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根據自身經曆、花了整整十年工夫寫成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該書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裏行間湧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它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精神世界。

《童年》最初發表於1913年,主要記述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八年童年時光。雖然外祖父是個自私殘忍、野蠻粗暴的小染坊業主,家庭人員之間“彌漫著劇烈的敵意”,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善良樂觀的外祖母卻是他黑色童年中的光明和希望所在。該書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著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世的艱難苦楚。此書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書”,既寓教於樂,又富有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

《在人間》敘述主人公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外出獨立謀生的一段苦難經曆,集中刻畫了舊俄外省各階層人的生活畫麵和形形色色的各等人物,其中有輪船上的廚師,潑辣能幹的洗衣婦,虛偽狡詐的皮鞋店老板,充滿小市民習氣的繪圖師表舅的家人……不可否認,在阿廖沙的一生中,給予他啟蒙教育的當數伏爾加河輪船上的廚師斯穆雷。斯穆雷有一箱書,空閑餘暇時常躺在船艙裏的鋪上,讓阿廖沙念書給他聽,並不時開導他:“一個人想聰明,就必須讀書,而且要讀正經的書。”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家生動地抒發內心感受,揭示了舊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最後,阿廖沙為了不虛度年華,有所作為,決定去喀山上大學。

《我的大學》記述阿廖沙滿懷上大學的願望,告別年邁的外祖母,來到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上大學的夢想難以實現,他必須直麵人生,為生存而去受雇幹活。於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碼頭倉庫成了他追求科學知識的頭一所社會大學。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雖然沒能進入大學的門,但在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裏,他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結識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農民的生活現狀,逐步提高了覺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爾基自己回顧時所說的:“我雖然出生在下諾夫哥羅德,但精神上使我獲得生命的,卻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歡的一所‘大學’。”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從醞釀到問世,一直得到列寧的關心和支持。列寧曾熱情鼓勵高爾基說:“您應該把這些全寫下來,老朋友,應該寫!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列寧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還讓他的妻子給他讀剛發表的《我的大學》。

汪蓓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