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生活用品篇
生活設施
■ 電梯的由來
早在古羅馬時期和中世紀,原始的升降機就出現了。在17世紀的法國,科學家布萊爾通過構思創造出一種平衡升降機。據說,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將一個“飛椅”設置在凡爾賽宮,乘坐它去較高的樓層,以便和情婦見麵,共敘衷腸。
到了19世紀上半葉,在歐洲的很多工廠裏麵,水力升降機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裏有兩個英國人很值得一提,他們是弗羅斯特和斯特拉特。1835年,他們發明了一種名叫“蒂格爾”的升降係統,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影響。
在早期的升降機中,水力驅動的機械占到了大多數;罐籠依靠加配重達到平衡,安在液壓缸的出入衝杆上。它們比較安全,但也有突出的缺點,就是運行速度很慢,效率不高,實在讓人大失所望。如果用繩子來吊罐籠,肯定會提高速度,可就是太危險了。這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後來,奧梯斯設計出一種安全升降機,將上述的這些問題予以解決。其製造的電梯對高層建築非常實用,而在這之前的樓房大部分沒有超過5層的。可是如果樓房超過5層仍然沒有電梯使用,人們爬樓時就太痛苦了。
1857年,奧梯斯發明了最早的用蒸汽驅動的安全電梯,設置在霍沃特公司的紐約商場裏麵。這個舉動不可小視,它開辟了電梯應用的新時代。
1887年,奧梯斯公司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部電梯,這是一部以直流電動機傳動動力的電梯。它被裝設在1889年的紐約德瑪利斯大廈裏。這部古老的電梯每分鍾隻能走10米左右,當初設計的電梯純粹是為了省力。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電梯,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用電力使之運轉的電梯,其批量生產是在1889年以後才開始的。
隨著超高層建築的出現,電梯的設計、工藝不斷得到提高,電梯的品種也逐漸增多。1900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動扶梯問世。1902年,瑞士的迅達公司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按鈕式自動電梯,采用全自動的控製方式,提高了電梯的輸送能力和安全性。
1904年,奧梯斯公司搶在同行之前,首先研究出不用齒輪牽引的電梯。這種電梯速度相當快,而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摩天大樓的出現成為可能。
1950年,科學家們又製成了安裝在高層建築外麵的觀光電梯,使乘客能在電梯運行中清楚地看到電梯外的景色。
■ 自動扶梯的由來
從嚴格意義上說,自動扶梯屬於電梯大家族中的一員。作為運送人和物上下的工具,二者沒有什麼區別。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僅是一般電梯是封閉的,而自動扶梯是敞開的;一般電梯的運行方式是直上直下的,而自動扶梯則斜上斜下或水平地運行。
1859年,有關部門頒發了第一項移動樓梯的專利,可是,一個成功安裝的範例也沒出現。到了19世紀90年代早期,傑西·雷諾和喬治·惠勒各自擁有了一套可行的方案。
後來,查爾斯·澤貝格爾將惠勒的方案予以改進,並在1892年獲得了專利。雷諾的方案是一條傾斜傳送帶,上麵裝有槽踏板。可是惠勒以及澤貝格爾的設計方案中,台階非常平坦,從側麵進入,末端有傾斜轉軸,能夠將乘客卸下,使乘客感到非常方便。
1896年,位於紐約第六街的西格科帕百貨公司,為擁擠不堪的顧客們安裝了4部自動扶梯,大受歡迎。1898年,倫敦哈羅德百貨公司也試著裝了一部。從此以後,大的百貨商場開始沿襲安裝自動扶梯的做法。
1899年,奧梯斯公司在紐約揚克斯的總部將一部設備完善的示範電梯製造出來,1900年開始開放供人觀賞。
1900年,紐約城高架火車站出現了一部雷諾型電梯。奧梯斯還把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的裝置命名為“電扶梯”,並在1949年以前擁有這個名稱的使用權。到了1949年,電扶梯這個名稱已經進入大眾語言,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名詞。
在幾個美國城市的百貨公司裏,奧梯斯安裝了一些電扶梯,使電扶梯迅速得到普及。奧梯斯公司還仿照巴黎國際博覽會上電梯的樣子,在費城的高樓“吉姆貝勒”安裝了一部。這部電梯從1901年一直使用到了1939年,壽命很長。
1911年,奧梯斯公司將雷諾公司收購,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當時,奧梯斯已經獲得了平踏板自動扶梯的專利權,將其出入口安排在活動梯級之側。1920年,奧梯斯集二者之長,創造出一部自動扶梯,使之配有平踏板、活動扶手和正麵出入口,其速度高達每分鍾27米。
到1922年,奧梯斯公司既得到了雷諾設計的專利,還擁有了澤貝格爾設計的專利,並且集二者之長,研究出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案,使平坦台階和有槽踏板這兩種電梯觀念得到有機結合。這種設計為人們安裝了一個輕度波紋斜坡,能在電梯到達終點時,將乘客的腳抬離踏板,非常安全和實用。
時至今日,自動扶梯的運行速度達到了每分鍾33米,而且能載運大量乘客。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地鐵站有一部令人稱奇的扶梯,在自動扶梯大家族中其高度堪稱世界第一,它的垂直高度竟然達到了60米。
自動扶梯的運行速度總是根據它的用途而各不相同:在商店中,自動扶梯的速度大多較慢,大約每分鍾運行90英尺,使顧客能夠較為方便地瀏覽商品;在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等交通場所,自動扶梯的運行速度則比較快,每分鍾可達120英尺。
此外,在機場、購物中心之中,移動的步行道還被大量使用,與平麵的或稍稍傾斜的無階扶梯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 酒吧的由來
酒吧是酒館的代名詞,英文名叫Bar。它最早起源於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
最初,在美國西部,牛仔和強盜們很喜歡聚在小酒館裏喝酒。由於他們都是騎馬而來,所以酒館老板就在館子門前設了一根橫木,用來拴馬。
後來,汽車取代了馬車,騎馬的人逐漸減少,這些橫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館老板不願意扔掉已成為酒館象征的橫木,便把橫木拆下來放在櫃台下麵,沒想到卻成了顧客們墊腳的好地方,受到顧客的喜愛。
其他酒館聽說此事後,也紛紛效仿。很快,櫃台下放橫木的做法便普及開來。由於橫木在英語裏念做“Bar”,所以人們索性就把酒館翻譯成“酒吧”,就跟把糕餅“pie”譯成“派”一樣。
■ 日本料亭的由來
在日本,餐館遍地都是,但有一種價格高昂、地點隱秘的餐廳,卻並不多見。這種餐廳就是所謂的料亭。
料亭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那時左右政壇的幕府大將軍,都會要求封建領主住在京城,以便加以控製。領主們為了互通聲息、暗中勾結,常常派遣親信,代表他們互相接頭。
為了避開敵人的耳目,這些密使大多會在隱秘的料亭裏聚會。由於有這層特殊的曆史背景,久而久之,料亭便成為日本政治要人和商業巨子聚會商談的場所。
明治維新後,料亭並沒有隨著幕府的消失而消失,反而越來越興盛。“二戰”後,料亭仍被保留下來。
真正的料亭絕非一般人能夠消費得起的。一頓飯吃下來,平均每個人需花費日幣5萬到10萬元(400~800美元)。一般而言,最高檔的料亭隻接待熟客,頭一次光臨的客人必須由老主顧引見才能入內。
■ 圖書館的由來
公元前7世紀,在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古城出現了一座圖書館,它是亞述巴尼拔國王的圖書館,既是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也是最早的檔案館。那麼,尼尼微城究竟在何處呢?經過專家考證,它就位於今天的伊拉克摩蘇爾市至底格裏斯河地區。
當初,亞述巴尼拔國王喜歡藏書,就在華美的宮殿裏建造了一座圖書館,並派人四處搜集反映各個學科知識的書版。書版源源不斷地進入圖書館後,得到了精確的複製,如果發現有丟字現象和模糊的字,抄寫員就會在卷中如實注明。據有關人士估算,該圖書館可能收藏了1500塊書版,每塊版上應當有80到200行字。
不幸的是,到了公元前612年,米堤亞人入侵尼尼微城,將這座古城徹底毀壞。至於王宮中圖書館的藏書,自然也難逃劫難。
後來,在烏爾古城人們發現了脊上刻有備忘錄的書版,所刻很像現代書的書脊上印的書名,這樣,單獨的一塊書版就能從堆放在一起的書版中辨別出來了。
公元前4世紀,在希臘神廟出現了藏書之所,希臘哲學書院也有了附屬於該院的藏書之所。
公元前330年,在希臘的雅典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同年,在埃及亞曆山大城,另一座公共圖書館問世,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雅典圖書館非常窄小,卻收藏了70萬卷圖書。這些圖書能夠代表古希臘文學和科學的巨大成就。可惜的是,這座圖書館曆經了好幾次劫難,到了公元640年,一群基督教徒尋釁鬧事,竟然將它付之一炬,給人類留下了千古遺憾。
