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長江幹線。這是唯一一條不是由鹹陽出發的水運幹線。公元前308 年秦司馬錯率巴蜀眾10萬,大船萬艘,米600萬斛,浮江伐楚。前210年秦始皇自雲夢一帶浮江而下,過丹陽,至錢唐(今杭州)。這些說明長江幹流是長江流域水運的主要幹線。
以上是秦漢帝國境內以鹹陽為中心通向四方的主要交通幹線,其間還有許多支線相連,難以備述。這一全國性水陸交通網是先秦以來長期形成,而又由秦漢帝國統一經營的結果,不僅在當時起著加強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統一帝國的積極作用,並且為後代長期沿用。直至近代鐵路出現以前,其仍然是我國境內主要交通幹線。
隨著各地區間經濟交流的加強,在這些主要交通幹線上先後湧現了一批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如橫貫東西幹線上有鹹陽、長安、洛陽、滎陽、濮陽、定陶、臨淄等,通往北方幹線上的溫、軹(今河南濟源西)、楊(今山西洪洞東南)、平陽(今臨汾西南)、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邯鄲、涿、薊(今北京西南隅)等,通往東南幹線上的大梁(今河南開封)、睢陽(今商丘南)、彭城(今江蘇徐州)、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等,通往南方幹線上的陽翟(今河南禹州)、宛(今南陽),以至南海的門戶番禺(今廣州)。還有長江幹線上代表上、中、下遊的3 個大城市──成都、江陵、吳。以上這些城市都是兩漢時代一方的經濟都會。
東漢明帝時王景修治了從滎陽至徐州彭城入泗水的汴渠以後,汴渠逐漸替代了鴻溝成為中原地區南北水運的幹線。建安年間曹操主持興修了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新河以後,河北平原上又增添了一條貫通南北、直達今天津並東抵灤河的水運路線。特別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漕的利漕渠的開鑿,使從白溝上遊來的漕運可由此渠折入漳水,西溯鄴城,為原來已處在南北陸路交通要道上的鄴城增添了水運的方便,遂使其地位日顯重要,終於替代了邯鄲,成為河北平原上的第一都會。曹操建都於此,以後的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均在此建都。在長江流域,成都作為蜀漢的都城仍居長江上遊的首位,江陵和建業成為長江中下遊的兩大政治經濟中心。
隋唐統一帝國的出現,又為全國水陸交通的重新布局提供了條件。隋代開鑿的廣通渠、通濟渠(汴河)、永濟渠、邗溝(山陽瀆)、江南河等一係列運河,溝通了黃、淮、海、江、錢塘五大流域,形成了長安、洛陽一線為主軸,向東北、東南輻射的南北大運河。唐代繼承了隋代大運河而稍有改建。宋代又以首都開封為中心開鑿了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等運河,與汴河合稱漕運四河。唐宋二代在運河河道整治工程和航運管理上均較前有較大進步,隋唐以後造船工業又特別發達,水運費用低廉,所以唐宋時代黃河流域水運交通十分發達,而長江流域幾乎“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國史補》)。當時一些重要工商業城市無一不在水運的沿線或樞紐處。例如揚州地處長江下遊,位於運河和長江的交會點上,為唐代全國第一工商業大都會。其次是長江上遊的成都。再次有永濟渠沿岸的魏州(今河北大名)、貝州(今清河),通濟渠(汴河)沿岸的汴州(今河南開封)、宋州(今商丘),古汴河和泗水交會的徐州,邗溝和淮河交會的楚州(今江蘇淮安),江南河沿線的潤州(今鎮江)、蘇州、杭州,以及長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荊州(今湖北江陵)、鄂州(今武昌)、潭州(今湖南長沙)、嶽州(今嶽陽)、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南昌)等等。陸路交通方麵,唐代略有擴建,如開元年間開大庾嶺,貞元年間開藍田至內鄉新道七百裏等,但對整個陸路交通的布局影響不大。
⑧長江幹線。這是唯一一條不是由鹹陽出發的水運幹線。公元前308 年秦司馬錯率巴蜀眾10萬,大船萬艘,米600萬斛,浮江伐楚。前210年秦始皇自雲夢一帶浮江而下,過丹陽,至錢唐(今杭州)。這些說明長江幹流是長江流域水運的主要幹線。
以上是秦漢帝國境內以鹹陽為中心通向四方的主要交通幹線,其間還有許多支線相連,難以備述。這一全國性水陸交通網是先秦以來長期形成,而又由秦漢帝國統一經營的結果,不僅在當時起著加強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統一帝國的積極作用,並且為後代長期沿用。直至近代鐵路出現以前,其仍然是我國境內主要交通幹線。
隨著各地區間經濟交流的加強,在這些主要交通幹線上先後湧現了一批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如橫貫東西幹線上有鹹陽、長安、洛陽、滎陽、濮陽、定陶、臨淄等,通往北方幹線上的溫、軹(今河南濟源西)、楊(今山西洪洞東南)、平陽(今臨汾西南)、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邯鄲、涿、薊(今北京西南隅)等,通往東南幹線上的大梁(今河南開封)、睢陽(今商丘南)、彭城(今江蘇徐州)、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等,通往南方幹線上的陽翟(今河南禹州)、宛(今南陽),以至南海的門戶番禺(今廣州)。還有長江幹線上代表上、中、下遊的3 個大城市──成都、江陵、吳。以上這些城市都是兩漢時代一方的經濟都會。
東漢明帝時王景修治了從滎陽至徐州彭城入泗水的汴渠以後,汴渠逐漸替代了鴻溝成為中原地區南北水運的幹線。建安年間曹操主持興修了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新河以後,河北平原上又增添了一條貫通南北、直達今天津並東抵灤河的水運路線。特別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漕的利漕渠的開鑿,使從白溝上遊來的漕運可由此渠折入漳水,西溯鄴城,為原來已處在南北陸路交通要道上的鄴城增添了水運的方便,遂使其地位日顯重要,終於替代了邯鄲,成為河北平原上的第一都會。曹操建都於此,以後的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均在此建都。在長江流域,成都作為蜀漢的都城仍居長江上遊的首位,江陵和建業成為長江中下遊的兩大政治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