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
先生說:“程頤、朱熹主張格物是格天下之物。天下的事物如何能格盡?例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如今如何去格?縱然草木能格,又怎樣讓它來‘誠’自我的意呢?我覺得‘格’就是‘正’,‘物’就是‘事’。《大學》中所謂的身,就是耳目口鼻及四肢。若想修身就要做到眼非禮勿視,口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要修養這個身,功夫如何能用在身上呢?心是身的主宰,眼雖能視,但能讓眼睛看到的是心;耳雖能聽,但讓耳朵能聽到的是心;口與四肢雖能言、動,但讓口與四肢能言能動的是心。因此要修身需要到自己心體上去領悟,常令心體廓然大公,沒有一絲的不中正處。身的主宰中正了,就表現在眼睛上,不合禮的不看;表現在耳朵上,不合禮的不聽;表現在口與四肢上,不合禮的不言不行。這就是《大學》中所說的‘修身在於正心’。但至善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哪有不善?現今要正心,豈能在本體上用功?因此,必須在心的發動處用功。心的發動處不能沒有不善,因此必須在此處用力,這就是誠意。若一念發在好善上,就切實去好善;一念發在憎惡上,就切實去憎惡。意的產生既然無不誠,那麼本體如何有不正的?因此,要正心就在於誠意。工夫在誠意上有著落處。但誠意的根本表現在致知上。‘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者’這句話,正是我心的良知所在。然而知道善,卻不依從這個良知去做,知道不善,卻不依從這個良知不去做,則這個良知被蒙蔽了,就不能致知了。我心的良知既然不能完全擴充,即便知道善好,也不能切實去鍾愛,即便知道憎惡,不能切實去憎惡,又怎能使意誠呢?所以致知是誠意的根本。但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要在實事上格。比如,意在行善上,就在這件事上做,意在除惡上,就在這件事上不去做。除惡,固然是格去不正以歸於正。為善,就是不善得到糾正了,也是格去不正以歸於正。這樣,我心的良知就不被私欲蒙蔽了,可以到達極限,而意的產生,好善除惡,沒有不誠的了。誠意的工夫切實的下手處是格物。若這樣格物,人人則可為。《孟子》上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正是這個道理。”
【3】
先生曰:“眾人隻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歎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注譯】
先生說:“程頤、朱熹主張格物是格天下之物。天下的事物如何能格盡?例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如今如何去格?縱然草木能格,又怎樣讓它來‘誠’自我的意呢?我覺得‘格’就是‘正’,‘物’就是‘事’。《大學》中所謂的身,就是耳目口鼻及四肢。若想修身就要做到眼非禮勿視,口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要修養這個身,功夫如何能用在身上呢?心是身的主宰,眼雖能視,但能讓眼睛看到的是心;耳雖能聽,但讓耳朵能聽到的是心;口與四肢雖能言、動,但讓口與四肢能言能動的是心。因此要修身需要到自己心體上去領悟,常令心體廓然大公,沒有一絲的不中正處。身的主宰中正了,就表現在眼睛上,不合禮的不看;表現在耳朵上,不合禮的不聽;表現在口與四肢上,不合禮的不言不行。這就是《大學》中所說的‘修身在於正心’。但至善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哪有不善?現今要正心,豈能在本體上用功?因此,必須在心的發動處用功。心的發動處不能沒有不善,因此必須在此處用力,這就是誠意。若一念發在好善上,就切實去好善;一念發在憎惡上,就切實去憎惡。意的產生既然無不誠,那麼本體如何有不正的?因此,要正心就在於誠意。工夫在誠意上有著落處。但誠意的根本表現在致知上。‘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者’這句話,正是我心的良知所在。然而知道善,卻不依從這個良知去做,知道不善,卻不依從這個良知不去做,則這個良知被蒙蔽了,就不能致知了。我心的良知既然不能完全擴充,即便知道善好,也不能切實去鍾愛,即便知道憎惡,不能切實去憎惡,又怎能使意誠呢?所以致知是誠意的根本。但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要在實事上格。比如,意在行善上,就在這件事上做,意在除惡上,就在這件事上不去做。除惡,固然是格去不正以歸於正。為善,就是不善得到糾正了,也是格去不正以歸於正。這樣,我心的良知就不被私欲蒙蔽了,可以到達極限,而意的產生,好善除惡,沒有不誠的了。誠意的工夫切實的下手處是格物。若這樣格物,人人則可為。《孟子》上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正是這個道理。”
【3】
先生曰:“眾人隻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歎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注譯】
先生說:“人們總認為對格物的闡述以朱熹的觀點為準,而人們何嚐運用了朱熹的觀點呢?我著實曾運用過。早年與姓錢的朋友探討做聖賢要格天下物,現今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我指著亭前的竹子,讓他去格。錢友自早到晚去窮格竹子的道理,費神傷力,到第三天時,便勞累過度臥床不起。當時我覺得他精力不足,自己去窮格,從早到晚仍不明白竹子的理。到第七天時,與錢友一樣而臥床不起。於是我們共同慨歎聖賢是做不成的,沒有聖賢那麼大的力量去格物。後來在貴州龍場的三年,才有所體會,此時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沒什麼可格的,格物的功夫隻能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堅信人人都可做聖人,便有了責任感。此番道理,應該讓各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