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隱(1898~1934),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出生於福建閩侯南嶼鄉,五四時期著名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稱“福州三大才女”。

然而,作為天資聰慧的民國才女,廬隱卻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其父是前清舉人,出任湖南長沙知縣;母親是未受教育的傳統女性。廬隱出生於祖母去世當日,因而,她一出世便被視為不吉。6歲時,任職僅三年的父親因心髒病去世,為了生存,家人帶著她前往北京投靠舅父。1909年,廬隱進入由美國教會創辦的慕貞書院小學部就讀,並信仰基督教,三年後考入女子師範學校就讀,1917年畢業,先後在北平、安慶、開封等地擔任教職。

1919年,22歲的廬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係做旁聽生,同學中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蘇雪林。不久,升為正班生。在校期間,廬隱積極參加群眾集會和遊行活動,是活躍的學生代表。1922年大學畢業,廬隱到安徽宣城中學任教,半年後回到北京,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次年夏,廬隱不顧雙方親友反對,與北京大學學生代表、無政府主義者郭夢良結婚,1924年生下女兒郭薇萱,但丈夫卻在第二年因病逝世。廬隱和女兒處境艱難,先後在福州、上海、北京等地謀職求生。

自幼酷愛閱讀,被人視為“小說迷”的廬隱,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在眾多報刊上發表散文、小說、新詩和雜文,在文壇嶄露頭角,並於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第13號會員。1925年,短篇小說集《海濱故人》的出版,奠定了廬隱在文壇上的地位,使其成為知名女作家。1928年,廬隱經林宰平教授認識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學生、青年詩人李唯建,1930年秋,兩人婚後短暫蟄居東京郊外。廬隱著名散文《東京小品》,就是這段生活的記錄。回國後,廬隱夫婦先後在杭州西湖和上海居留、任教。1934年5月13日,廬隱在上海因難產導致子宮破裂,在大華醫院不幸棄世。

無論關於人生出路、女性的生存處境,還是女性同性愛與異性愛,廬隱都以略顯哀婉的筆觸,出於知識女性的理性,對之進行了深切的思考和動人的傳達。文字背後有深深的憂患和思考,充分體現了一個寫作者的擔當與良知。廬隱於當下的意義,在於她當年所涉及的關於女性的諸多話題,至今仍有深入探討的價值。

2012.5.25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