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的時裝大師範思哲擁有令人咋舌的財富,光是他收藏的古董家具和名畫,就價值連城。但他除了能親眼看見這些財富外,還能得到什麼呢?一個謎團重重的槍殺,使他的財富頃刻間變成了“他人的財富”。
就像培根給我們的建議“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地獲得的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與財富,心懷滿足地離開財富。”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這些建議。
所羅門,古代以色列國王,以智慧著稱。他告誡人們,不可急於聚斂財富,“凡是匆忙發財的,必難以清白。”
培根分析說,通過正當的手段和誠實的勞動所獲得的財富,是步伐緩慢的。當財富是來自魔鬼的時候(比如說是通過欺詐、壓迫以及其他不正當的手段),財富是來得迅速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急於發大財,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如製假販假,盜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甚至殺人越貨。他們完全成了金錢的奴隸,財富對他們如同絞索,他們越是貪求,絞索就勒得越緊。有一個貪官曾經說:每當我聽到街上警車鳴笛,就生怕是來抓我的,惶惶不可終日。
這樣的不義之財再多,又有什麼“樂趣”呢?我們並不是一概排斥財富,我們厭惡和蔑視的是對個人財富的過分貪求,是以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看來這話隻有一半是正確的,動物無信仰,無操守,為食而亡,不計利害。人則不同,唯財是貪,唯色是漁,此種人動物性沒有脫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取,那樣,才脫離了低級的動物性了。
大作家易卜生對金錢有著精辟的認識。他指出:“錢能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欲;錢能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錢能招來熟人,卻招不來朋友;錢能帶來奉承,卻帶不來信賴;錢能使你每天開心,卻不能使你得到幸福。”有一句西方諺語也道:“金錢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證——除了到天堂之路;金錢也能買到任何東西——除了幸福。”是的,金錢可以換來舒適的生活,卻很難換到幸福。我們不能把單純的物質享受,口腹之欲的滿足同幸福混為一談。很難說曆史上那些帝王、位極人臣者以及家資巨萬者比一般老百姓擁有更多的幸福。吃得久了,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女人多了,也隻是情欲的滿足。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有槍杆子保護的人和手拿鋤頭的人誰更安全,誰更有安全感,誰更滿足,回答是手拿鋤頭的人。當一個人不得不為過多的金錢而提心吊膽,要以槍杆子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時,這個人從此也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恐懼和煩惱之中。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錢多了不是好事”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