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嶽帶回一大堆木頭疙瘩,自然是練習雕刻之用。
如果說他之前在方家藏經閣看到的那本《陣法概論》,是一部關於元陣的理論性典籍,那麼他從莫辛的坤戒裏找到的《陣目》,則是一本講述實際操作的著作。
前文書中說過,布置元陣的古赤晶石,需要根據所布置的陣型,雕刻一定的形狀,這也是陣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術。方嶽哪懂得雕塑,一星半點都不會,隻好從這最基礎的地方下手。他自然不會傻到直接拿古赤晶石練手,就找了很多的木頭疙瘩。
好在方嶽在小時候也學過一些繪畫知識,而且《陣目》所列大部分為最簡單的初級元陣,對雕刻的形狀要求不高,不需要像前世那些雕塑的專業高手,精益求精,細致入微,隻要有個大致的形狀就算過關。
至於大部分元陣都需向陣中注入元力,他根本沒放在心上。一則是他認為既然武技都能用元氣使出來,元真自然也不會例外。再則,就算需要帶屬性的元力,耿大叔、豐三娘他們就可以代勞。
雕刻是個熟能生巧的活兒,急是急不來的。方嶽每天花費兩到三柱香的時間來練習就已足夠,其餘的時間繼續泡在藏書閣裏,幻練各種武技。修煉則一如既往在晚上進行。
他在等待,等待族長方劍天的召見。同時也在期待豐三娘那兒能有白素兒的消息。
幸而有這麼多事來打發等待的時間,至少衝淡了因思念白素兒而引發的沮喪。
期間他終於決定登上藏經閣三樓,觀看方劍陽答應他的鑠石流金武學典籍。
說來也怪,試煉之中看過白素兒施展的白家鎮族武技萬宗歸流之後,他對這門鑠石流金也不像過去那樣期待了。萬宗歸流的威力和名氣絕不下於鑠石流金,但在莫辛一式簡單的淩波微瀾之下,竟毫無還手之力,這都是絕對的實力和境界使然。
淩波微瀾說是簡單,隻是從修煉方麵而言。在把這本書交給白素兒之前,方嶽曾偷偷翻閱過,也幻練過,甚至在一次追殺魔獸中還曾嚐試著用過一次。雖然打不出像莫欣那樣的水波紋,但同樣能引起空氣的震蕩,且威力不小。
果然,在鑠石流金中,方嶽找到了開金掌、崩突拳、沙環擊、斷金訣這些武技的影子。當然,還不僅僅包括這些,這其中還有輕身術、防禦術和其他的攻擊術,就如同萬流歸宗一般。
在通篇看過之後,他終於明白為什麼現今方家,沒有哪個族人能將這門武學練成。原因無他,皆因這門綜合類武技需要用元氣做引導,散播在體內各處如一盤散沙的元力,根本擔不起這個重任。就算是魂境宗的高手,勉強練成主體的三根元脈,也是不行,先天條件的缺憾,注定修煉元力者隻能使出那些由此分解出的武技。
由於鑠石流金雖然內容不多,但其中的演練程序過於複雜,根本無法幻練,方嶽隻好花了兩天的時間死記硬背,硬生生把這門方家的鎮族絕學背了下來,以待事後慢慢琢磨體會。
藏經閣的三樓是通過傳送陣上去的,不大的屋子空空蕩蕩,隻有一桌數椅。書是那位老者直接拿給他的,第一晚沒有看完就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接著來看就是。兩天之後,方嶽從傳送陣出來,告訴老者書已讀完,就再也不曾上去過。
這一等就是大半個月。
天氣漸漸轉寒,院子裏的樹木黃葉盡脫,隻留下光禿禿的枝幹。
一日,方嶽在練功房裏忽發奇想,從坤戒裏拿出幾塊相對小一點的古赤晶石,實際操作起來。他雕刻所用道具便是逆鱗,這柄短劍果然神奇,削晶如泥,沒費多少功夫,便削出了一個正三角體的模樣。
方嶽看著甚是滿意,於是再接再厲,又連續削出正方體和圓柱體。起身在地上用黑炭畫出了一個六芒星圖案,圖案的大小要和晶石的大小相對應。之後分別在六個頂點之上安放了雕成幾何體的古赤晶石。
六塊晶石三公三母,或者說三陰三陽,每一種幾何體都是陰陽成雙,兩兩據角相對。六塊晶石的中心空處剛好容方嶽盤坐。
這是《陣目》所在最基本最簡單的一個元陣,叫做聚元陣。且是少數幾個不需注入元力就能發動的元陣之一。
方嶽微閉雙眼,用心感受著周圍氣息的變化。
由於身在古赤晶石組成的元陣中,晶石的氣息無孔不入鑽入體內,順著散在身體各處的元脈彙入元丹,隱匿起來。令他驚訝的是,滲入身體的晶石氣息,已遠遠超出六塊晶石正常所擁有的量。難道聚元陣就是放大古赤晶石的氣息量?
正在他琢磨不透之時,忽然察覺到一絲異樣變化,原來這些渾厚的氣息不光來自古赤晶石,其中還包含著天地之間的靈氣。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天地靈氣含有相當多的元素成分。
這股靈氣由弱到強,越來越顯著濃厚,最後竟然壓過了晶石的氣息,在元陣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方嶽不由得大喜過望,這才是他想象中的聚元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