法國國家圖書館出現於1520年,紐約圖書館則在1895年建成。
我國的圖書館曆史悠久,隻是起初並不叫“圖書館”,而是被稱為“府”、“閣”、“觀”、“台”等。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台、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於19世紀末從日本傳入我國。
據《在詞典中出現的“圖書館”》中說,“圖書館”一詞最早於1877年在日本的文獻中出現,而這個詞最早在我國文獻中出現當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擬設簡便圖書館說》一文,時間為1894年。
■ 茶館的由來
茶誕生於中國,是中國人的一種重要飲料。飲茶的場所自古至今稱呼很多,但都是供茶客品茗、休息、娛樂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既可喝茶、又可住宿的茶屋。這是我國茶館的雛形。唐代開元年間,許多城市的店鋪,開始販賣煎茶。這是我國茶館的初級形式。以賣茶水為業的店鋪被稱為茶坊。
清代,茶館已遍布大江南北。這時的茶館,非常注意環境的選擇,並向顧客供應點心、豬油蔥燒餅等小食品。
城市與鄉村的茶館是不相同的。一般城市的茶館比較雅致,而鄉村的茶館則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陳設也較簡陋。
■ 旅館的由來
旅館在我國曆史悠久。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商朝就有“驛站”,當時是供官方傳遞文書和往來賓客居住的處所。西周初期,為了方便諸侯進貢和朝覲,官府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廣修客舍,所謂“凡國野之道,十裏有廬,廬有飲食”,“市有候館……以待朝聘之官也”。來賓按爵位高低,分別受到不同的接待,這實際上是一種“官營”的旅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業興盛和交通發達,“民間”旅館漸漸興起。這些旅館最初叫“客棧”或“旅店”,食宿不分,主要為商人服務。
西漢時期,旅館的經營範圍得到擴大。西漢都城長安,館舍星羅棋布,不僅有供各地客商住的“郡邸”,還有供外賓居住的“蠻夷邸”。
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載:唐太宗即位後,恢複了地方官朝覲製度,為使官員住宿方便,下令建造“邸第三百餘所”。當時,水陸驛道縱橫交錯,每隔30裏就有一所驛站。全國共有驛站1639所,以都城長安為中心驛道,四通八達。
後來,又在少數民族地區修建了一條“參天可汗道”,沿途增設了68所驛站,以供來往使者食宿,並出現了用銀製作的驛站專用憑證。當時還按賓客的國籍或民族,分設國家賓館,由鴻臚寺下屬的典客署負責管理接待和迎送。
到了元代,旅館已成為最興旺的行業之一,甚至出現了皇家開辦的旅館。
明清時,“驛”在京城被稱為“會同館”。光緒初年,北京共有會同館367所。1927年後,專門接待國外旅遊者的旅遊飯店出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同時,服務熱情周到的民間旅店也大量出現。
■ 墓地的由來
人類社會剛剛出現時,人死後總要埋入單獨的處所,那時候根本沒有墓地。一直到了中石器時代,人類才創造出能容納多個墓穴的墓地。
早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歐洲就出現了一些墓地。考古學家對這些墓地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它們的位置總是在海邊、湖畔和河畔,這說明,當時人類的社會複雜化程度可能已經很高了。有的人士進行實地考察後指出,墓地不但有容納遺體的功能,還可作為某一部族的肥沃地域的標誌。
在中石器時代的早期,有些墓地的空間很小,隻能容納20具屍體,可是另一些墓地卻占地很大,埋葬的屍體竟然多達179具之多。科學家們通過檢驗屍骸,總結出中石器時代人們死亡的幾個重要原因:關節炎、軟骨病、齲齒等常見病。
當然,在遺骸之中,也可以發現有少數人因謀殺而死去,也有人因狩獵事故或鬥毆而死去。當時,戰爭也出現了,因不同部族的戰爭而犧牲的英雄,也被埋葬在墓地之中。
墓穴中隨葬的工藝品種類很多,體現出各種各樣的葬禮習俗。有的時候,獵人的獵狗會作為殉葬品隨同主人埋進墓穴。有的墓葬則證明階級已經出現,因為有一些兒童也會有隨葬品陪伴。依照常理推測,兒童活著的時候,不可能得到質量上乘的物品,他們墓穴中的隨葬品可能是他們從父輩那裏繼承到的財產。
同時,男女隨葬的工藝品也不盡相同,有的人死後佩有麋鹿牙、熊牙、海狸牙的裝飾,似乎能夠證明當時狩獵的水平。
考古學家們的研究還證明,在單獨的墳墓中也能發現隨葬品,其時間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民族形成了一種將較多死者集中到同一個墓地埋葬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發展得很突出。
■ 廁所的由來
在我國,廁所的由來可有一番曆史。
它古稱“涸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隻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晉書·王敦傳》雲:“石崇以奢係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稱上廁所為“如廁”,又叫“出恭”。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石崇家裏的廁所確實豪華異常。
1903年,慈禧太後以謁西陵為名,試行新造了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準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門,門內有一被稱做“如意桶”的馬桶。桶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無跡無味。外施宮飾絨緞,成一繡墩,可謂奢侈之極。
16世紀前後的歐洲似乎還未普遍設廁所,莫裏哀喜劇裏描寫的巴黎人,拿起便壺隨便往外倒,毫不顧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馬桶被英國人哈林頓發明。從此以後,廁所開始逐漸推廣。
■ 馬桶的由來
1597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教子哈林頓爵士,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寫了一個小冊子《阿加克斯》。在這本書中,他展開豐富的想象,設計了一個帶閥門的抽水馬桶,並將該馬桶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生動描繪。
1598年,哈林頓試著製造了一個抽水馬桶,並使之與儲水池相連,在他位於巴茲附近的一處住宅裏安裝使用。他還認為,每天衝兩次廁所就夠用了,這樣可以使住宅的環境衛生得到保障。使用的結果證明他的想法非常切合實際,可以被人們接受。
抽水馬桶出現的時間雖然較早,可是直到排水係統完備之後,它才在各大城市普及開來。
1775年,一種新型的抽水馬桶出現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它是倫敦鍾表匠克明斯發明的。這種馬桶在其上方設置了一個奇妙的水箱,隻要將手柄輕輕一拉,水箱的閥門就會打開,水就嘩嘩地往下流淌。同時,滑閥自然打開,將金屬馬桶裏的糞便衝入糞坑中。
1778年,一位叫布拉瑪的倫敦家具匠又對這種馬桶的技術進行了改良,使閥門的效果更佳。從此,抽水馬桶變得又清潔又舒服,且隱蔽,越來越受大眾的青睞。
19世紀中葉以來,抽水馬桶中出現了浮球閥。這一配件的發明使馬桶的使用更加方便實用,受到了人們的讚譽。
1870年,在英國出現了一種整體式陶瓷馬桶,是陶瓷工匠泰福德設計出來的。這種馬桶比金屬馬桶更為低廉。它有一條排水管,呈蛇狀,管內有一定量的水,能夠嚴實地堵住陰溝裏的臭氣,並利用自來水龍頭的強勁水流,盡快衝走糞便。
1889年,英國人博斯特爾發明出“衝洗式”抽水馬桶,這種馬桶要比以往的馬桶先進得多,為世人所稱道。他所用的閥門和杠杆與別的馬桶相比要少很多,對水壓的要求也不高。隻要將鏈子輕輕地拉一下,上麵的兩加侖鑄鐵水箱中就有水衝下來,使馬桶頃刻之間變得幹幹淨淨。水箱裏的水位如果降低,浮球閥就會自動打開,使水箱重新灌滿水。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各種各樣的新式節能馬桶層出不窮,但這種“衝洗式”抽水馬桶還為許多人所常用。
日常用品
■ 餐叉的由來
人們吃西餐時必然會使用餐叉,可是,餐叉的曆史並非人人皆知。
餐叉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開始成為廚房的主要工具。羅馬帝國衰落後,這種餐具被人們拋棄。後來,餐叉在拜占庭時期得到了廣泛使用。幾個世紀後,這種用具被拜占庭的一位公主帶到威尼斯,從此在歐洲流傳開來。在1379年的法國,查理五世的宮廷用具裏首次出現了餐叉。
15世紀,意大利人普遍使用餐叉。保守的英國人對這一現象作出了如下解釋:意大利人之所以使用餐叉,是因為他們的手不幹淨。
17世紀以前的英國,如果有人使用餐叉,會遭到眾人的譏笑。男士使用時被稱為“女人氣的男子”;女士使用時則被評價為“好出風頭”。直到17世紀以後的歐洲,人們才普遍使用餐叉。後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餐叉又傳到其他大陸,甚至成為西方文明的標誌。
■ 火柴的由來
