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向傳統叫板的哲學家(1 / 3)

隨著黑格爾主義在歐洲大陸被宣判死刑後,20世紀前夕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卻發現了黑格爾,他們中不乏有黑格爾的擁護者,但英美人的民族性格又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黑格爾哲學產生了反感,於是這些現實主義者們紛紛拿起自己的武器發起了對傳統主義的攻擊。這些反傳統的哲學家往往認為哲學的目標不是建立整套龐大的形而上學體係,更不是達到真理甚至是絕對真理,而是對意義的澄清。胡塞爾哲學思考的中心是“意識”,經研究他發現他所推崇的哲學前輩笛卡爾隻關注了意識的形式而忽略了意識的內容,於是他開創了一種新方法,其即能說明心靈的機構又能說明心靈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創立這一方法他沒有借助任何哲學和科學的理論建構,僅此一點就以表明“前無古人”!羅素作為反傳統哲學的旗手,將哲學看成是科學的輔助,哲學從屬於科學。維特根斯坦則激發了2個哲學運動,邏輯實證主義及現在人們都知道的“日常語言哲學”,這2個運動在20世紀反傳統哲學中占有較高地位。海德格爾作為胡塞爾現象學的學生非但沒有繼承老師的哲學,還對大多數哲學家的理智主義進行了拒斥,對這些哲學家把世界看作人類知識的基本對象他不敢苟同,他認為認知隻是“在世之在”的一種方式且認知本身不隻是一種認識活動。薩特作為胡塞爾的另一名學生,指出唯理論者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他或她自身的存在在一個荒誕的世界中,是一個多餘物,在其著作《惡心》中這一點觀點表現的更為鮮明。此外,薩特之前的哲學家關於自由的觀點是價值觀是先於人的自由而存在的。薩特式的觀點卻認為,在自由中,人通過選擇價值觀的各種麵貌,而把價值觀賦予了這個世界。總而言之,這些行走在20世界哲學舞台的先哲們有著較為鮮明的個性,他們不盲從、不唯上,走在了人類思想的最前沿,偶然間或在一瞬間他們讓我們腦海中閃現了智慧火花。

一個人的獨白——胡塞爾

胡塞爾(1859——1938)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學派創始人,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普羅斯尼茨。父母都是猶太人。童年時的胡塞爾就很頑皮,寒冷的冬日裏,從玻璃工廠的煙囪裏冒出濃濃煙霧,小胡塞爾就追逐著陽光照射下的煙霧,一圈又一圈。他還常爬上很高的圍牆在上麵奔跑,樂此不疲,所以童年時代的胡塞爾強壯得像一匹小馬。但這匹小馬並不是一個好學生,課堂上他是一個瞌睡蟲,經常在老師提問下從夢中驚醒,由於上課不認真聽講,他的成績平平,總是落在其他同學後麵,但唯有數學例外,不管怎樣頑皮不聽講,他總能取得好成績。直到中學畢業考試時,胡塞爾才一改往日的懶散,開始奮發圖強。他每天5點就起床補習所有教材。此外,他還要準備各門課程的口試考試。最終他以較好成績拿到了中學畢業證。校長對他的評語是:“取得這麼好成績的胡塞爾,曾經卻是我校成績最差的學生。”中學畢業後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在大學期間,胡塞爾結識了自己的哲學貴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托馬斯·馬薩利克及哲學家弗蘭茨·布倫塔諾,開始了自己的哲學之旅。

胡塞爾是現象學之父,顧名思義他的哲學是研究現象的,胡塞爾不像以前的哲學前輩去研究事物的本質,而是把研究現象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起點,在他看來以往的哲學追求本質,事實上卻意味著對現象的簡化、還原,而忽視了現象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把各種現象歸結為幾條簡單的規律。所以現象學對那些獨立於現象之外的本質不給予承認,現象學派認為本質就在現象中,其不是通過抽象思考得到的,是“看”到的,再此基礎上胡塞爾提出了20世紀最響亮的哲學口號——返回事情本身,即返回到直接的現象本身。

