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有性格的投資才真正賺錢(3 / 3)

)第四節 穩健投資:做“馬拉鬆”冠軍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理財市場也受其波及——投資不再“穩賺不賠”,產品不再被搶購一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本著什麼樣的投資理念,才能讓財富保值又增值呢?

“行情在悲觀中產生,在猶豫中前行。”這可以說是2009年上半年股市的真實寫照,上證指數在一路猶豫中衝上了當年牛市的半山腰——3000點以上。接下來,行情會不會在“一片樂觀中悄然結束”呢?在當時,股市成為了廣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表示,市場情緒在上半年普遍比較理性,還處在“猶豫中前行”的階段,經濟學家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沒有出現看好“一邊倒”的情況。進取型投資者仍需把50%以上的可投資產配置到比較穩健的產品中,穩健型投資者則應把較高風險產品的比例控製在可投資產的30%以下。要在高波動性的市場中實現資本的增長,必須通過深入的研究,順應投資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追求穩健基礎上的增值。

1996年,老李與同學老王一起來到深圳,他們一起謀劃著自己的未來。老李一直是個踏實的人,當時老李憑借自己的勤奮,進入一家民營企業,工資雖不算高,倒也幹得很順;而老王眼看著南方的繁榮,想起自己一無所有,於是幹起了炒股的行當。1996年的中國股市是個大牛市,凡炒股的人,大多小有收益,老王也不例外。他是個狡猾的人,通過遊說,他融到一筆資金,代理別人炒股,很快就賺到不少錢。9月份,他買了2萬5千股的深萬科,7.45元買入,買入後就上漲,老王天天喜形於色,索性辭掉了工作,整天往證券公司跑。1996年12月初,他將股票在15元附近拋掉,淨賺十幾萬。

然而,1998年股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王的股票被嚴重套牢,討債的人追得他不敢回家。2000年他雖然又賺了一些,但逃不過2001年中國股市慘跌的命運——他已經虧得連食宿也不能保障了。而此時的老李,早已成了一家外資企業華南地區的銷售主管。

故事中的老王,在1996年9月至12月短短三個月時間內,資金翻了一番。如果按照這個資金收益率計算,他的年資金收益率是400%。可是老王並沒有賺到巴菲特賺的那麼多錢,其結果是不但把從股市裏賺來的錢又還回股市了,而且老本也虧了,最終破產了。追究老王虧本的原因,與他沒有風險意識,沒有選擇穩健的投資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這樣的收益,風險高嗎?”麵對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投資者首先考慮到的是這樣的問題。如今,保本型理財產品取代了掛鉤股票市場的理財產品,備受廣大投資者的青睞。與2007年隻盯著基金、追求高回報不同,現在大多數投資者理財都力求“穩中求勝”。

與之前普通投資者一味追逐高收益,對資本市場風險認識和預期不足相比,投資者們在經曆股市動蕩、初嚐理財喜與憂之後,投資心態日漸成熟,投資選擇趨於穩健,說明投資者們的理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穩健型投資人在製訂投資策略上更適合於做一種錘形的投資組合,各種投資的資金分配比例大約為:儲蓄、保險投資為40%左右,債券投資為20%左右,基金、股票投資為20%左右,其他投資為20%左右。

這一投資模式適合以下兩個年齡段的人群:從結婚到35歲期間,這個年齡段的人精力充沛,收入增長快,即使跌倒了,也容易爬起來,很適合采用這種投資組合模式;45歲~5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孩子成年了,家庭負擔減輕且家庭略有儲蓄,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

穩健型投資人是如何降低風險進行投資的?有以下三種方法:

1.儲蓄法

銀行儲蓄雖然簡單,但簡單中透出技巧。在進行儲蓄的時候,必須事先比較、計算一下各種不同儲蓄方式的利息額度和利息稅的征收情況,選擇其中收益最大的方式。

2.投保法

隨著現代家庭財產趨向豐富化和多元化,保險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品種豐富的保險險種為家庭財產的穩定提供了保障,但是選擇範圍越廣泛,其中的技巧性和難度就越大,越不能盲從,應睜大眼睛看好每一個產品的利弊得失,權衡不同組合的風險收益。

3.債券法

對於追求穩健的人而言,債券投資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國家對於這個市場看管很嚴,監督也很仔細,所以投資風險較小,且比單純的儲蓄回報率更高一些,因此債券投資成為許多人投資的重要途徑。

投資就像長跑,不在一朝一夕的領先。在長跑中最終靠的是“耐力”,一味地追求“爆發力”,必將過度地浪費“體能”,終致前功盡棄。與保守安全型投資者相比,穩健進取型投資人通常有較大的風險承受能力,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當中,能夠獲取最大收益,最終生存下來。

財富算盤

投資就像長跑,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落後。長跑最終靠的是“耐力”,一味地追求“爆發力”,必將過度地浪費“體能”,終致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