康熙、乾隆年間,外國人向清朝進獻的貢品中就有火柴。可見,火柴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稀罕玩意兒。19世紀40年代後,外國商人在中國大量銷售火柴。於是,有人認為,火柴的發明權應當屬於外國人。後來,中國的老百姓就管火柴叫“洋火”,這個怪名字一直流傳到今天。
其實,火柴的發明人是中國人。一個叫羅伯特·斯普爾的西方人根據史料指出,世界上的第一根火柴,是由北齊皇宮裏的一群宮女發明出來的。北宋人陶穀在《清異錄》一書中也說,民間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在百姓之中非常流行。
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到處都有兜售火柴的小販。還有人提出,在那時的杭州,有人把鬆木削成薄如紙張的小片,用硫磺將它的一端塗滿,這種東西叫“發燭”、“淬兒”。這些都是早期的火柴,隻是向來不為人所注意罷了。
歐洲在古羅馬時期,就有火柴問世。當時有一些小販,在街上販賣一種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其實,這種木柴本身並不起火,隻能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濺出的火星落在浸泡過硫磺的木柴上,便獲得了火種。中世紀時期,蘆葦取代木柴成了引火材料。
直到18世紀末,歐洲真正意義上的火柴才得以在意大利問世。當時,有人在一根木棒的頂端塗滿了濃氯酸鉀、糖和樹膠的混合物,然後把它放進一個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裏。這樣一來,化學反應突然產生,木棒燃燒了起來。這種木棒有一米多長,形狀如同捶衣棒。
1805年,俄國出現了類似化學火柴的火棒,用鉗子在棒頭一夾就起火。
1827年,英國有一個名叫約翰·沃克的化學家,準備對獵槍上用的發火藥進行研究。他把金屬銻和鉀堿混合在一起,然後用一根木棍進行攪拌。這樣做的結果是,棍的一端沾上了金屬銻和鉀堿的混合物。後來,他覺得沾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已經無用,就想將它們在地上磨掉,可木棍卻突然“撲”的一聲冒出火,猛烈地燃燒起來。
沃克對這個發現感到非常興奮。他想,如果利用自己的發現來製造引火物,那就可以給人們取火提供很大的便利。就在當年的4月7日,他製作的第一盒火柴推入市場。如果用一小片砂紙貼在火柴盒的一端,把火柴頭放在砂紙中間,向外用力一拉,火柴便著起火來。
後來,一個名叫華爾克的英國人把硫磺和磷的混合物塗在木棍上,造出一種一經摩擦便能起火的火柴,於1830年公開出售。但這種火柴很不安全,磷有毒,並且很容易受到衝擊而引發火災。
1848年,德國人又發明了一種安全火柴。這種火柴一直使用到了今天。1857年,火柴貿易因其具有危險性,被政府統一管理起來。
■ 火花的由來
火花,就是火柴盒貼畫。世界上最早的火花出現在1827年英國的“約翰·華克”牌火柴包裝上。在舊中國,火花一般僅作為火柴的商標裝飾。解放後,火花設計師們利用藝術構思,逐步使火花向宣傳性、藝術性、實用性方向發展。
1958年6月,北京火柴廠推出我國第一套成套火花,分鳥類、風景、花卉三組,每組各12枚。之後,火花開始以套花出現。近幾年,火花的內容、題材不斷開拓,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紀念火花、廣告火花、日曆火花、燈謎火花等陸續問世。這些火花設計、印刷之精美,堪與郵票媲美。
■ 打火機的由來
打火機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發現氫氣衝到鉑棉上會起火。於是,他利用這個原理,試製出第一個由玻璃殼體和頂蓋結構(噴頭、鉑棉、開關、內管和鋅片)組成的打火機。
說法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士兵們趴在戰壕裏挨風吹受雨打,想抽口煙也辦不到。英國有個叫阿爾弗萊德·丹希爾的人,在倫敦經營煙草商店,聽到前線的士兵抽不上煙的消息後,決心研製出一種點火用的工具。他利用空盒等物做試驗,終於在1917年發明了打火機。1924年,打火機開始大量生產。這樣,士兵們可以一隻手拿槍,一隻手點火。
後來的打火機,利用打火石與轉輪的摩擦而產生火花,點燃汽油燈芯而著火,使用起來很方便,很受消費者的青睞。
現代的電子打火機,主要用石油液化氣取代汽油作為燃料,用電子陶瓷取代火石作為引燃物,用起來更加方便。
目前,我國已成為電子打火機的主要生產國、輸出國,我國電子打火機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
■ 牙刷的由來
大約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動人們發生騷亂被關押在英國監獄裏。
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後,用一小塊布擦牙。可是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個主意:先在一塊骨頭上鑽上一些小孔,然後將硬豬鬃切斷綁成小簇,一頭塗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這樣,人類曆史上第一把牙刷就誕生了。
■ 牙膏的由來
2000多年前,古羅馬人用含有碳酸鈣的浮石粉刷牙。19世紀中葉,在當時的市場上,普遍出現了以白堊土為主體的牙粉。19世紀末,市場上出現了管裝牙膏。這種牙膏使用方便,但不爽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牙膏廠商製成用碳酸氫鈣代替白堊土,以十二烷基硫酸鈉取代肥皂的牙膏。在味道、香氣兩方麵取得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後來,牙膏不斷得到更新,功效越來越齊全,能除去齒垢,達到清潔口腔和防治多種牙病的目的。
■ 肥皂的由來
肥皂作為一種日常用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的出現,竟然是最早的重大化學發明之一,在化學發展史上可是“赫赫有名”。
在5000多年前的埃及,一個給法老做飯的廚師不小心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裏,當他扔掉後回來洗手時,發現手洗得特別幹淨。他又抓來一些請別的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後就叫人仿製,這就是肥皂的雛形。
最早的肥皂配方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這份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配方其實很簡單,就是將一份油和五份半鉀堿混合起來。這份配方的發現,說明蘇美爾人很早就很講究個人衛生了。
公元前600年,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清潔身體時使用一種類似膏狀的東西。而向來高傲無比的羅馬人,一直是用橄欖油和浮石粉的混合漿來洗滌身體的。直到公元4世紀,羅馬人因與高盧人的頻繁接觸,才從他們那裏學會了製造和使用肥皂的方法。
羅馬人掌握了製造肥皂的配方以後,首先利用肥皂來染發,他們用肥皂將頭發染成淺紅或沙紅的顏色。羅馬作家普林尼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說道:“肥皂,由山毛灰和山羊脂混合製造而成。”公元70年,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成了塊狀肥皂。
到後來,肥皂逐漸從南歐國家向西歐、東歐和北歐國家推廣。這其間,肥皂的重要產地,主要包括法國的馬賽,意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薩沃納。法文和意大利文中的“肥皂”一詞,就是從“薩沃納”這個地名逐漸演化而來的。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期,覺得生產肥皂有利可圖,就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堿等原料生產肥皂。直到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首次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成燒堿,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從此,肥皂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19世紀20年代,大規模製堿法被研究出來以後,肥皂價格越來越便宜,漸漸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後來它傳入中國,中國人將它稱為“洋堿”,對它大為稱道。
中國最早使用一種叫“皂角”的植物莢來清潔身體,使用效果也很不錯。後來,人們開動腦筋,將動物油脂和草木灰混合起來,製成一種軟皂,它在中國的家庭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上半葉,深受人們的歡迎。20~30年前,有些山區還有人使用皂角和這種軟皂,並對它們的使用效果讚不絕口。
現在人們所熟知的肥皂,是一種硬皂,屬於工業製品。它由植物油和海藻灰提煉的堿混合而成,還要在其內加入一些香料,使它的味道更加好聞。在洗滌過程中,肥皂分子的一端和油汙結合起來,另一端則與水結合,使汙物顆粒成為汙垢,從而漂到水麵。
肥皂看起來不太起眼,可它的發明意義卻很重大。特別是肥皂實現工業化生產以後,人們的個人衛生因之得到比較大的改善,也使嬰幼兒死亡率大大降低。說起來,肥皂可是人類健康事業的大功臣呢!