胡塞爾想讓自己的哲學別具一格,不想使其成為隨著時代變化的“世界觀”。他的哲學很講究嚴格性,那種隨意遐想、思想火花式的哲學很難在他的思想中出現。相傳一次他給自己的學生上討論課,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其中一個學生給出了簡單回答,一項以嚴格著稱的胡塞爾很不滿意,於是他開始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發掘,一個人滔滔不絕說了3個小時,可想而知台下學生有多“暈”!討論課終於結束了,胡老師竟然對學生海德格爾說:“這真是一堂熱烈的討論課!”後人把這一現象稱之為“胡塞爾式的獨白”,也就是說胡塞爾的哲學思想往往是一個人的獨白,其很難突破個人思想的圈子被大眾廣泛理解。他的思想甚至被最親密的學生所誤解,他曾經也有過助手,但胡老師發現最好的助手還是他自己!筆者不禁想問“你們都幫不了我的忙”,這句話是不是胡塞爾最想說的,這究竟是自大還是孤獨呢?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這都是一種悲哀。

耐人尋味的是,胡塞爾在投身哲學的同時,開始對《新約》產生了興趣認真研讀起來,並在1886年受洗加入路德新教,從此以後他堅定捍衛著自己的新教信仰。他的這一信仰也影響到了他的學生海德格爾。一次,新教思想馬堡大學哲學係那托普教授寫信給胡塞爾想了解海德格爾相關背景,以此來決定其是否可以出任該係副教授。誰知胡塞爾說海德格爾現在是在“常任天主教曆史學家”保護下,並說希望有一天他能投奔新教。於是片麵之言,胡塞爾就讓學生的大好前程成為泡影。2年後,嚴謹的胡塞爾又給那托普教授寫信說海德格爾不信奉天主教了,言外之意就是告訴那托普教授你可以聘請他了,可這回那托普教授沒有給出任何回應。

作為一個猶太人,晚年的胡塞爾可謂苦不堪言,他誓死效忠的德意誌國家根本不買他的帳,在德意誌教育界他不再有任何地位,他甚至不能在德意誌公開生活,他開始辯解說自己始終不渝支持普魯士和新教,反對社會民主黨人,他的兩個兒子一個為帝國犧牲了,一個負了傷,可所有這一切都無法扭轉這個猶太人在歐洲的麵頂之災。重壓之下患有胸膜炎及支氣管炎的胡塞爾倒下了,在病中他度過了自己79歲的生日。10天後,這位20世紀的純思者與世長辭。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任何處理遺產的遺書,隻是說:“我作為一個哲學家而生,現在作為一個哲學家而死去。”

胡塞爾走了,再沒有時間讓人們理解他的思想了,在他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真正的哲學使命感,一個人獨白也好,不被人理解也罷,他始終勇往直前,以超出自己的力量,超出常人的能力來完成自己的使命。生前他發表了7部著作,其《邏輯研究》距今已有100多年,在這100多年裏,他的現象學影響力遍及全世界,且在不同國家有了不同風格,如德國風格的現象學、法國風格的現象學等。或許人們對他的“誤解”並不是壞事,正是趨於這種“誤解”才衍生出如此豐富的思想,才有聲勢浩大的現象學運動。盡管現在人們所稱的現象學已不是胡塞爾時代的現象學了,但其作為現象學的創始人仍值得我們尊敬和研究,他所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對西方哲學與人文科學都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力。去世後他遺留下大批手稿,妻子將其全部轉移至比利時盧汶大學保存,二戰結束後,成立了“胡塞爾檔案館”。一些胡塞爾用速記法寫下的手稿被編輯整理為《胡塞爾文集》,這項工作現在仍在進行中。

“返回事情本身”

望遠鏡上的汙點

胡塞爾在萊比錫大學上大學時,一次偶然機會他得到了一架望遠鏡,這架望遠鏡是由耶拿蔡斯工廠生產的。拿到望遠鏡後,胡塞爾對其進行了仔細檢查,發現鏡片上有一個汙點,於是他就把望遠鏡寄回蔡斯公司。沒過多久,胡塞爾就收到了該公司經理阿貝教授的回信,信中阿貝教授對胡塞爾發現的現象讚賞有加,因為那架望遠鏡上的汙點沒有被任何一個蔡斯工廠的檢驗員發現,他還特意邀請胡塞爾來蔡斯研究所工作,並說胡塞爾“肯定有遠大的前程”。一個望遠鏡上的小汙點,說明了檢驗員本身工作的疏忽不精細,同樣也說明了胡塞爾的求真和嚴謹,事情的本身原來如此!

