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睡眠障礙會帶來性格障礙(1 / 1)

提到睡眠的時候,很多人會問:“是不是隻要睡不夠8小時就是失眠呢,還是說隻要睡夠了8小時就不算失眠了?失眠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一旦躺在床上的時間稍長,很多人就開始為失眠而惶恐,於是想盡辦法讓自己入睡,喝酒、吃安眠藥等,卻往往很多時候都適得其反,不僅沒能獲得良好的睡眠,反而對身體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傷。失眠究竟是什麼呢?

許多人都知道,睡眠障礙會導致各種疾病,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這也是經過科學研究驗證了的事實。那麼,睡眠障礙在影響生理健康的同時,是否對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會有影響呢?

睡眠障礙從表麵看似是一種軀體症狀,但實際上與情緒問題是分不開的。它會導致情緒的失控,從而引起個人心境上的改變。由於睡眠問題使情緒持續性地處於低落狀態,各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問題不僅占據白天的感覺器官,而且就連晚上也仍然欲罷不能。正常人想要入睡,隻要躺在床上保持安靜,心情平靜,大腦和身體就會逐漸放鬆下來,進入睡眠狀態。一旦睡著了就從淺度睡眠向深度睡眠慢慢過渡,也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越睡越沉,越睡越香。經過幾個小時的放鬆休整,大腦和身體補充了足夠的能量,人會逐漸由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直至醒來,繼續白天的工作。而有睡眠障礙的人卻做不到,他們雖然身體躺在了床上,但由於各種原因,精神始終無法放鬆。大腦保持著高速運轉,根本無法入睡,或者就算勉強睡著了,也睡不踏實。明明已經覺得很累了,但就是睡不著或者睡不好。一旦無法睡眠,則情緒更加無法控製,久而久之就會對性格產生影響,形成一定的性格障礙。

英國曾公布一項名為“夢想:在‘7/24社會’中的睡眠”的調查發現,經研究,大約50%的公司老板是由於睡眠障礙引起的情緒問題才在工作中大發脾氣的。

所謂“7/24社會”,是指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一天當中能夠睡足7個小時就可以繼續工作和生活的社會。這項調查結果發現,在那些睡眠不足的公司經理中,大約一半的人承認會由於疲勞對同事大喊大叫,對下屬無情斥責;19%的人說,由於睡眠不足,他們在工作中非常容易出錯。

研究表明,睡眠障礙會導致個人長期處於焦慮、壓抑的情緒狀態,無法與人正常地溝通。而缺乏交流的後果就是遠離人群,和人群產生雙向排斥,性格也日益內向甚至孤僻,造成性格障礙,脫離群體。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性格已經逐漸成型的成人期,睡眠障礙也會導致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慢慢地改變其性格。那麼睡眠障礙對於性格還未成型的兒童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

奧本大學的沙伊赫在對140名兒童的睡眠進行研究後發現,其中具攻擊性、出現犯罪傾向、缺乏自尊、患抑鬱和焦慮的幾率較高的情況均與睡眠較差有關。研究顯示,當睡眠受影響時,所有參與研究的孩子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傾向於出現更多的情感和行為問題。處於壓力之下的孩子,如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受其影響最大。相比之下,貧困的孩子如睡眠充足,則他們的舉止很可能接近正常範圍。研究中界定的睡眠障礙包括睡眠時間不足、煩躁、頻繁醒來以及睡眠時間不規律。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認為,當十幾歲的孩子缺乏睡眠時,其患抑鬱症的幾率增加24%,有自殺想法的幾率高出20%。這項研究還不同尋常地發現睡眠不足會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映,有可能實質性地導致憂鬱及產生自殺的念頭。

這些研究表明,睡眠障礙對於兒童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到其兒時的生活,更可能對其長大後的性格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保證睡眠質量是個人生活中絕對不能被忽視的問題。你的睡眠還好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