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後來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奪了侄子的天下,帝係又轉到了燕王家,於是我們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英宗祁鎮,代宗祁鈺是祁字輩的金旁,憲宗見深,是見字輩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輩木旁.這個時候五行轉了一圈了,又從火重新開始,於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輩的火旁,一直傳到由字輩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檢為止,明朝滅亡。
漢字中四點水其實原本是“火”字,後來演化成了四點水。如焦、熬、煮、蒸、熱、烈等。照原字為“炤”。由於崇禎自縊,太子被殺,導致南明小朝廷帝王們的出身非常複雜,既有帝係的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粵)(括號內為一個字,左金右粵)、朱聿鍵(二人也稱唐王),還有魯王家的監國朱以海。
在這種時候就能看出老朱的數字編碼的優勢了:是不是帝係,關係親疏遠近,輩分高低,從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正是“所見即所得”。
在這兒八卦一下:南明幾位小皇帝的結局與他們的名字似乎有某種神秘的關聯,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中記載,朱聿鍵終於福建,朱聿(金粵)終於粵西,朱由榔終於夜郎,朱以海終於海外,這樣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說明老朱家起名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拚。
明朝滅亡後,很多皇族為了逃避滿清的追殺,紛紛改名,因此後來也就沒有再嚴格遵守這一規範了,但是有的皇族還保留著這個傳統,像電視劇《皇太子秘史》裏麵提到的朱三太子朱慈煥,根據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係傳人。
另外,像我們的前總理朱鎔基,一些媒體上說,通過查閱輩分表和五行流轉順序可以得知,他應該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孫。真假我可也不敢下結論。但正如他們所說,朱總理的為政作風頗有當年太祖皇帝的行頭。
嗬嗬,如果是真的,大明皇室朱姓家族還真是了不起啊!
最後還有幾個小問題很有趣,也在此討論一下:一、朱元璋隻想到了五行相生,沒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實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麼說來,有明一代,始終是父子相生,祖孫相克。
不知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孫們想到這點沒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個?
史書中好像缺乏記載,有人說他屬“金”,應該不可能,否則金克木,他還為什麼要把兒子輩定為木呢?
難道太子朱標真的是這樣被朱元璋克死的嗎?
其實,以五行為後代定名,古已有之。
我們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給自己的後代明明就是以五行為偏旁的,我猜測可能朱元璋因為出身低微,小時候連名字都沒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別人給他取的名字),所以發達之後竭力要掩飾自己的貧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覺得把朱熹夫子拉過來當爺爺要風光一些,可能朱熹的傳人到朱元璋這一代正好是屬“水”,否則就沒法合理地解釋為什麼朱元璋給兒子取名以木開頭。
三、另說元朝屬金德,明朝滅元朝,應是火德。“明”這個國號有傳說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漢人王朝,漢朝是火德,稱為炎漢,兩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屬火;又明字拆開是日月,日者陽之極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
如此說來,朱元璋應屬“火”,但“火生土”,他的兒子應為土字旁,也不符合前麵所述。
高澤發了半天的呆,把個朱重八的子孫後代排了排,還確實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的研究一番。
可是一陣刺骨的寒風把高澤拉了回來,身子一顫,他才想起來,這是在小玉家的破屋裏呢,從大大小小的破洞的縫隙中穿透而過的寒氣,讓穿了很厚實的高澤也是直打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