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9)(1 / 3)

不久,便發生了大同總兵石彪因事被捕入獄的事,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他脫不了幹係,不得不上表謝罪。英宗這次又犯了難,思前想後,不知該如何處置他,隻好又召來李賢,詢問對策。李賢知道此事後,早已作好了思想準備,想趁機進諫。英宗一見麵就問:“石亨當日有‘奪門’之功,朕這次還想寬恕他,不知愛卿意下如何?”李賢見皇上又提及“奪門”之事,覺得這次不能再放過機會,一定要說服皇上改變對“奪門之變”的看法,然後才能清除奸黨。

於是,他直言不諱地說:“陛下怎麼總是喜歡用‘奪門’二字,難道‘奪門’二字是一個美名嗎?說‘迎駕’是可以的,說‘奪門’是萬萬不可的。難道‘奪門’二字能傳於後世嗎?陛下順應天命人意而恢複皇位,門何必用奪!而且,內廷宮門難道是隨便可以奪取的嗎!當日之事,最多也隻能算僥幸成功,假如事先敗露,石亨等人死固不足惜,那將會把陛下置於何種境地啊!難道他們就沒有做周密的考慮嗎?”英宗聽了,有所醒悟,徐徐點頭。

李賢察言觀色,見皇上已有點被打動,便故意說:“當時也有人以所謂‘奪門’來邀臣的,但臣卻沒有參與。”英宗聽了,覺得李賢如此坦率,竟敢當麵這樣說,覺得十分奇怪,便急忙打斷他的話,詢問其中緣故。李賢從容地回答說:“如果景泰皇帝果真像後來那樣病重去世,群臣自當奏請陛下複位。這樣做是名正言順的,不會引起任何疑慮和後患,何至於‘奪門’!石亨、曹吉祥等人,實際上不過是借陛下複位給自己謀取富貴罷了,哪裏是為宗廟社稷呢?”英宗聽完,胸中豁然開朗,連連說道:“太對了,太對了,真像你說的那樣!”

即日,英宗皇帝就頒詔說:今後一切奏章,都嚴禁用‘奪門’字樣。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提起這兩個字。朝野上下也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對石亨、曹吉祥等人也不再那樣奉迎了。

英宗漸漸疏遠了石亨、曹吉祥等人。沒過多久,石亨就因謀反被逮捕,旋即死於獄中。石亨、曹吉祥一黨的勢力土崩瓦解。當時掌管刑法的官員奏報說,應對石亨等冒功升官的人進行追究,英宗對此事拿不定主意,又召來李賢問道:“此事恐怕牽連的人太多,要驚動得天下人心不安。”李賢便出主意說:“不如讓這些人自首,免掉其罪,這樣罪者得其罰,人心也可安。”英宗依計而行。結果,冒功升職的四千餘人,都主動自首,無一人造反。

【評議】

毫無疑問,上麵李賢所用的方法不是當庭而爭的方法。當庭而爭的方法可以造成轟動效應,但並非時時處處都是最佳方法。有時,借用一下小人的手段,可能比所謂君子的手段更有效果。當然,因其目的是正義的,手段也會隨目的的正義而變成正義的手段。

陰陽

【引言】

陰陽觀念在中國產生得很早,可以說,在中國傳統社會的誕生之初它就出現了,它是中國哲學文化的最基本的觀念之一,對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一觀念不僅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對中國人的政治和人生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就是對中國自然科學中最突出的傳統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陰陽觀念是塑造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觀念。

【事典】

陰陽觀念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對天地、日月、寒暑、水火、男女、晝夜、陰晴等自然現象的觀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隨著經濟分工、上下等級的出現,又出現了主奴、貴賤、貧富、治亂、興衰等社會矛盾現象。後來逐漸發展到了農業社會,人們從農業生產實踐中認識到了向陽的莊稼豐收,而背陰的莊稼卻容易減產,就總結出“相其陰陽”的生產經驗。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又把這種經驗和規律用來指導管理國家,認識到矛盾的緩和與激化,關係到社會的治亂和安危。殷、周之際產生的《易經》,就是在總結了廣泛的矛盾現象的基礎上,試圖趨吉避凶的一種嚐試,提出了乾坤、泰否、剝複、損益等一係列的矛盾範疇,為陰陽範疇的出現開了先河。

西周末年,人們從矛盾現象的觀察中,逐步提煉出了概括上述各種具體的相互對立的觀念的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萬事萬物變化的原因。其後不久出現的《老子》一書,則在更高的水平上豐富、發展了陰陽學說,為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