■ 保溫瓶的由來
保溫瓶又被人們稱為暖瓶、熱水瓶。它其實隻不過是一種雙層玻璃容器,內外壁在頂部進行密封。為了減少熱傳導,還要將夾層中的空氣抽出。熱水瓶的內壁鍍了一層水銀,是為了使輻射傳走的熱量大大減少。盛在玻璃瓶裏的液體不論是冷或熱,溫度始終不會改變。
在古羅馬龐貝城廢墟中,考古學家們曾經發現了一個雙層容器。這個容器在當時來說是很先進的東西,很可能是保溫瓶的前身。
1643年,創造出汞氣壓表的意大利人托利徹裏提出有名的真空理論。可是,盡管這個理論對保溫瓶的出現意義重大,但在以後的兩個半世紀裏,真正的保溫瓶依然沒有被發明出來。
1879年,德國物理學家瓦因為了儲存實驗室的液化氣體,聽從了霍裏德教授的建議,用兩層中間為真空的薄玻璃製作容器。1881年他撰寫了論文《瓦因霍裏德瓶》。
1890年,英國化學家盾姆斯·久阿爾改進了瓦因霍裏德瓶,在瓶壁上鍍上一層銀,降低了熱輻射,減緩了熱量通過玻璃的散失速度。於是久阿爾瓶誕生了。
現代的保溫瓶,發明者是英國的詹姆士·杜瓦爵士。他作為一名科學家,工作重點是對極低溫度液體的研究。
1892年,杜瓦在英國科學研究所講“液化氣”。為了使教學更好地進行,他讓一個叫柏格的玻璃匠替他製作一個雙層玻璃容器,還用水銀將兩層膽壁塗得滿滿的,使熱量的傳遞大大減少。然後,爵士抽掉了兩層之間的空氣,真空瓶出現了。
這隻瓶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溫瓶。它完全是為了實驗而製成的,它被稱為“杜瓦瓶”。直到今天,位於倫敦的英國科學研究所,還有一個重要的保存品,就是早期的杜瓦真空瓶,非常珍貴。
杜瓦對抽出空氣的理論非常重視,並為之申請了專利,但卻沒有為真空瓶爭取到專利。1902年,德國人柏格開始進行推銷保溫瓶的工作。兩年之後,他以自己的名義為保溫瓶爭取到了專利。他非常聰明,知道玻璃瓶膽容易碎裂,就用鎳製造外殼,保護瓶膽。一開始,保溫瓶主要應用於實驗室、醫院和探險隊,後來人們野餐時和乘坐火車時,也使用這種瓶子。
1904年,柏林製作玻璃器皿的工人布爾蓋發現,這種瓶除供科學研究外,還可用於日常生活。他經過研究,給這種瓶子添加了護熱套,這樣在市麵上就有了能儲存熱咖啡或紅茶的容器。從此,各式各樣的保溫瓶也就陸續問世了。
保溫瓶塞的保暖效果是瓶子中最差的部分。後來,人們將軟木塞棄而不用,改用膨脹橡膠、塑料塞。一直到今天,保溫瓶仍然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 香煙的由來
位於現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上的美洲原住民,可能是最早種植煙草的人群。之後,南美洲、北美洲才開始煙草的種植。最早吸食煙草的是美洲印第安人,他們把一些煙草扔在火上,然後用嘴叼著長管子的一端,將另一端放在火焰的上方,這樣就能把煙吸入口中。
美洲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吸煙的人群。歐洲人環遊地球,發現美洲人以吸煙作為消遣,覺得煙葉這東西很不錯。16世紀時,歐洲人在美洲搞到一些煙葉,銷往西班牙和法國,換取各種工業品,然後再將得到的工業品運到美洲賣,賺到了很多的利潤。
大約在1560年,一個叫讓·尼科的法國人住在葡萄牙的裏斯本。他對美洲的所有植物都很感興趣,其中有些植物和歐洲的差異很大,他和其他人常用煙葉止痛。現在說煙草含有尼古丁,“尼古丁”這個詞就來自這個人的名字。其實用煙草治病的方法很多,有時馬病得很厲害,連路都走不穩,於是有人將煙草的煙吹入馬的鼻腔,因為這樣一來馬的病就會好些。
最早的香煙或紙煙是在1799年由土耳其的士兵發明的。當時守衛亞克城的土耳其軍隊受到拿破侖炮兵的攻擊,士兵隊公用的水煙筒被炮彈擊毀。嗜煙如命的土耳其人就用點槍炮的火藥紙來卷煙葉,這樣就發明了香煙。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英國士兵從當時的鄂圖曼帝國士兵那裏學會了吸食方法,之後這種方法被傳播到不同的地方。
到了19世紀,人們發明了用機器卷製香煙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與其他的新發明、新創造一起,成為歐洲工業時代的重要特征。1850年在俄國、19世紀50年代在倫敦,手工卷煙廠問世,受到眾人的關注。美國於1864年在車間生產香煙。
19世紀70年代早期,英國、美國生產出來的香煙,源源不斷地流向落後的希臘、埃及和土耳其等國,賺足了大筆的鈔票。香煙價格一直比雪茄便宜,因此困難時期香煙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在美國,1873年後發生的嚴重的金融恐慌,使吸香煙成為一種時尚。
1880年,詹姆士·本薩克經過刻苦研究,終於發明出一種奇異的機器,這種機器能把定量的碎煙葉置於定型管中卷成卷兒,然後用刀把這個卷兒切成合適的長度。後來,詹姆斯·杜克對這種機器進行了重大革新。19世紀80年代中期,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德漢姆的杜克公司,香煙的產量每天可達到四百萬支。
瑞典有一種設備,本來是用來對火柴進行包裝的,後來用到了香煙包裝方麵。這樣一來,香煙的包裝也實現了現代化。1931年,人們為了使香煙更加保鮮,就在煙的包裝外又加上一層玻璃紙。沒想到,香煙從此更受歡迎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醫生們發現,因吸煙而引起的心髒病、肺癌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他們深深地為煙民的健康擔憂。於是,在民間產生了反對吸煙的運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企業生產香煙時,不得不在包裝上加上健康警告,人們對吸煙的危害終於有了較多的了解。
16世紀中葉,西洋煙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國人不習慣吸這種煙,感到頭發暈,好像喝醉了酒,所以給煙取了個“幹酒”的名字。但是這冒煙的“幹酒”使人慢慢上癮,以致幾百年來欲罷不能。
■ 雪茄的由來
雪茄沐浴著熱帶雨林的陽光雨露,其獨特的土壤和氣候造就了雪茄醇厚的品質、馥鬱的芳香以及悠長的回味。應該說,雪茄和咖啡、紅酒一樣,也是一種高級商品。而哈瓦那雪茄的社會地位,應該是和藍山咖啡、波爾多紅酒排在一起的。
雪茄是在美洲被發現的。1492年11月,哥倫布帶著士兵在古巴東部地區一個小海灣附近指揮勘察,正在返回主船的兩名水兵在途中發現土著人經過自己的村宅,男人們手裏總拿著一根未燃透的仍在冒煙的幹樹枝和一些植物葉,不時地吸冒出的煙。
後來他們發現,雪茄是印第安人從不離身的東西。從出生直到死亡,印第安人都生活在雪茄螺旋形的煙霧之中,仿佛被藤蔓緊緊纏繞的木棉樹一樣。在印第安人的村宅裏,雪茄煙是他們的神話、醫學、宗教、部落盛典、政治、戰爭、農耕、捕魚、鼓舞集體等公共習俗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人人都吸著雪茄煙,個個都如癡如醉、神魂顛倒、悠然自得,滿屋青煙嫋嫋,產生非常好的宗教效果。
發現雪茄的兩名水兵之一——羅德裏戈·德埃克塞雷斯,他受到雪茄煙芳香的吸引,成了首批吸雪茄煙的歐洲人之一。這樣,雪茄煙傳到西班牙與葡萄牙本土,不久又傳到法國、意大利。十六世紀中期,歐洲人對雪茄已相當熟悉。
雪茄的原文並不是英文的拚法Cigar,它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動詞。雪茄的原文來自瑪雅文的Sikar,即抽煙的意思。雪茄由美洲大陸傳到歐洲後,瑪雅文的稱謂被拉丁語稱為Cigarro,這是與現代英文拚法最接近的。
“雪茄”的中文名也有一番有趣的來曆。1924年的秋天,徐誌摩從柏林回到上海。周末,他陪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到一家私人會所裏消遣。泰戈爾是忠實的雪茄迷,兩人吞雲吐霧之時,泰戈爾問徐誌摩:“你能為Cigar取個中文名嗎?”徐誌摩回答道:“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煙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徐誌摩的詮釋將Cigar原名的形與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眾所周知,抽香煙是將煙霧吸入肺部,然後吐出,而抽食雪茄與抽香煙截然不同,正確的抽食方法是每吸一口雪茄時口含雪茄煙霧,在充分享受雪茄特有的芳香後輕輕吐出煙霧。須注意的是,雪茄的煙灰有助於冷卻雪茄,因此不要輕易彈走煙灰。當品嚐完一支芳香的雪茄後,不要用熄滅香煙的方法將它掐滅,隻需將雪茄放在煙灰缸邊,數秒後,它就會自動熄滅。
■ 煙盒的由來
1880年奧匈帝國的20支“尼爾”牌鐵聽是世界上最早的香煙盒。這些珍品現被存放在意大利煙草博物館裏。
世界上存放香煙最少的煙盒是日本“明治的月桂”第86號,盒內隻裝有一支香煙,是專門用來贈送給顧客的。
英國最講究煙盒材料的堅固與密封,有些鐵聽香煙存放四五年後還是煙味芳香,真稱得上是煙草業界的一大奇跡。
日本的“寬銀幕”煙盒多數是觀光煙,由2~4包合成一組,能分能合,別具一格。日本專賣公社發行過一種煙盒,被消費者理解為“愛情”香煙。其圖案正麵是一支強勁的箭擊穿一隻新鮮的蘋果,背麵是一束鮮花。
100多年來,煙盒裝潢已形成了東方特色和歐美風格兩大體係。前者是圖文並茂,形象逼真,能很快被人們接受;後者大多為幾何圖形,通過浪漫主義的手法,用抽象的難以言狀的“圖案”來豐富人們的想象力。
■ 床罩的由來
床罩的發明者是法國婦女迪迪。
迪迪與同村的馬夫路易兩情相悅。他們戀愛了三個月後,正式舉行了婚禮。不幸的是,婚禮後的早晨,年輕的妻子發現丈夫有遺尿的毛病——他將婚床上的被褥尿濕了。這時,祝賀婚禮的客人們已在門外,他們大聲笑鬧,捶打木門,迪迪已沒有更換被褥的時間。
迪迪望著神情沮喪的路易,忽然靈機一動,從衣櫥裏取出一張床單,迅速鋪在潮濕的被褥上,然後開門迎客。客人們向新郎新娘祝福,並參觀他們的新居。突然,一位客人手指床單,驚奇地叫道:
“多奇怪的布置,這是潔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設計的最新玩意兒吧?”
