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修身養性,成就卓越人生(2)(1 / 3)

安迪為什麼這麼快樂,因為他堅信:如果你不拋棄快樂,就沒有人能自你身上將之奪走。其實安迪也沒那麼神奇,他所做的隻不過是在快樂與其他方式之間,選擇了以快樂去麵對世事,如此而已。這樣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做,也很容易做,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安迪雖然身在監獄,但他的心靈卻在旅行;而那些人雖然人在外邊,可他的心卻被自己囚禁了起來。

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是一種美好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覺得個人及周圍的世界都挺不錯。

快樂需要用心追求。追求快樂,首先你應該知道快樂不是垂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當你領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兒等候快樂降臨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了。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人們所參與的活動最好既愉快又有意義。如果這一點難以實現,一定要幫助自己尋找一些這樣“魚和熊掌兼得”的“快樂推進器”。

當你肯嚐試新的活動,接受新的挑戰的時候,你會因為發現多了一個新的生活層麵而驚喜不已。學習新的技術、開拓新的途徑,都可以使人獲得新的滿足。可惜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平白喪失了使自己發揮潛能、獲取快樂的良機。

許多人以為自己應該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以穩當的方法去開拓前程。這種想法未免過於保守,因為那個適當的時機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精心設計、毫無差錯的電腦程式,所以應該有準備迎接挑戰的勇氣。

心寬一些,生活節奏放慢一些。人要把心放寬一些,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批評,換句話說就是臉皮要厚一點。不要因外來的逆流而屈服。不要因為別人的冷言冷語就傷心氣憤,以為自我受了莫大的傷害。如果別人的批評是正確的,你就該改進向上。如果批評是不公正的,何不一笑置之呢?

生活節奏放慢一些也有利於心情放鬆,不然整天精神繃得緊緊的,像個時鍾似的團團轉,那麼哪還有時間思考快樂呢?哪還有心思享受快樂呢?

快樂不是沒有煩惱。獲得快樂並不是要鏟除一切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但並非人人都不快樂。快樂也不依賴財寶,有些人隻有很少的錢,但一樣快樂。也有些人身家豐厚,但也不見得終日笑口常開。有煩惱並不妨礙你追求快樂,而像前邊提到的安迪那樣,將煩惱轉化成快樂,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要認死理,和自己較勁。其實,天下所有的事情並非隻有一個答案,有時太過較真反而把自己弄得心煩意亂。追求快樂的途徑很多,不光是隻有你死心眼認定的那一個。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這一生隻能成功地擔任一種工作,扮演一個角色,甚至以為如果不能得到或辦到這一點,自己就永遠不會快樂。不能達成目標也並不表示你從此就與快樂絕緣了,除非你自己要這樣想。

對事物不要冥頑不靈,應采取彈性的態度,記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隻有一個。當然這並不是要你放棄實際可行、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是鼓勵你全力以赴,使夢想實現。

接受自己,別和別人攀比。人們總是要麵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或積極或負麵的情緒,但抵製自己的情緒會導致挫敗感,或者讓人不快樂。要想獲得快樂,首先就要接受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

現在我們總是感受到“成就”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強烈。因此年輕人處處想表現優異,以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別人才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一旦發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時,就開始傷心、自卑,結果當然毫無快樂可言。所以你應該用自己當衡量的標準,如果你真的已經盡了力,相信一定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有這樣一句話,平常人把快樂視為一種情緒,智者將快樂是為能力,成功者把快樂視為責任,最優秀的人讓快樂成為習慣,用這種習慣與生命相伴。

要記住一點,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識。即便是沉痛的失敗,但如果你能夠將失敗視為災難還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佛說:學會將一切淡化,用思緒洗滌心靈;神說:萬物造化,一切順應天意;哲人說:快樂如同浩瀚蒼穹中一粒塵埃;科學家說:快樂是一種人體的本能反應。事實上,快樂與不快樂,取決於自己是否願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