學會“看”

胡塞爾把“返回事情本身”這一響亮哲學口號也運用在他的教學內容上。他經常對學生們說:“要學會現象學的看”。他舉例說比如我們看到一棵樹,總會有這樣的觀念,即這棵樹是存在的,但現在我要求你們把這種信念拋開不去討論,而去專注於現象本身。據說在他這種觀念引導下,他的學生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來練習用現象學眼光“看”桌子,而且還要對看到的純粹現象進行描述!不知道這些學生看到了什麼,又是怎樣描述的,確切的消息是,另一位受現象學影響的大哲家薩特曾花很長時間死盯著路燈“看”,結果差點沒被旁人當成神經病患者!如此這般的“看”是不是太教條了,這時的胡老師是不是又在一個人“獨白”呢?

龜毛兔角

龜毛兔角,佛學典故,說的是烏龜身上長毛,兔子頭上長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無實的東西。這一佛陀都置之不理的佛學典故,在胡塞爾的現象學中卻引起了高度重視,對想象虛構的關注可以說是胡塞爾現象學最高級的培訓內容。在胡塞爾看來,“河邊有一座房子”可真可假,但這一命題如果改寫成“我看到河邊有一座房子”就是真實的。因為即便這是人們的一個幻象,但這個幻象本身卻是清晰無誤的。烏龜身上沒長毛,兔子頭上不長角,但我們可以集中注意力去想象“一隻長毛的烏龜,一隻長角的兔子啊”!原來胡塞爾訓練學生一學期盯著桌子“看”,讓薩特長時間死瞪的路燈“看”,號召“返回事情本身”,就是讓他們想象“長毛的烏龜”和“長角的兔子”!難怪有人說他的思想沒有突破個人思想圈子,不被大眾所理解了。

長壽多婚的伯爵——羅素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出生顯赫,祖父約翰·羅素公爵曾擔任英國首相,他本人也繼承了伯爵頭銜。童年時期羅素就成了孤兒,父親、母親及姐姐相繼離他而去。祖父和祖母承擔起撫養羅素的重任。家世的尊貴使得羅素很早就受到了私人教育,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他學會了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在祖父大如圖書館的書房裏,常見埋頭思考的羅素,文學、曆史、地理都是羅素喜歡閱讀的書籍。少年時代的羅素顯示出非凡的數學天賦,在和哥哥學習歐式幾何期間,他居然向不需要任何證明的公理提出質疑,在小羅素看來任何命題都需最後的證明,不管是幾何命題,還是其他數學分支的命題。羅素的大學時代是在劍橋度過的,在大學三年級他改學哲學,立誌獻身哲學事業。

在哲學道路上,羅素最初以哲學前輩黑格爾為榜樣,對黑格爾主義產生了暫時的興趣,但沒過多久他就擺脫這一致命誘惑。1900年,巴黎哲學國際大會召開,羅素應邀參加,在這次大會上他遇見了在數學界較為名望的數學家皮亞諾及佛雷格等數學名人,和他們的促膝交談增長了羅素的見識,在此基礎上,他和懷特海合作完成了主要著作《數學原理》,把符號邏輯作為哲學分析工具的主要力量。以此來證明哲學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羅素思想中的一個固有觀點是:哲學的本質就是分析,為此一位評論家曾戲言羅素每寫一本書都是對他過去一年書的反駁,他就是這樣開創自己哲學事業的。此外,羅素哲學中還有一個和奧卡姆相類似的原則,即“剃刀原則”,呼籲一切從簡,反對拖遝繁多,要用人們熟知的特征來解釋世界。

