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手爐史話(3 / 3)

公案說不休,也罷。

在天漸寒,日漸冷的時節,“手爐暖身暖心”的話題倒是很合時宜的。

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

古人將火種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

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的這首詩,描繪了先人們冬日團坐,圍爐夜話的美景。

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

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

過去的那些讀書人,冬天在私塾或書房裏讀書,手腳就會很冷了,以致妨礙書寫繪畫;官宦貴人,冬天上衙門辦公或出門訪友,乘車坐轎也是不能烤火取暖的,“火爐”就沒了作用。

於是有人設計了一種專門捧在手上取暖、卻不會燒壞周遭物品的手爐,在後來成為文房、民間乃至舊時宮廷廣泛使用的取暖用具。

“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梁(提柄)組成。

其造型多姿多樣,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

另外,在考慮手爐的堅固性和美觀性的同時,工匠們將爐底分別設計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等,並且在手爐提把上也作了藝術設計,如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竹節柄等等。

考究的紋樣裝飾。通過刻畫幾何形紋飾、吉祥紋飾等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希望、追求、吉祥等。

如“福祿壽”、“和合二仙”、“竹報平安”、“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圖案手爐。

大部分都是由紫銅、黃銅、白銅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

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運用精美的雕鑿和鏨刻工藝,雕刻出來的花紋紛繁的爐蓋了。

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達到了手爐藝術形象的完美,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手爐形製如小瓜大小,又可隨手提動,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

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手熏”、“火籠”的雅稱,也親昵不少。

過去的讀書人,有了手爐,就能暖手疏血,書寫繪畫兩不誤,正是“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手爐它們曾陪伴多少清貧的文人度過寒冷的耿耿長夜,又在枯燥的讀書生涯中,平添了幾許“紅*袖*添香*添暖”的溫情。

對他們來說,不管是小火爐,還是小手爐,器物給予人的感受,以及由此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對生活的滿足,從來都比今人來得切膚和真實。

今人隻知空調送暖,卻不會對它產生喜愛欣賞之心,恐怕是不能體會古人之於手爐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