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製爐大家張鳴岐的之外,另一位晚明銅器名匠是胡文明,他以純正的皮色取勝,擅長鑄造銅爐,並能按古式製造彝、鼎、尊、卣之類銅器。所做手爐器物式樣高古,精美撩人,人稱“胡爐”或“胡銅”,時譽極高,為世珍重。
除此以外,明清時製作手爐的名匠還有王鳳江、周文甫、蔡家、蔣抱雲、徐守素、王吉、潘祥豐、趙一大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後無疑”。
早期的銀、鐵、瓷材質被大大減少,而廣泛用銅。
一來因銅的傳熱性較好,捧在手上更為暖和;二來銅材細致光滑,色澤晶瑩,且柔中帶剛,富有延展性,於製造工藝上有著更大的發揮餘地,製成的手爐也不易鏽蝕和裂壞。
爐體皆厚重,線條清晰,刀法流暢,常用一整塊厚厚的銅料,敲打出來一把手爐,爐柄上絲毫沒有焊接的痕跡。
而清代手爐,因傳入宮中,一躍成為皇家禦用品,身價倍增。從而使手爐的製作升級,集多種工藝於一身,開始變得花哨起來。僅材質又多了漆器、琺琅等品種,工藝上還采用了掐絲琺琅,手爐的裝飾更加精美。
到了民*國,手爐的製作又趨於簡單,形狀和紋飾開始單一化。
為了減少成本,連銅料也薄了起來,之後隨著新的取暖工具的出現,手爐也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手爐家族中,最上檔次的當數明代和清早中期作品,尤其是名家製作的手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於一身,彙詩、書、畫、印於一器,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齋房文玩,極富文人書卷氣,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
從古時存世的實物以及文學或書畫作品中,不時能尋覓到手爐的蹤影:
乾隆年間美輪美奐的牙雕《月曼清遊》冊,在正月“寒夜采梅”、十二月“踏雪尋詩”的畫麵上,那些雍容華貴、儀態優雅的宮女們,有的手持金光閃閃、形似荷包的小器物,正是手爐;
《紅樓夢》大觀園裏,不獨黛玉用手爐,鳳姐也常手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時下的影視劇中,紫禁城裏的小主們,也是手捧手爐過冬……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在古代文獻中,卻看不到手爐的確切記載,隻能在僅有的資料中爬梳它的過往。
高澤的腦海中,像放電影似的,把他所有看過的書中跟手爐有關的知識,都一條一條一段一段的浮現了出來,有點類似於上網搜索的功能,這讓他覺得非常的方便。
看來,還是要多看書呀!
以後,要是有什麼不懂的,隻要在自己的腦海中一搜索,什麼都能知道了。
唉呀!想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呀?
還是先看看手中的這個張氏手爐吧!
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打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
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鬆動。
爐底部的刻款,小篆書法,自然有度,刻工也是非常的有勁力,揮灑自如。
高澤現在也管不了這些了,管它真的假的,先找點炭火點上,讓奶孫倆暖和起來再說,對,趕緊想辦法吧!
拿著爐子,出了門,還真是巧得很,剛好,旁邊一家的大嬸正好在弄自家的大爐子,高澤嘴還是很甜的,長得又很可愛,幾句好話一說,又甜甜的叫了幾句嬸嬸,還真讓他把個小爐子給弄好了炭火。
拿在手上,這個爐子還真是讓高澤驚歎,爐中的炭火雖然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熱度與炭火不熱時一樣。
但高澤卻是明顯的感覺到了手中傳來的陣陣暖意,心裏一喜,這下,終於可以讓奶孫倆暖和一些了。
“奶奶,小玉,我給你們把爐子弄暖和了,來,來,來!”高澤趕緊的把已經很暖和的手爐塞在了小玉的手中。
“奶奶,你先暖和暖和吧!謝謝小澤哥哥!”小玉倒是很懂事,把爐子給了奶奶,接著又好奇的問奶奶:“奶奶,這個真是取暖用的爐子呀?在我們家放著,我怎麼不知道呀?要是知道的話,我早就拿出來用了,還真挺好看的!”
高澤其實也想問朱奶奶這個問題的,聽小玉問了出來,也豎起耳朵看向了朱奶奶。
“唉!”還沒說呢,朱奶奶先重重的歎了口氣。
“說起這個爐子,還真的是說來話長啊!要不是小澤眼尖看到了,這時間一長,我都已經把它給忘了!”朱奶奶的語氣裏有無奈有落寞也有思念。
不過,旋即,朱奶奶的語氣一轉,接著說出了一句讓高澤大吃一驚的話:“我真的是老糊塗了,其實,這是你朱爺爺的遺物,乃是朱家祖上所用之物,而我朱家祖上乃是大明朝的開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