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相撲這玩意兒跟歌舞伎劍道之類的一樣,應該算得上是日本的國粹了,這個已有定論,沒有太大的異議。
關於相撲的起源,通常有兩說。一種認為它衍生於日本的本土文化,另一種則認為它來自於中國。如果根據常理來推斷的話,似乎是第二種比較靠譜些,畢竟日本有太多的東西源自中國,相撲自然也不會例外。
但曆史這玩意兒畢竟不是幾何證明題,不能這麼一概而論地搞推理,故而還是相當有必要說道說道。
單從曆史文獻上來看的話,相撲的雛形(注意是雛形)起源於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上就有記載,說當年黃帝跟蚩尤對幹的時候,蚩尤以及其部下喜歡拿頭上長著的角去頂黃帝(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這種被稱之為“角抵”的動作,便被後世認為是相撲最早的起源。
姑且不論蚩尤銅頭鐵臂以沙石為食這事兒究竟是真是假,光是頭上長角恐怕也是很難讓人相信“角抵”是確有其事的吧。所以雖說有記載,個人卻認為完全可以將此段忽略不計。
不過雖說如此,但也足以證明“以頭相觸,互相角力”這樣的運動在中國的曆史夠長夠悠久。基本上是可以認定,無論和千年後的近現代相撲有多大相似度,至少最初的源頭,是在我們中國這裏。
而“相撲”這個詞,則應該是出現在西晉時候,由此也能證明之前的那句話多半是無差的。至於日本方麵關於相撲的最早記載,則是在成書於養老四年(720年)的《日本書紀》。根據這本書上的記載,說是在垂仁天皇七年(大概公元前23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節的時候,天皇於禦前舉行了盛大的相撲比賽。
日語中,比賽被稱之為“試合”,讀作“siai”(西愛),但是在垂仁跟前的這場相撲大賽,卻被寫成了“死合”,讀音仍是“siai”未變,但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個是比試比試,一個則是比到死。
不過考慮到大家的生命都是很寶貴的,誰沒事兒閑著也不會跑到天皇老子跟前穿了個兜襠布光著屁股,跟一個不認識的人拚死拚活的。所以為了調動眾選手的積極性,天皇又下了一道很陰險的聖旨,說誰能把自己的對手弄死,那就能同時獲得對方的領地或是俸祿。簡單說來,就是如果我打死了你,你家你老婆就是我的了,你每個月的工資也都歸我所有。
這一聽大家就高興了,畢竟領地這玩意兒本身就是靠搶的,跟上陣打仗沒啥兩樣,那就幹吧。
話說在這選手隊伍裏有一個叫當麻蹶蘇的,算是當時全日本最強的大力士。當下他便主動站出來對天皇說:“皇上,普天之下無人是我敵手,說老實話,我自己都在尋找更強的人挑戰,但找了半輩子,全都是些不中用的貨色,我想這場比賽我就不參加了吧,免得有欺負人的嫌疑。”
這話說得實在是招人恨,於是當場又站出來了位仁兄,這位仁兄表示自己願意挑戰當麻蹶蘇,生死自負。此人名叫野見宿彌,出雲國(島根縣)豪族,在家鄉算是第一能打之人。這次特地前來參加死合,就是想弄幾塊領地回家去讓老婆過好日子的。現在他一看當麻蹶蘇如此囂張,便熱血方剛地燃了一回。
垂仁天皇一見有人接茬兒,頓感好戲開場,連忙命人拉開場子給這兩位騰個地兒,並親自當起裁判。
一聲令下,雙方立刻扭打在了一起,雖然全日本都認為這是史上第一次相撲,但實際上當麻蹶蘇和野見宿彌誰都沒有用相撲的招數,而是都使著一套王八拳,從抽人耳光到蹬人胯下什麼都幹,隻求把對方打倒。
看這種打法,怎麼都不像是相撲,倒是很有一些現代格鬥K-1的風格,不過就算是K-1,那也是有規則的,再怎麼著你打死人是肯定不行的,當然,踢襠、挖眼同樣不行。
經過一番較量後,野見宿彌一腳踹斷了當麻蹶蘇的肋骨,接著又緊追不舍,再次大踏步向前,在對方的腰部踩了一腳,狠命一頓用力之後,當麻蹶蘇眼看著就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