羅素對政治活動充滿熱情,在敏感時期他總會出現在敏感場合還要說一些敏感的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參加了反戰活動並加入征兵歇會還發表呼籲和平的演講,忙的不亦說乎,對於那些反對這次大戰的人們他給予真誠幫助。相傳他因寫反戰傳單被當場“捉奸”罰款100英鎊,羅素不服氣拒付法庭罰款,結果法庭把他劍橋大學的圖書拍賣了做抵押。還有一次他給一家反戰報紙撰寫社論,結果被監禁了6個月,鑒於他本人的名望,監獄給他較好的待遇,允許他在獄中寫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素還專門訪問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他受到了蘇聯領導人列寧及無產階級革命家托洛茨基的接見。他還專門拜訪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高爾基。訪問中他強調說對蘇聯(現已解體)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表示同情,對其社會生活方式表示憂慮。1920年羅素應“中國將學會”邀請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在羅素眼裏,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藝術家的國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很是敬佩,他以一個學者的良知寫到:“一些中國有識之士到西方尋求知識,希望這些知識能提高他們的智慧,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可白種人卻帶著不良動機來到中國,他們帶來了充滿血腥的戰爭,教中國人信奉上帝,並賺了很多中國人的黑錢。在中國訪問期間,羅素曾大病一場,一家不懷好意的日本報紙就造謠說羅素死了!可在羅素活著取道日本回國時,這家“爛”報社又要采訪羅素,這時狡獪的羅素讓秘書告訴來訪記者:“羅素以死,無法接受采訪。”回國後羅素說在我前往中國時,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教書,可在中國逗留的每一天,我卻發現我教授給中國人的東西很少,需要向他們學習的東西卻很多!孫中山曾這樣評價羅素:“他是唯一了解中國人的外國人”。

羅素不僅在哲學、數學方麵貢獻突出,他的文字也優雅流暢,字裏行間透露著機智幽默,堪稱現代英語寫作的典範,他在文學界最大的榮譽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50年11月,羅素正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聽眾多是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時好消息傳來說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羅素聽了高興地說:“我很榮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除了獲得英國榮譽勳章外,這是我又一次獲得這麼高的榮譽。”這次獲獎無疑給羅素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他的演講座無虛席,他所到之處也吸引了眾多目光,“街道兩旁都站滿了,外圍的人紛紛往前擁擠,為的是一睹羅素風采,或親耳聆聽他的話語”。此外,羅素也是迄今為止不靠小說和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人之一。1951年,羅素開始匿名寫小說,並得以發表,童心未泯的他懸賞讓讀者猜測作者是誰,結果沒有一個人猜中這本小說是羅素寫的。

有人曾戲說,一個人若想成為有名的哲學家須具備2個條件:你要不斷地發出聲音,你還要長壽,羅素非但做到了這2點,且他老人家還是一個多婚的人。羅素一生共有過4次婚姻,可謂充滿傳奇。羅素的第一戀愛就非常給力——一場姐弟戀,女方比他大5歲且平民家庭出身,可想而知當時的阻力有多大,但兩人還是衝破重重障礙走上了紅地毯。婚後兩人的感情並不和諧,風流的羅素幾次出軌,不得已他們開始分居生活。分居10年後,這場姐弟戀宣布告終。一周後羅素就開始了他第二段婚姻,這段婚姻共維持了14年,然後無疾而終。羅素的第三位太太是他的秘書,按理說事不過三,羅素也該收收心,對現任太太專情了,可偏偏羅素這時候喜歡寫小說了,於是小說成了羅素唯一的情人,無奈之下這段婚姻又結束了!介於羅素喜歡寫小說,愛神這次把丘比特之箭射向了英國傳記作家埃迪斯·芬琪,這回真是上天垂憐,羅素和第四位太太可謂誌同道合,為4次傳奇婚姻畫上了圓滿句號。

晚年的羅素很注重養生,為此他還專門著書立說,向世人傳授了他的養生之道。關於如何延緩年老,讓自己春光煥發,羅素給出的絕招是多讀書和興趣廣,他說他的曾祖母80歲時,經常失眠,於是老太太淩晨3點就起來讀書,對衰老之事不在關心,長此以往曾祖母的大腦越來越靈活了,衰老的速度被延緩了。羅素還說興趣和愛好能讓一人的生活充實豐富多彩,也會讓一個人忘記自己的年齡,越活越年輕。

羅素活了98歲,幾近百歲老人,他一生勤奮,先後有40多部著作問世,包括哲學、數學、倫理學、社會學、曆史學、教育學等。他的哲學思想反映在政治上是維護世界和平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都為和平奔走呐喊,為此,他被關過禁閉有過短時間的牢獄之災,他還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向往自由追求幸福,強調身心的和諧與快樂,他的思想在今人看來也處於思想潮流的最前鋒:他對“試婚”持讚同態度,對男女間的“私通”、“同性戀”也抱以寬容!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這樣評價羅素:“羅素是當代理性和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