新娘微微一笑,不發表意見。
客人們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哦!這多麼時髦,多麼漂亮!”
很快,迪迪的鋪床方法,在法國各地流傳開來。三年後,法國宮廷正式采用了這種方法,並按那個客人所說的那樣,將鋪在被褥上的床單命名為“床罩”,並且把它載入了《宮廷起居事典》。
■ 地圖的由來
地圖是人類探索地球的重要工具,很久以前就出現了。
早在原始社會後期,人類就開始用簡單的線條在地上或牆上畫出表示狩獵、播種、危險、友鄰位置等內容的圖形,這就是原始地圖的雛形。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27世紀蘇美爾人刻製的泥板地圖,以及公元前25世紀巴比倫人刻於陶片上的地圖。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地圖。希羅多德在《曆史》一書中記錄道:公元前504年,一個叫阿裏斯塔戈拉斯的人,鄭重地將一塊青銅牌給斯巴達王克留門尼斯觀看,牌上刻有全世界的海洋環流、陸地和江河。這塊青銅牌其實就是一幅不折不扣的地圖。
公元150年,亞曆山大城的學者托勒密出版《地理學》一書,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製作地圖的訣竅,成為繪製世界地圖的指南。他還特意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涵蓋了從歐洲經絲綢之路到中國的半個地球的地域。在當時,能繪製出覆蓋區域如此之廣的地圖,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外國人繪製立體地圖,可能是受到中國人的影響。1510年,保羅·多克斯繪製了歐洲最早的立體地圖,將奧地利的庫夫施泰因附近的地形地貌充分反映了出來。但這幅地圖與中國最早的立體地圖相比,晚了1200多年。
1512年,一個叫麥卡托的人發明出一種繪製地圖的投影技術。在通過平麵表示地球形狀的方法中,這種投影繪圖法是最適用的。
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平麵地圖產生於2300年前,是在周朝中山國都遺址附近出土的銅版地圖。圖中,古代製圖的某些要素,如分率、準望(即比例、方位)等都已出現。
現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圖,是繪製於公元前500年的一幅泥板世界地圖,在英國一家博物館內保存。在這幅地圖上,巴比倫位於世界的中央,全世界環繞在它周圍。
在全世界,中國是最早應用地圖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有“禹鑄九鼎”的傳說。據說,大禹製伏水患以後,就鑄了九隻大銅鼎,鼎上鑄刻有天下九州的山川形勢,以及豐富的草木禽獸和物產。在中國曆史上,大禹是3000多年前的人,可見,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圖就應當是大禹的九鼎圖。
春秋戰國之際,地圖的繪製水平非常高。那時候,群雄爭奪地盤,戰爭不斷發生。當時的地圖主要就是軍事地圖,製作地圖非常重視方位、距離和比例尺。
1973年,人們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掘出漢朝初年繪在帛上的三幅地圖,包括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從這三幅地圖來看,當時繪製技術的熟練程度已經很高。這三幅地圖中,最大的一幅是駐軍圖,長96厘米,寬78厘米,繪圖顏色為黑、紅、田青三種,描繪的範圍是今湖南江華縣的瀟水流域,比例尺在1∶80000~l∶100000之間。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彩色軍用地圖,被世界製圖界人士譽為“驚人的發現”。
另據傳說,在秦始皇的墓室中有大地的模型,以水銀對數以百計的江河湖海進行模仿。在墓室的頂部,還製作了非常精美的天體模型。
公元32年,正是東漢初年,著名將領馬援在給漢光武帝劉秀分析敵情之後,向他展示了一種用糯米粒做成的立體地形圖,其中高山、大川、隘口等各種地勢都非常清楚。光武帝看完之後非常興奮,說道:“敵軍的軍情好像在我的眼皮底下出現了。”
南北朝時,南朝詩人謝莊改進了立體地形圖的製作技術,使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用大小不同的木塊製作了一幅立體地圖,既能分又能合,巧妙地顯示了山川地貌的特征。
唐貞元年間,賈耽設計、監製了巨幅的《海內華夷圖》,開始以不同顏色繪製不同地域。
宋代科學家沈括曾寫了一部著作《夢溪筆談》,書中進行了如下記載:他奉皇王聖旨,出使遼國,一路上仔細觀察地形,繪製了—幅名為“使契丹圖鈔”的地圖,還利用麵糊、木屑等物質,製成了非常好看的立體模型。
明朝末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在廣東刻印成《坤輿萬國全圖》。出於對中國的敬意,他把中國置於地圖中央。這幅地圖對我國古代地圖的繪製產生了較大影響——它使我國原有的經緯概念得到充實、明確和係統化。
1718年,清代官方監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製成,這是當時中國最權威的地圖。
我國古代地圖的特點是起源久遠,繪製技術高超,理論完整、係統,種類多樣。
■ 地圖冊的由來
1570年,在荷蘭出生的亞伯拉罕·奧特留斯編纂了一部地圖冊,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地圖冊。
奧特留斯是佛蘭德斯的一位成就驚人的地理學家。他年輕時成為專門經營地圖的商人,精明的他把地圖裱到亞麻布上,染上鮮豔的色彩,然後拿到市場上出售。由於他的地圖非常漂亮,一時間成為搶手貨。
後來,奧特留斯到了英國、德國、意大利和法國,一邊將當地的地圖收購到手中,一邊大量銷售自己製作的地圖。他帶著買來的地圖,回到安特衛普(比利時的一個省份),向同行們炫耀。應一位同伴商人的要求,奧特留斯把30幅地圖編纂在一處,印製成冊,印刷時設置了長28英寸、寬24英寸的規模。
在此以前,人們查閱地圖時很困難,大幅的地圖需要卷起來,小幅地圖雖然較為平整,但字跡太小,要想看清是不容易的。因此,胡福曼總是抱怨舊的地圖有著參差不齊的尺寸。奧特留斯為解決這個問題,就又印製了對開本地圖。就這樣,第一本現代地圖冊問世了。可是,這一版隻印了一冊。
後來,奧特留斯決定把地圖編輯成書,大量發行。他花費精力搜集了53幅地圖,然後印製成一部地圖冊。1570年,奧特留斯聯係了一家出版社,將這部地圖冊出版。
奧特留斯的地圖冊銷量很好,不斷被出版社重印,到1612年為止,重印多達40次。由於當時采用銅版印刷技術,所以保證了地圖的精確度和質量。這種技術在荷蘭達到高峰。奧特留斯不是一味地重印地圖冊,而是精心修訂製作每一版地圖冊。
與此同時,科學家墨卡托也在精心編纂一部三卷冊的地圖冊,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好、內容最新的地圖冊也被囊括。在他1594年逝世以前,該地圖冊有兩卷出版。
到了1595年,墨卡托的兒子盧姆德以《地圖冊:或關於宇宙起源和已創造的宇宙的哲學思考》作為書名,將這部三卷本的地圖冊全部出版。這部書第一次在標題中使用了“地圖冊”(atlas)一詞,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盧姆德·墨卡托的地圖冊有驚人的銷量,沒過多長時間竟然出了31版。
後來的地圖冊將尺寸縮小,到了18世紀,出現了袖珍版的地圖冊,受到人們歡迎。
■ 針的由來
最早的針是骨針、木針、象牙針和銅針。我們發現的針,最早的是石器時代的遺物。
在古埃及的廢墟中發現過石針,羅馬時代的人們用的是鐵針和銅針。我們現在所用的鋼針,大家認為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傳入歐洲時已是中古時代。
歐洲第一家製造鋼針的工廠,是14世紀在德國漢堡設立的。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一個名字叫格魯斯的德國人把造針術帶到了英國,從而使英國、法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產針國家。
■ 鑰匙的由來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鑰匙的民族。他們的鎖是把一條門閂插入一個槽中,槽溝頂部有一個木製閂,門閂插入槽溝後,木製閂便會插入門閂的孔。這樣一來,門閂就非常牢固,必須用鑰匙才能打開。
由於埃及人的鎖隻能用在有門閂的那一麵,不利於靈活地開與關,於是,希臘人在它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一種可以從另一麵打開的鎖。希臘人所製的鑰匙,是一根彎曲的木棒,形狀和大小很像農夫用的小鐮刀。但是也有一些鑰匙長達三尺,必須扛在肩上才能搬動,相當沉重。
羅馬人創造出一種較小的鎖,可以攜帶到各處,我們稱之為掛鎖。這種掛鎖的鑰匙外表上看起來像個指環,可以套在手指上,攜帶起來非常方便。
■ 拉鏈的由來
拉鏈又稱拉鎖,它是近代以來方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明之一。
拉鏈在一個世紀以前應運而生,被美國人發明出來。在這之前,世界各地隻有中歐一些地方的人們,用帶、鉤和環等工具,起到紐扣和蝴蝶結所起的作用。
其實,使用拉鏈最初隻不過是為了解決鞋帶的問題。拉鏈的發明者是美國人尤德森。他是一位工程師,主要研究由壓縮空氣驅動的有軌係統,可是一直沒有取得成績。1893年,他在進行接合件設計的工作時,將一個布條上的金屬拉鉤,與另一個布條上的金屬鎖眼兒連接起來。
不久,他為這個“滑動鎖緊裝置”的設計申請到專利,這是拉鏈的雛形。
