, 祝英台剛剛接到了馬文才的書信, 請她去魏國暫時幫忙一陣子。

“科舉”的創意, 準確的來說是馬文才偶然從祝英台那裏所得。昔年祝英台剛剛穿越時,怕自己來古代的時間久了會忘記自己這麼多年教育學到的東西, 所以一有空就用自製的筆記本將自己學過的東西記下來。

因為不知道哪些東西有用, 她記錄的範圍從天文地理到曆史化學,甚至連馬哲這種無聊的東西都記了下來。

簡體字在古人看來都是缺字的錯字, 再加上有很多本全是公式定律和莫名其妙的符號,沒幾個人都能看懂。

這些本子是祝英台最大的秘密, 也是祝英台在古代最大的倚仗。無論是為馬文才製糖、煉銅, 還是和馬文才一起做生意時,她能為他提供很多有用的幫助, 都全靠她剛來時從來不敢放鬆的那種認真。

不管如何歡脫, 本質上她還是個理性大過感性的理科生。

五館中以考試成績和類別分甲乙丙科, 再用甲乙丙三科決定課程的方法, 其實就是一種科舉的雛形, 這種方法隻能在五館推廣,概因國子學中全是達官貴族之後,不會將律例、術算這樣的學科當一回事,如騎射這樣的,更是為了不願和將種扯上關係而避之不及。

隻有為了給學生們多提供些就業路子的五館, 才會全科全通的教授。

馬文才要在魏國推行科舉, 首先想到的就是祝英台, 以及祝英台十分寶貴的那個小本子。

作為會稽學館出了名的“全知全能”, 來幫出些題、給些意見還是可以的。

祝英台收到信後,立刻準備動身,去向陶弘景和陸修遠請辭,結果剛說出來意,陶弘景就給出了讓人出人意料的決定。

“英台,梁國即將大亂,你將茅山上的弟子,都帶去魏國吧。”

“都帶走?”

茅山上正式拜入上清派門下的弟子有幾千,而且大多是南人,陶弘景一開口就讓她全帶走,跟老師帶小朋友們去春遊似的輕鬆?

“陛下被軟禁在同泰寺,蕭綱性子優柔寡斷又敏感多疑,梁國三年之內,必有變亂。”

陶弘景想錯了,以為祝英台是舍不得茅山,解釋道:“陳郡謝氏是南方高門之首,謝家世居烏衣巷、無異於建康的第二個主人,門第之貴,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可清貴如謝家,在如今的建康都能弄出‘失火’的事情來,可見蕭綱已經被裴禦史傳往天下的勤王令弄的方寸大亂,失去理智了。”

“何況陛下要抑佛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取銅、土地和人口,不少人都想到鑄幣需要銅鐵,現在佛門因蕭綱而複起,日後難保不會把陛下抑佛的原因遷怒在我們鑄幣上,蕭綱並不是個有器量的人。”

陶弘景歎氣。

佛道之爭,既殘酷又不可理喻。

“可是這麼多人一起北上,不會被懷疑嗎?”

祝英台擔憂地說,“而且離開容易,就不知道馬文才能不能安置這麼多人……”

“你不必擔心這個,其實從白袍軍北上開始,我就在準備北遷的事情了,北方道門的龍虎山現在雖然凋敝,可原本的門庭道山都還在,隻是沒有人了,我們在那裏暫居一陣子。茅山別的沒有,卻因為你的原因不缺赤金,既然要暫時放棄茅山,你們可以將茅山的赤金全部帶走。”

想起現在的梁國,陶弘景也是不勝唏噓。

誰能想象繁榮鼎盛的梁國,竟能這麼快便局勢連變,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而且,聽到你剛剛說馬文才準備在魏國開科取士,我已經決定,讓茅山弟子們都去嚐試下魏國的第一次‘科舉’。”

陶弘景笑道。

“你要讓弟子們都入世嗎?”

祝英台大吃一驚。

陶真人是有多相信馬文才啊!

之前才讓他帶走了一批茅山上最傑出的弟子,現在又要讓道門弟子全部下山去考科舉?

這這這這……

這讓一群數理化專業人才去考科舉,難道她該建議馬文才多開些實務科嗎?

“你莫小看茅山上這麼多弟子,我年輕時先修的儒學,而後入道,這些弟子之中,很多原本都是我門下的弟子,也曾為出仕而精通經義策論。即便是茅山,也不會禁止弟子們學習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