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拜師學藝(2 / 2)

趙大爺這會兒是老懷大慰,激動的在髒亂的院子裏來回轉悠,兩隻裂了口子的手來回搓著,那模樣就像得了什麼稀世珍寶似的,活像個老小孩。

高澤見正事已經成了,也很高興,不過他還有些小事的,這,他可沒忘。

“趙爺爺,我給您磕頭,算是拜師吧!”高澤先打溫情牌,先趙大爺哄高興了再說。

趙老爺子笑著擺了擺手,婉拒道:“小澤啊,不用磕頭了,咱們不講那一套,隻要你能好好學,就行了!”

高澤巴不得不磕頭呢,見老爺子答應了,上前拽了拽他那油亮的灰布衣服,擺了個撒嬌的姿勢說:“師傅,師傅,我叫您師傅吧?”

“好,好,好,師傅好,叫爺爺也行,隨你好了,我聽著都高興,都開心,哈哈哈哈!”老爺子現在心情舒暢、又開心激動,聽什麼都跟喝了蜜似的。

高澤見老爺子現在心情不錯,連忙開口說了自己的小事:“師傅,我在外公家看到不少的古籍善本,外公說都是從您這兒挑揀去的。我想,外公既然都能淘出不少的好書,我這眼力也不錯,應該也能挑出好書來的吧?”

“哦?你對古籍善本也有興趣和研究嗎?好啊,好啊,你真是讓為師刮目相看啊!這裏的破爛東西,你隨便翻吧!好徒兒,好徒兒啊!為師今天是收獲良多,賺著了啊!”趙老爺子眼睛亮了又亮,高澤簡直就是個大寶藏,讓他驚喜不斷。

高澤一聽師傅答應了,立即馬上就行動起來了,他已經在那堆最大的廢品小山的邊上,看到了另外一小堆用塑料布蓋著的應該就是報紙書籍,從塑料布的邊上已經能看到露出來的散亂殘破的紙片。

衝過去,揭開到塑料布的一角,高澤第一眼就看到了幾本好書,還都是跟他的古玩鑒定有關的書,都是他的弱項,金石類的書。

《攀古樓彝器款識》上麵還有鈐印:滂喜齋,鄭庵,簠齋吉金文字,簠齋所寶彝器,文燦之印,喜海,稚春手拓,張慶瑩印,意盧手拓,延陵,吳氏金石,吳儁審定,吳俊,吳俊所藏金石文字,臣俊,吳俊手拓金石文字,清吟閣藏,如此至寶存豈多,攸農長物,子宓,鮑康讀過,燕庭考藏鍾鼎文字,戟門手拓,養閑草堂所藏商周秦漢吉金記。

高澤翻了翻,是清拓本,共3冊。

此三冊商周彝器銘文為潘祖蔭家金文集冊,計九十四開銘文二百餘品,所集銘文皆一時名家舊藏或手拓之物,若陳介祺、吳儁、劉喜海、李山農、吳式芬、王戟門、徐桐柏、僧六舟、葉誌銑、張子琴等,又經陳介祺、吳儁、逐器考釋,批跋,潘祖蔭也時有題識,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真乃商周彝器銘文拓本之精髓也。

而且此物得自世家,據雲冊上題字出自趙之謙之手。

高澤心裏一陣狂喜,這簡直就是給他送大禮來了,他對金石之類的器物還知之甚少,他也早想深入研究了,可是兩位老爺子都沒跟他講過,而且藏書中此類書籍也幾乎沒有。

嗯,還有清代道州何紹基所撰的《東洲草堂金石跋五卷》,也有鈐印:九與審定、存養齋、存養齋主、劉斌齡氏、家住東海成山之角。

是民*國十年西泠印社木活字本,白紙線裝。

何紹基書法大家。是編考訂金石,精審翔碻,即一字一劃之微,亦必剖析無遺,折衷至當,使人閱後能曉其特征、傳承。

此書原刊傳本絕少,故山陰吳隱木活字排印以廣其傳,版心下方印“西泠印社聚珍版/山陰吳氏遯盦金石叢書”二行。活字寫刻,纖細秀麗,擺印亦精,為清季民*國初期活字本之精品。首書法家劉九與題簽,鈐印數方。

還有清代王昶所撰的《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為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刻本,竹紙線裝 六十四冊。

此書是一部對於各種石刻文字和銅器銘文的彙編,共收曆代碑刻、銅器的銘文一千五百餘種。其收錄碑文頗多,是前人的相關作品所不能企及的。王昶,字德輔,號述庵,又號蘭家,好金石之學,收羅商周銅器及曆代石刻頗多。

哈哈哈哈,開眼了,簡直是開眼了,師傅這兒還真是個大寶庫啊!看來,得仔細的慢慢的好好的找一找,尋一尋,搜一搜,可不能放過一件寶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