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業儒辛勤置書, 以遺子孫其誌何如!
後人不讀將至於鬻, 頹其家聲不如禽犢。
苟歸他室當念斯言, 取非其有無寧舍旃。
趙文敏公書卷末訓誡——《天祿琳琅書目》卷四《宋張時舉弟子職等五書》
林振青走到靠近門邊的架子的中間,抽出了幾本厚薄不小的書籍,放在了高澤麵前,最上麵的是本厚厚的藍色封皮的老書,翻開來,哦,這是一套四本的書啊!
竟然是《芥子園畫傳》,還是乾隆刻本,鐫“乾隆壬寅仲春月金閭書業堂重鐫珍藏”條記。
《芥子園畫傳》高澤當然是知道的,此刻看到這套乾隆刻本,心裏也是一陣激動。
他從小就對琴棋書畫均有涉獵,對畫雖沒有書法下的功夫多,但也是向往良多,有空閑也會潑墨而作,隻是學藝不精。
現在竟然有一套集明清二代我國畫壇名家的傑作和智慧,曆經二百多年的增補和完善,成為公認最具權威的讀畫學畫的百科全書的《芥子園畫傳》放在麵前,他當然要小小的興奮一下了。
《芥子園畫傳》乃清代套印技術的代表作品,清代知名畫譜,以精美的套色版畫成為我國印刷史上的經典之作,尤其是書前另附有《畫學淺說》等章節,亦是在論及清代繪畫理論時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其書係統介紹了中*國畫基本技巧,影響深遠,對中*國繪畫史有影響和貢獻是無法磨滅的,至今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人推崇,我國許多近代的著名畫家從幼年就用《畫傳》作參考,接受傳統的,基礎的培養。
如:齊白石老人學畫就是從《芥子園畫傳》入手的,而且此書問世後很快就傳到了海外,在乾隆間還出現了日本翻刻本,可見其精善。
《芥子園畫傳》是李漁(笠翁)在王概、王蓍、王臬兄弟輯李長蘅《課圖畫稿》基礎上增繪而成。因李漁於金陵別墅之名“芥子園”而命名之,自乾隆以前共鐫三集。
王概,字安節,秀水人,寓居金陵,工詩善畫,以山水畫名於世。其兄王蓍,字宓草。工詩歌,善畫花卉翎毛,得黃荃遺法。概弟王臬,字司直。三兄弟均善繪畫,並著有《學畫淺說》。
沈心友請他們斟酌增刪了杭州名畫家諸羲庵為沈氏編繪的《竹蘭譜》和王蘊庵編繪的《梅菊譜》,刻印成書,是為《芥子園畫傳》第二集。
芥子園為清初戲曲家李漁之別墅,位於南京周處台門樓附近,為李漁自原籍浙江遷居金陵後建築。
因“地止一丘”故名“芥子”。此園設計精巧,新奇雅致。每逢年節生辰喜慶,或賓朋宴集聚會,必在園中演戲為樂。
再看這套書,共四冊,分梅蘭竹菊四譜四君子。多色套印,套印細致精美,前有文光堂主人識語一頁,是難得見上一麵的好書,品相還非常不錯,幾百年了,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不可替代的。
開本敞闊,用色研雅,鐫繪雅致,渲染精工,刊刻精美,套色精準,色彩豔麗,圖文並茂,意趣盎然,品相不錯。
濃淡深淺陰陽向背不失原稿色澤神態,絢麗而奪目,極其難得的,是清代彩印本的典範。
每譜前列畫法淺說,刊印十分精細,字體亦甚工整。後附圖例,其名頗大,書牌俱全,亦當寶惜。此部全套原刻無疑,套板之精準,實屬難得之珍品。
高澤小心翼翼的翻了一遍,心頭是喜不自勝,好了,這下,可是有了學畫的好標本了,這《芥子園畫傳》不就是特地給他準備的嗎?
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啊!外公啊,您還真是我的幸運星啊!
放下《芥子園畫傳》,下麵也是一套書吧,怎麼這麼厚呀,看那架勢有二、三十公分厚吧,外麵是精美的錦套雲頭函,看起來比較新,不是說都是古籍嗎?怎麼這套書的外皮這麼新呀?高澤有些遲疑。
林振青眼光老到,早看到了高澤眼中的疑問,就連忙解釋說:“這是我新做的錦套雲頭函,這套清代木刻大開本《封神榜》全傳精美版圖注錄,1函20冊全套,我怕冊數太多給弄失散了,就做了這個,裏麵可是存世極為稀少的善本,你打開看看吧!”
《封神榜》薑子牙的故事,高澤最先是看過書,後來又在爺爺的半導體上聽過評書,記憶猶新,現在讓他說的話,他也能鏗鏘有力的說上一大段的。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是在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的基礎上,博采民間神話傳說、虛構演繹而成的一部民間神話小說。
是書以《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參照有關古籍及民間傳說敷衍而成,內容演述商末政治紛亂和武王伐紂的曆史故事,頗多仙佛神魔鬥法的描寫,富於神話色彩。
《封神演義》傳為明代許仲琳所撰,也有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所寫。許仲琳:號鍾山逸叟,南*京應天府人,博學廣聞,多采異語以入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