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成功是急不來的(1 / 1)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丟掉浮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事,因為成功是急不來的。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讓我們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它是成功最大的敵人。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們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來往往既無準備,也無計劃,隻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幹。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钁頭挖成一眼井,一口氣吃成個胖子。結果必然是欲速不達,與成功背道而馳。

許多剛走出校門、正處在新的工作環境中的年輕人,過不了多久就會對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問題主要出在浮躁、急於求成的毛病上。他們往往做事太過理想化,希望一步就能登天。當在短時間內見不到工作的成效時,他們就心灰意冷,覺得工作沒有什麼意思,於是不斷尋找新工作。到最後,如同愚人挖井一樣,一口井也沒有挖成。急於求成,不能一門深入,到最後隻能是前功盡棄。

如果我們想取得長久的成功,就必須靜下心來,擺脫浮躁和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最終走上成功甚至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

人生且慢論輸贏,成功是急不來的。做事若急於求成,就會像饑餓的人乍看到食物一樣,狼吞虎咽地吞食,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做事迅速的人,並不是事事貪多圖快的人,而是辦事富於成效的人。賽跑中率先抵達終點的人,並非因為步子邁得大、腳步跨得高,而是身體的協調使他在最後一刻衝到對手的前麵。因此,不能以耗時長短來論英雄。

一位智者說過,慢些,我們就會更快。沒錯,有人為了顯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結果得不償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頭重複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

急於求成是永遠不會獲得想要的效果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事實上,很多曆史上的名人也用過求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又轉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於是他堅信“欲速則不達”這句話,狠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

此外,還有許多大器晚成的人。

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裏糊塗地混日子,直到 27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不可。

一天,蘇洵的書房裏忽然不斷地向外冒黑煙。家裏人都很吃驚,不知出了什麼事。走進去一看,隻見蘇洵正把一疊疊的文稿往火爐裏送。原來,他要把自己過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宋仁宗嘉祐年間,蘇洵帶了兒子蘇軾、蘇轍,不遠數千裏,從家鄉四川來到京師開封。當時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作品 22篇呈上朝廷,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宰相韓琦見他文章寫得好,上奏皇帝,召試舍人院,蘇洵推病不願應試。後來又任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這時他已年過五十了。

明朝的李贄,從小家境貧寒,青年時代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立誌著書時已 54歲了。他的名著《焚書》和《藏書》是在 60歲後完成的。近代畫壇巨匠齊白石 30歲才開始學畫,後來成了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這些名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器晚成。如果他們也急於求成,在年輕時,麵對成功離自己遙遙無期的艱難處境而罷手,就不會有後來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些事實也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成功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鑄就的,不要夢想著一夜之間就能功成名就或者是一口氣就能吃個大胖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水滴石穿”的古訓要銘刻在心。青年人千萬不要急於成功,唯有一步一步地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成功的經驗,才會等到成功降臨的那一刻。

要想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就要明白凡事要一步一步地來完成,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未成熟的瓜,摘下來是不能吃的;電池若沒有足夠時間充電,就不能發出強大的光……做大事的人大都是善於調和急緩的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等待成功的到來亦是事業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