後來,一位叫路易斯·沃克的企業家知道了這個設計,就創建了自動拉鏈公司,將拉鏈引入批量生產之中。1905年,沃克又注冊了“C–curity”拉鏈商標。這種拉鏈首先在高筒靴的製作中得到運用,但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得到流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時的拉鏈製作起來較為困難,而且很容易鬆開,讓使用者感到尷尬。
1913年,沃克公司來了一位新雇員——瑞典人蓋登·桑巴克,他給這家公司帶來了好運。他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良了粗糙的鎖鏈裝置,將金屬鎖齒附在一個靈活的軸上,而鎖齒有一個小型的鉤,能與另一條帶子上的一個小齒下的孔眼兒相匹配,使拉鏈變得耐用。
於是,真正意義上的拉鏈終於誕生了。
1918年,拉鏈在軍裝上首先得到運用。它在民間的推廣則非常晚,直到20世紀30年代,婦女們才漸漸接受這件新玩意兒,用來代替服裝上的紐扣。
拉鏈之名最早是在1926年出現的。在一次推廣拉鏈樣品的午餐會上,一位小說家弗朗科突然興致頗濃地形容拉鏈,他說:“一拉,它就開了!再一拉,它就關了!”這些話簡潔、形象地概括了拉鏈的特點,“拉鏈”一詞於是流行開來,終於被人們所接受。
今天的拉鏈與過去的產品有很大區別。現在人們使用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塑料質地的,人們把這種拉鏈命名為尼龍拉鏈。
■ 縫紉機的由來
早在25000年前,第一枚骨針、第一枚象牙針出現時,人們進行縫紉就一直采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可是,手工縫紉實在太慢、太艱苦了。為了擺脫手工縫紉的煩瑣,在近代,人們頭腦中產生了縫紉機械化的構想。
18世紀時期,英國有兩位科學家在這方麵實現了突破。一位是韋森霍爾,他在1755年爭取到雙尖針的專利,這種針將針鼻眼兒設置於中間的位置。另一位是托馬斯,他在1790年研製出了一種全新的裝置,它能夠對皮革進行縫紉,具有現代縫紉機的一些特點。
1830年,法國有一位名叫蒂蒙尼的窮裁縫,他設計出的一種縫紉機是真正實用的產品。這種機械的主要部件以木頭為原料,非常笨重。這種縫紉機被應用於巴黎的一家工廠,用來生產軍裝。可是,這種機器的質量實在太差了,結果用了不到一年,有一些裁縫對蒂蒙尼非常不滿,氣勢洶洶地衝進他的店鋪,將他發明的縫紉機砸了個稀爛。
蒂蒙尼雖然遇到挫折,卻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對縫紉機進行改良,並於1848年分別在英國和美國爭取到了專利權。後來,他還創建了法國第一家縫紉機公司,賺取了大把的鈔票。
在美國,紐約的沃爾特·亨特、馬薩諸塞州的伊萊亞斯·豪和艾倫·威爾遜,在互不知曉的情況下,差不多同時獨立設計出新的縫紉機模型。其中,伊萊亞斯·豪研製出的縫紉機於1843年成功麵世。1845年,他在波士頓演示了這種機器的工作,證明這種機器的效率超過五個縫紉女工的一起工作的效率。1846年,他在英國爭取到了專利權。
可是,由於這種機器操作起來也很煩瑣,很少有人能夠接受它。他在英國到處推廣自己的發明,卻受到眾人的冷落,生活窘困到了極點,隻得回到美國,打算就此放棄。可是,回國之後,他發現全國各地都有模仿他的設計的縫紉機銷售,而且銷售成果相當不錯。
為什麼同一種機器,在兩個國家被關注的程度卻大相徑庭呢?其中的關鍵人物是美國人梅裏特·辛格。梅裏特·辛格不但模仿了伊萊亞斯·豪的機器的優點,還發現了機器的致命缺點。他改良的縫紉機可將雙手解放出來處理布料,使操作變得簡易可行。
辛格賺足了鈔票,可縫紉機創始人之一的伊萊亞斯·豪的生活卻每況愈下。沒過多久,伊萊亞斯·豪的妻子去世,這使他異常痛苦,便控告辛格侵犯了他的專利。法庭考慮到伊萊亞斯·豪的貢獻,判辛格侵犯了豪的專利權。後來,曆史學家把伊萊亞斯·豪和辛格同時作為縫紉機的發明人。
縫紉機的發明使婦女的家務負擔大大減輕,還極大地影響了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服裝潮流。由於縫紉機的出現,衣服的製作變得非常容易,大規模地裁衣、製衣成為可能。為此,縫紉機又進行了很多次改良,現代的縫紉機還配備了電動機。但是,從總體而言,縫紉機的基本特點並沒有絲毫的變化。
■ 高壓鍋的由來
高壓鍋作為一種現代家庭常見的廚房用具,直到300多年前才問世,它是由法國人發明的。1675年,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帕平離開祖國來到英國倫敦,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羅伯特·胡克的秘書。
1681年,帕平帶領一批人到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旅行。他們野餐時發現水不到100℃就沸騰了,食物也難以煮熟。作為一位物理學家,帕平懂得這是高山上空氣稀薄、氣壓低的緣故。
帕平想,既然水沸騰時的溫度能夠隨著壓力的升高而上升,那麼,如果把盛水的容器密封,在蒸汽一點兒不外泄的情況下進行加熱,容器內的壓力肯定會增高,沸點可能會超過100℃。由於沸點很高,把食物放在這樣的容器裏,說不定會熟得更快,煮得更爛。
可是,在密閉的容器裏,水的溫度提高時非常危險,因為蒸汽無法外泄,它對容器的壓力就會升高,最後可能像炸彈一樣造成容器爆炸,這樣,使用起來就會非常危險。
為了降低容器內的壓力,帕平發明了一種減壓裝置,通過它可以使蒸汽在形成危險壓力以前就得到放泄。這個裝置,就是現在高壓鍋上不可缺少的安全閥。用這種容器來煮肉,十多分鍾就可煮爛。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隻高壓鍋。帕平對自己發明的高壓鍋非常滿意,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消化器”。
在1681年4月12日皇家學會會員的一次集會上,高壓鍋得到第一次應用。英王查理二世對這一發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特地要求帕平為他製造一個,置於白金漢宮中國王的實驗室裏,以便隨時觀賞。
帕平由於在實驗科學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任命為皇家學會的臨時實驗室主任。1712年,帕平在倫敦不幸病逝。
可是,在帕平去世後的近200年裏,高壓鍋仍沒有被家庭主婦們作為重要的烹調工具來用。那時的高壓鍋一般有較大的型號,主要運用在工業方麵。至於其他方麵,也隻是在醫療上作為一種高壓消毒鍋使用。
一直到20世紀初,美國才開始普及家用的高壓鍋。後來,世界各地的製造商都開始大批量生產這種民用鍋。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壓鍋風行全世界,成為各國主婦心愛的烹調寶貝。
■ 不粘鍋的由來
很久以來,人們就希望能夠出現一種不粘油垢、食物碎渣的鍋,使洗鍋更容易些。現在人們都知道,要想使鍋不粘食物,就必須采用聚四氟乙烯來參與鍋的製作。
193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美國杜邦公司的普倫基特博士發現了聚四氟乙烯。這是一種白色固體,有一些較為突出的優點:一來它的絕緣效果非常出色,二來它在330℃至零下260℃之間,不受化學品、水分、陽光、熱力的影響,再就是它非常滑溜,一點兒黏性也沒有,就連口香糖也粘不上。
聚四氟乙烯這種物質一開始是被用於裝腐蝕性化學物質的器皿的製作,後來被應用於火箭和導彈的防熱材料的製造。人們用它來製作不粘鍋不過是大材小用。1955年,格雷戈裏創辦了特氟隆公司。“特氟隆”是聚四氟乙烯的商品名。
格雷戈裏非常喜歡釣魚,他用聚四氟乙烯對釣魚線進行處理,使它變得非常滑溜,不會粘上任何東西。他夫人經常向他抱怨:“你有辦法解決釣魚線的黏結問題,怎麼對粘鍋問題毫無辦法?”格雷戈裏聽了這些抱怨,就在不經意之間把刷鍋和釣魚的體會傳達給一些有心研究粘鍋問題的人。
1956年,一個觀眾正在觀看電視演員哈本的表演,無意中發現雞蛋在哈本的平鍋上粘住了。這件事發生之後,格雷戈裏把製造不粘鍋的構想向哈本說了。哈本也覺得鍋粘住食物實在麻煩,就與製造商強強聯手,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沒過多久,不粘鍋問世並進入市場。
為了利用明星效應,製造商給這種不粘鍋起名叫做“哈本平鍋”。這種品牌的鍋在英國屬於一個老牌子,直到今天仍是一個享譽不衰的名牌。如今,美國的家庭主婦,平均每四人就至少擁有一口不粘鍋。在世界各國,不粘鍋的銷售量以迅猛的速度上升,它已成為家庭主婦們不可缺少的烹調工具。
■ 剃須刀的由來
古時候,人們使用的剃須刀大多是用燧石、青銅或黃金做成的。1800年以前,丹麥人開始使用鐵製的剃須刀,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製剃須刀的記錄。1680年,英國人開始嚐試用鋼片替代鐵來剃須,他們發明了一種叫“割喉”的鋼片剃須刀。
裝有刀片的現代剃須刀,是美國的銷售員金·坎普·吉列發明的。1895年,吉列到一家理發店刮胡須時,麵部被刮出了血。
“要是有一種安全剃須刀就好了。”理發師聳聳肩說。
吉列以商人特有的敏感意識到,全世界有2/5的人用剃須刀,如果發明一種新式的安全剃須刀,肯定會有銷路。
那時候,有一位名叫佩因特的發明家設計了一種用了就扔的瓶蓋。他有一句名言:“在你設計某種東西時,為什麼不使它使用一次就扔掉呢?這樣一來,顧客使用後又會回來購買,商家總是能夠賺到錢。”這句話對吉列的影響很深,但是這句話怎樣才能運用到剃須刀上來呢?吉列還沒有想明白。
一天早上,吉列起身刮胡子,發現剃須刀的刀刃與佩因特的構想正好吻合。他想:剃須刀有用的部分僅僅是刀刃而已,為什麼不製造出一個鋼東西,在上麵裝上可拆卸的刀刃呢?為什麼不製作一個鋼片,用夾子緊緊夾起來,刮完胡子後就可以丟棄呢?
