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試圖沿著這個思路,準備探討戲劇中的性別幻象。幸潔這個時候正在為博士論文的選題而苦惱。我建議她可以去研究性別與戲劇的問題。於是幸潔從性別表演理論切入,來研究後現代語境下的跨界理論與實踐,應該說是非常具有前沿意義的研究。
她首先對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gender performativity)概念,進行了梳理和界定。針對國內學者將“gender performativity”翻譯為“性別操演”,她吸收了周惠玲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性別表演,並將其置於多學科的跨界研究中。她說道:
在性別表演研究中,我們可以不局限於“表演”的語言哲學層麵,而拓展其在美學、人類學、社會學、戲劇影視研究等方麵的向度。
她不僅運用奧斯汀、德裏達的語言理論來進入性別表演的領域,而且運用阿爾都塞、齊澤克的“症候”分析法,將性別表演植入到對中國當代戲劇、影視藝術以及媒體的分析之中(這也可以說是從性別表演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從而解決了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幸潔將論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性別表演的跨界研究”,下編為“性別表演的跨界實踐”。
在“上編”中,她首先采用福柯的係譜學來梳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闡釋了批評的表演性:作為知識的性別表演。這一章可以說是奠定了性別表演的理論闡釋的基礎。
緊接著,她研究了跨界研究的可能性,對從特納到謝克納的人類學表演轉向進行了探討,並從中國女性的“正常”生成,到20世紀80年代的“尋找男子漢”的時代症候,做出了她獨特的讀解。她對90年代以後電視出現的“偽娘”現象,甚至動漫中的“藍精靈”形象,也進行了自己的解釋,這表現出她作為八零後研究者的一種獨特的關注視角(這也許正是她選擇去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動畫係任教的基礎)。
幸潔提出了性別表演的生成與時空理論,運用德勒茲的理論來分析女性的生成,運用福柯的“異托邦”的空間理論來解讀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的墳墓,著重探討了女性與空間或者說性別空間的問題。在這裏,她分析了化妝間的空間及鏡子的意象。她曾經撰寫過關於巴爾紮克《交際花盛衰記》的文章,其中闡明“巴黎其實就是交際花”。在文中她將“化妝間”作為一個女性空間的問題來闡釋,這是她撰寫博士論文的一次嚐試。
“下編”探討的是性別表演的中西跨界實踐。她將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的領域都涉及了,如性別原型與戲劇表演(或者說是乾旦坤生的身體銘刻)、同性戀的出櫃表演、跨性別的“認同”體現,等等。這顯示了她的潑辣、幹練和大膽的風格。
我本來試圖沿著這個思路,準備探討戲劇中的性別幻象。幸潔這個時候正在為博士論文的選題而苦惱。我建議她可以去研究性別與戲劇的問題。於是幸潔從性別表演理論切入,來研究後現代語境下的跨界理論與實踐,應該說是非常具有前沿意義的研究。
她首先對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gender performativity)概念,進行了梳理和界定。針對國內學者將“gender performativity”翻譯為“性別操演”,她吸收了周惠玲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性別表演,並將其置於多學科的跨界研究中。她說道:
在性別表演研究中,我們可以不局限於“表演”的語言哲學層麵,而拓展其在美學、人類學、社會學、戲劇影視研究等方麵的向度。
她不僅運用奧斯汀、德裏達的語言理論來進入性別表演的領域,而且運用阿爾都塞、齊澤克的“症候”分析法,將性別表演植入到對中國當代戲劇、影視藝術以及媒體的分析之中(這也可以說是從性別表演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從而解決了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幸潔將論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性別表演的跨界研究”,下編為“性別表演的跨界實踐”。
在“上編”中,她首先采用福柯的係譜學來梳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闡釋了批評的表演性:作為知識的性別表演。這一章可以說是奠定了性別表演的理論闡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