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人們產生後悔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做出決定之前對可能出現的消極後果有一定的預知,但由於疏忽大意或盲目樂觀,對這種危險的苗頭沒能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決定人是非常後悔的,因為他已經接近正確的選擇,隻因一念之差發生了重大遺漏。另一種後悔經常發生在盲目樂觀者身上,決定者在製定行動方案時,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對未來的困難、危險及不利條件根本未加考慮,由於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應急措施,因此,決定者隻有驚恐和本能的防禦反應,隻能臨時利用手頭的力量補救一下,但終因補救措施的非係統化、非嚴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些人經常後悔,而且經常經曆相似的後悔,他們的失誤往往不是新的失誤,而是屢次重複舊的失誤。他們的後悔僅僅停留在膚淺的情緒水平,沒能深深地觸及認知結構,沒能很好地剖析失誤的原因和吸取發人深省的教訓。
如何將後悔轉化為深刻的教訓呢?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第一,反思後悔的根源,找出造成失誤的真正原因。
第二,在陷入極度後悔的狀態時,應淡化後悔的情緒色彩,積極采取挽救行動,但不應徹底遺忘後悔的情緒,適當地在心中保留後悔的經驗,這樣才能對未來的選擇很審慎。“健忘”正是屢犯相同錯誤的根本原因。
第三,在麵臨與過去相似的選擇時,一定要仔細地回憶過去失敗的情形,積極地利用過去的經驗,從而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其實,隻要我們留心,便不難預見損失。
首先,當選擇者搜尋各種可能性,並且僅僅發現了一個可接受的方案時,他就傾向於忽視這一可能性的危險,無暇思索未來的威脅。如果他得不到反對這個唯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會迅速采納這個方案。如果這個唯一的方案也很危險,且代價又很大,選擇者就會認為自己已山窮水盡,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感覺嚴重妨礙了選擇者的思路,使之被動、草率地應付選擇。人們遇到難題向專家谘詢時,也會產生一種順從感或別無選擇感。這時,人們非常情願地聽從專家的意見,認為他們的意見是唯一合理的。這種在專家麵前的自卑感妨礙了人們的自主性,使人們輕易放棄了其他選擇。
其次,盡管選擇者已經意識到選擇可能帶來損失及後悔,但認為損失不會馬上出現,他就容易低估損失的嚴重性。
再次,如果選擇者認為自己的決定對自己的名譽和周圍人不會造成巨大影響,他就不易預見到後悔。
最後,如果選擇者確信自己不會再發現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會默認現實的選擇,不再理睬可能出現的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