從此,吉列一頭鑽進了實驗室,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然而,一年多過去了,吉列仍沒有製作出一把理想的剃須刀。
為了實現願望,吉列苦苦奮鬥了六年,但是仍然沒有研製出行之有效的剃須刀。正當他猶豫不決時,他遇到了著名發明家尼卡鬆。在尼卡鬆的鼓勵和幫助下,吉列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製,終於製成了一種“T”字形的剃須刀。這種剃須刀的刀刃很鋒利,但在刮胡須時,它能隨著接觸麵變換角度,因而不會傷人。
1901年,吉列為自己發明的安全剃須刀申請了專利,同時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經營安全剃須刀的公司——吉列公司。
1902年,吉列終於將現代剃須刀的細節問題解決了:他在剃刀上安裝了一個較寬的把手,可以讓使用者對使用角度進行適度調整;剃須刀頭部做成“T”形,使刀片兩麵都能產生使用效果;加入適當等級的鋼,還配備了自製、自磨刀片的設備。
1903年,現代剃須刀正式問世,並迅速被推向市場。由於這種剃須刀的刀片可以被替換,既便宜又方便,所以一時之間,用吉列的剃須刀刮胡子,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一種時尚。
剃須刀的下一步變革,關鍵人物是美國退伍軍官希克中校。1928年,他將電動技術運用於剃須刀,成為電動剃須刀的發明人。這種剃須刀內裝有小電動機,反複推動防護罩後麵的一排刀片。三年後,這種新產品進入市場,單價為25美元,受到人們的喜愛。
1960年,美國的雷明登公司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把使用幹電池的剃須刀。到了這一年,電動剃須刀與吉列發明的手動剃須刀同時在全世界風行,得到普遍的使用。
■ 磁帶的由來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美國科學家,第一次提出了磁性錄音的設想和理論。十年之後,丹麥電話技師波爾生發明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架錄音機及第一盤磁帶。當時的磁帶是把鐵粉塗敷在細線上製成的。
1927年之後,人們又研製出了各種合金鋼絲帶。
最初的錄音機非常簡陋,輸出信號非常微弱,合金鋼絲帶使用起來也不方便。錄製幾小時節目所用的錄音鋼絲帶,要用汽車來裝運,並且一旦斷裂,不易連接。
1932年,德國的一家化學公司開始致力於磁帶的改良工作。該公司把四氧化三鐵的黑色磁性粉末和黏合劑混合在一起,塗到紙帶上,使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第二年,他們又采用伽瑪——三氧化二鐵磁性粉末進行試驗,這就是今天通用磁帶的雛形。
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盒式錄音機,同時也產生了盒式磁帶。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磁帶的應用範圍也迅速擴大。在全世界,磁帶產量按每年15%的增長率迅速增加,至1982年已達到3700億米。
■ 錄音機的由來
1888年,美國的史密斯提出磁性錄音的設想和理論。1898年,丹麥科學家瓦爾德馬·波爾生將其設想變為現實,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鋼絲錄音機,並在這一年取得專利。盡管這種錄音機沒有投入生產、沒有進行銷售,但這種機器利用磁性錄音,卻是今天所有錄音機共同的工作原理。
這種錄音機是將鋼琴弦繞在一個滾筒上進行錄音的。機器將傳聲器與電磁鐵緊緊連在一起,使鋼絲貼近電磁鐵進行快速的卷動。這樣一來,鋼絲就不斷被磁化,磁化強度隨著傳聲器收到的聲音產生波動,在鋼絲上導致相應的磁性變化發生。播放錄音時,隻要再把鋼絲貼近電磁鐵進行一次卷動,就會產生與錄下的聲音相應的微弱電流,使聲音在耳機中發出。
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放大技術的發展和高頻偏磁的利用,鋼絲錄音機正式成為商品,並開始用於廣播、有聲電影、電信傳遞等領域。
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率先使用鋼絲錄音機,將喬治五世的聖誕節文告傳遍英國各地,使民眾聆聽到國王的聲音。
1935年,德國的法班公司和德律風根公司製造出一種塑料錄音帶。這種錄音帶塗有二氧化鐵,小巧輕便,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錄音,卻不必頻頻更換卷盤。到後來,德國的廣播電台用錄音機預先錄好將要廣播的節目,既能使播出的內容消除錯誤,又能把同一節目進行好幾次重播,效果非常好。
到上世紀40年代,磁性錄音技術開始成熟,磁帶錄音機終於廣泛流行。“二戰”結束後,德國的幾台錄音機被同盟國得到並交給了一些電器公司,包括英國電子樂器工業公司和美國安帕克斯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磁帶錄音機最終發展成商品,大量投放市場。
早期的磁帶錄音機隻有一個磁頭,後來發展為三個:一個用來消磁,另一個用來錄音,一個用來重播。大多數家用的錄音機隻有兩個磁頭,一個用來消磁,另一個專門負責錄音和重播。
上世紀50年代前後,磁性記錄從錄音向錄碼的新領域蓬勃發展,並進一步開發了錄像的新技術。隨著半導體技術和集成電路、薄膜電路的應用,錄音機的體積大大縮小。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製成體小、價廉、攜帶和操作方便的盒式磁帶錄音機。後來,這種錄音機又發展成微型盒式錄音機和大盒式錄音機,並湧現出許多新穎的立體聲錄音機及收錄兩用機。
1979年,日本的索尼公司發明了一種袖珍的立體聲錄音機,這種機器很快風行全球,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隨身聽”。
■ 暖氣的由來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懂得怎樣利用火和太陽的熱能來取暖禦寒,加熱食物。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人類能夠較合理地利用熱能取暖是古羅馬時期的事。
古羅馬的公共浴室和富人的房子都裝有地下火爐,這就是地麵暖氣的雛形。18世紀末期,蘇格蘭發明家詹姆斯·瓦特在他的伯明翰市郊的工廠裏安裝了第一套水蒸氣取暖設備。
1851年,在英國定居的邁耶·阿姆謝爾·德·羅思柴爾德男爵在他的別墅安裝了暖氣和現代化自來水管道係統。1899年美國出現了組合式散熱器。1900年,法國的夏佩公司也開始采用這種暖氣散熱器,並使暖氣在外觀和應用上更加成熟,成為空調時代來臨之前的主要取暖工具。
■ 鍾的由來
在中國,鍾的製造可以追溯到漢代。東漢時期的張衡創造了天文鍾,稱得上是鍾的鼻祖。
在埃及的開羅博物館裏,保存有古埃及人發明的一種叫“水時鍾”的計時裝置。到了亞曆山大王朝,人們對水時鍾的技術水平感到不滿意,對它進行了改進,方法是用一個浮子來對水麵的變化進行測量,再通過滑車表示出準確的時間。
後來,阿拉伯人對改進水時鍾的水流穩定裝置作出了極其突出的貢獻。他們先使流進來的水進入中間水槽,水槽裏設置了一個小型浮子。水進得多了,小浮子就開始上升,中間水槽的入口就關閉了;中間水槽裏的水傾瀉出去時,小浮子也隨之往下降落,進水口被打開。這種控製水量的辦法,在當時較為先進,更與現代自動控製技術的“反饋控製”原理有相似之處。
到了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第一批機械時鍾,采用了古巴比倫的均等劃分法。不過,當時的鍾隻是在每小時敲鍾進行報時,還不是在鍾的表麵將時間顯示出來。17世紀以來,鍾擺和發條逐漸出現,鍾的運轉精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喬萬尼·德·丹第被譽為歐洲的鍾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時間,終於製造出來一台功能齊全的鍾,並於1364年開始使用。這座鍾被稱為宇宙渾天儀,能夠對天空中的一些行星的運行軌跡進行表示,還能對宗教節日和每天的時間有所反映。
