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想,孩子在一天天長大,我們卻還總是如對待初生嬰兒一般地對待他,凡事都幫他做,總是用和嬰兒說話一樣的語言,任哪個孩子恐怕都會不樂意吧!如果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我們還是覺得他就是沒有意識的無知嬰孩,用訓斥小孩子的口氣來訓斥他,用教訓小孩子的內容來指責他,這在孩子聽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會因此判斷我們其實是沒有能力管教他的,這無疑會讓我們的威嚴掃地。
而如果我們也能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的話,那教育的效果就將大不相同了,我們可以更敏銳地發現孩子需要什麼,也能用孩子當下所更需要的指導來引導他成長,對於他遇到的問題也能用更貼合他實際的意見來幫助他,這才稱得上是孩子所需要的最貼心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這個成長過程也不僅僅是對孩子有用,看看前麵那位媽媽,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她的收獲可是對她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有利的,這還不足以令我們信服嗎?
有的媽媽也認為,自己在孩子降生前已經做足了功課,看了大量的書,也聽了很多講座,對於未來已經有了一定的預知,到什麼時候就進行什麼樣的教育,準沒問題。至於說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一切也已經定性,改變不了多少了。
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不要讓自己不當的知見障礙了我們前行的路。
不管是我們所看到的書,還是聽到的講座,都隻是他人的經驗。而我們的孩子注定是世界上的“獨一份”,這也就意味著他將會有獨屬於他自己的特點,沒準兒還會有獨屬於他的問題,他人的經驗終歸是適用於他人的,是不是適合我們自己的孩子還有待考證。也就是說,我們之前所做的那些準備工作,很有可能是無效的,即便是有效,也可能隻是一小部分。因為我們此時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個性,也不知道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他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有怎樣的變化,所以我們如果固守之前所學的那點東西可是遠遠不夠的。而我們自己也不能保證在經曆過某些事情之後,不會發生變化,這一切都是不可預測的。
顯而易見,我們必須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過,最一開始,我們的成長可能是被動的,因為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慢慢觀察摸索,孩子降生之後,他的需求也就隨之撲麵而來,我們一邊手忙腳亂,一邊就要開始通過孩子的種種表現來改變原有的各種認知了。
這個過程可能不會短,也許需要一兩年,因為要摸清孩子的脾氣秉性,要抓住他的特點,我們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碰到釘子,硬釘子、軟釘子,孩子總是會出其不意地給我們出一些難題,我們最開始應該都是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有時候是采取自己爸爸媽媽的經驗,有時候則是照著書本上所說的去碰碰運氣,更有的媽媽幹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直接執行,當然還有的媽媽可能一時束手無策還會大哭一場。
試想想,孩子在一天天長大,我們卻還總是如對待初生嬰兒一般地對待他,凡事都幫他做,總是用和嬰兒說話一樣的語言,任哪個孩子恐怕都會不樂意吧!如果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我們還是覺得他就是沒有意識的無知嬰孩,用訓斥小孩子的口氣來訓斥他,用教訓小孩子的內容來指責他,這在孩子聽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會因此判斷我們其實是沒有能力管教他的,這無疑會讓我們的威嚴掃地。
而如果我們也能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的話,那教育的效果就將大不相同了,我們可以更敏銳地發現孩子需要什麼,也能用孩子當下所更需要的指導來引導他成長,對於他遇到的問題也能用更貼合他實際的意見來幫助他,這才稱得上是孩子所需要的最貼心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這個成長過程也不僅僅是對孩子有用,看看前麵那位媽媽,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她的收獲可是對她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有利的,這還不足以令我們信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