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亦隨遇
人生的道路起起伏伏,每一個人都會麵臨無數的選擇,會在生活裏經曆各種各樣的曲折。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難免會產生彷徨、不安的心情,當我們遇到生活裏大大小小的難題時,也難免會產生煩惱甚至痛苦的情緒。在那些時刻裏,我們總是期望著能獲得一種人生的指引,幫助我們從迷茫惶惑中解脫出來,作出正確的、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抑或能擁有一種生活智慧,然後坦然從容地麵對生活裏各種紛繁的事情。
如何恢複心靈的平靜,讓我們悠然地享受生活,笑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從而抵達一種明朗、澄淨的人生境界呢?這大概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其實,答案也許早已為我們熟知,隻是簡簡單單八個字而已:隨心所欲,隨遇而安。
隨心所欲,就是聽從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去做人、做事,就是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掣肘,盡情書寫自己的人生軌跡。
一個“隨心所欲”的人,是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追求和理念的人。他真正明了了自己的心,不會被世間形形色色的誘惑迷了雙眼,也不會被生活的條條框框束縛了手腳,他敢於去實踐心中所想,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這樣的人,不管他人怎樣看待他、評論他,都不會影響到他自己的人生價值判斷,因著這份堅持,他也必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創造自己的完美生活。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是一首曾被廣為流傳的歌曲《送別》,它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有著“二十文章驚海內”之譽的大師李叔同。李叔同一生在詩詞書畫、音樂戲劇等諸多方麵都有著頗高的造詣,但他最讓人欽佩的是他“心不為形役”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李叔同的生活可謂完美,他的幸運著實讓許多人欣羨不已:他出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外形俊朗不凡,其嚴格的家教使他成為一名紳士,完善的教育使他成為文人,自己的勤奮又使他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名畫家,青年時便已遠渡重洋到日本留學,並在那裏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家庭富裕,婚姻和睦,可以說平凡人期望的一切,李叔同都擁有了。
然而,1918年8月,一個很普通的夜晚,39歲的李叔同卻來到杭州一家名為定慧寺的寺廟,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法名演音。當時,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他這一驚世駭俗的行為,都來勸他還俗,他卻一一謝絕了。
有人問李叔同為什麼要遁入空門,他淡然回答說:“我想來就來了。”當時的國畫大師金智勇曾親自跑到杭州去看李叔同,追問他為何要作這樣的選擇,他的回答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選擇了。”後來的事實證明,一心鑽研佛法的李叔同果然成了佛學專家,被人們尊稱為弘一法師。
人活在世上,匆匆百年,可謂十分短暫。而除去嬰孩時期、求學時期、吃喝睡等生命基本所需的時間,留給我們成就事業、享受生活的時間更是有限。在這有限的幾十年光陰裏,想要活得燦爛、活得精彩、活得無怨無悔,就一定要有種“隨心所欲”的氣魄。正是因為這種氣魄,弘一大師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是的,人生轉瞬即逝,自己的一生應由自己掌握,不必為世俗所牽絆,無論在做怎樣的選擇時且讓自己的靈魂做主,隨心所欲一些,那樣將來回想來時路時才不會有虛度一生的悔恨。
然而這種氣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抵達。生活裏有許多人的生命仿佛是不屬於自己的,完全隨著環境在團團轉。他們隨名利的誘惑而迷失自己,因他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受了一點挫折便放棄自己……他們似乎不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就是清楚也不敢去爭取。比如,有的人讓父母的觀點決定自己的前程,而不去想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究竟在哪裏;有的人因家人的意見而選擇工作,卻不敢堅持自己向往的生活;有的人做起事來縮手縮腳,顧慮這個又顧慮那個,明明心裏想這樣做的,卻因為太多擔憂而違背自己的意願,說不想說的話,做不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