根據歐洲當時流行的托勒密的觀點,為了反映月球和水星沿著橢圓形的軌道所進行的運動,丹第製造了一種橢圓形的齒輪,還為金星表示出了一條不規則的運行軌道。他的鍾是希臘自古以來最複雜的機器。這座名為“宇宙渾天儀”的鍾,在丹第逝世後還工作了數年,直到1530年由於年久失修才壽終正寢。
可是,丹第製造的鍾絕對不是歐洲的第一台鍾。據說,歐洲第一台能報時的鍾是1335年於米蘭製成的。
14世紀時,歐洲城鎮的鍾樓裏安裝的大鍾是采用重力驅動,而不依靠水力。英國的聖·阿爾班教堂、布拉格、伯爾尼以及慕尼黑存留下來的大鍾,都帶有天文圖和小雕像,大部分的城鎮鍾總是有鐵齒輪。
到了17世紀,時擺鍾和遊絲發條問世。1840年,英國鍾表匠貝恩發明了一種電鍾。
時至今日,最先進的鍾應首推原子鍾。早在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利比博士首先將原子鍾的原理細細闡明。兩年後,在美國國家標準局,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製作成功。
原子鍾的運轉是借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來完成的,可以在300年內準確運轉,隻會出現非常小的誤差。
在中國唐代,時鍾的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新唐書·天文誌》中記載了一行和尚與工匠梁令瓚製造“水運渾象儀”的實例:儀器旁立有兩個木人,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鍾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這種以水力帶動輪軸使木人自動報時的機械,實際上是一種很了不得的鍾。
1088年,北宋蘇頌製作了一種水運儀象台。這種儀器不但是一種天文儀器,而且能夠計時。它的工作是借助齒輪完成的。現在,世界公認這種儀器是機械鍾的祖先。
1600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將西洋鍾傳入中國。當時他送給明王朝的時鍾是大小兩隻,大鍾鳴時,小鍾鳴刻。因為這兩隻鍾的特點是按時自動擊打,人們就稱它們為“自鳴鍾”。
■ 表的由來
16世紀,德國紐倫堡有一位聰明的表製造商,名叫彼得·亨萊恩,表就是他研製出來的。其實,對於彼得·亨萊恩對表的發明所作出的具體貢獻,人們並不清楚,但人們發現了他寫的一本書,根據這本書,大家認定他是表的真正發明者。
表和鍾有很大的區別:後者是用鍾擺驅動儀器,而且隻能在一處予以固定,而前者就不同了,它是用發條驅動的,而且能夠隨便移動,甚至佩帶在身上。
第一批表的形狀是圓的,有超過3英寸的直徑。由於表製作得相當精美,所以當時它主要作為裝飾品出現,人們並不依賴它來計時。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表不準確,根據研究人們知道,這些表與準確時間的差別不會超過15分鍾。最早的表蓋是金屬的,水晶玻璃直到1610年才得到廣泛應用。
可是,表是用發條做動力的。這樣,就帶來了一個技術問題,就是發條鬆開後動力會越來越小。要想使表長時間地運轉下去,就需要一個調節裝置。
1525年到1540年間,一名住在布拉格的瑞士表機械師雅克布·蔡希研製了一種控製裝置,被人們稱為均力圓錐輪。這種奇妙的儀器能夠在表運轉的過程中,使發條逐漸變小的動力發揮強大的平衡作用,方法是將一根弦線繞軸纏起來。
16世紀初期,表的發展是沿著兩個方向前進的。一種發展方向是表的體積越來越小,後來則有“紐倫堡雞蛋”之稱,形狀是橢圓的,不是帶在衣兜裏而是在一根表鏈上把表緊緊係住。另一種發展方向是表的體積不斷增大,可以放在桌子上或壁爐架上,表中往往有一隻鈴或鍾,可以報時,有的表中甚至有天象圖。
17世紀,遊絲被發明出來,標誌著表的發展又實現了一次大的飛躍。
可是,在當時的歐洲,能夠擁有表的隻是少數富人、貴族。18世紀,俄羅斯斯爾雪夫城一個精通機械技術的商人,別出心裁地研製出一隻天文懷表。這表的表麵上綴滿星辰,它不僅能顯示出月亮的盈虧,還能指出一天裏太陽的升落。
懷表一般掛在鏈子上,置於西裝的背心口袋裏。到了後來,西方服飾的潮流產生了變化,人們需要不講究派頭、不受服裝限製的表。1918年,瑞士的一位鍾表匠紮納·沙奴經過仔細的研究,製造出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安裝皮表帶或金屬表帶,使表固定在手腕上。這樣,手表就誕生了。經過很多次改進,手表的體積不斷縮小,式樣也不斷翻新。
1922年,倫敦表匠哈伍德成為自動手表的發明者。他創造的這種表有一個轉子,依靠佩戴者手臂活動而旋轉,自動上發條。緊接著,勞力士公司又將表殼的合縫技術予以改進,這樣,防水表問世了,並很快被人們所接受。
1971年,美國德州工程師泰斯和克雷布特利發明了一種數字表,有“跳字表”之稱。這項發明被譽為世界製表業最大的革新。
數字表內裝有微型的石英鍾驅動機構,還有一種發光二極管顯示器。從原理上看,機器是用電池發出的電流,使石英晶體以每秒32768次的自然頻率不斷發生的振動,經過電子控製減為每秒振動一次,於是又使顯示器上的數字隨之發生一次變動。
20世紀的最後30年,數字表發展的速度非常迅猛。這種表除了顯示時、分、秒外,還能顯示星期、日曆、當地時間、標準時間,兼有秒表、鬧表的功能,並能自動分清28天、29天、30天和31天的月份,真是太不尋常了。
■ 眼鏡的由來
在中國,考古學家不斷在明朝以前的墳墓中發掘出成形眼鏡。在江蘇揚州甘泉山的劉荊墓葬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一隻小巧玲瓏的水晶放大鏡。它是一種水晶凸麵鏡,形狀是圓的,鑲嵌在一個指環形的金圈內。把它放在非常小的東西上,它能將物體放大四五倍。
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可見在東漢初年,中國就具備了相當高超的造鏡技術和工藝。這種工藝的出現,為眼鏡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宋時期,一個名叫史沆的管監獄的小吏,是成形眼鏡的發明人。他所發明的眼鏡,其外形是一個橢圓形的透鏡,所用的材料無非是岩石晶體、玫瑰色石英、黃色的玉石和紫晶之類。
13世紀末,意大利的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大約在1260年,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由此可知,在中國的元朝初年,眼鏡就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雖然馬可·波羅1295年才返回自己的祖國,可他的父親尼克羅·波羅、叔父馬菲歐·波羅卻早在1269年就在中國做完貿易,回到故土。可能他們也覺得眼鏡很有用,就把這種東西帶回了意大利。
可是,到了明朝,中國本土的眼鏡卻日漸稀少。人們甚至說眼鏡是“舶來品”,是由國外傳入的。到了清朝,人們把眼鏡視為珍稀之物,隻有皇室人員才能佩戴。皇帝也覺得這種東西很珍貴,偶爾也把它當做寶貝,賞賜給自己親近的功臣。
那個時候,一個人如果佩戴眼鏡,人們就會覺得他非常威嚴。當時的鏡框是用玳瑁做成的,這種材料是一種珍貴動物的甲殼,而透鏡則取材於稀有的寶石。這樣一來,眼鏡的價格就變得非常昂貴。那時的人們把眼鏡架在鼻梁上,並不是看重它增強視力的功能,而是為了在人前顯示自己的榮華富貴。
眼鏡自從傳入歐洲,一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成是體現一個人高貴的身份的裝飾品。
1352年,藝術家托馬索·達·莫德納畫了一幅名為“普羅旺斯的休”的肖像畫,畫裏的主人公就佩戴著眼鏡,表現出一副頗為得意的神態。這是首次表現眼鏡的藝術作品。
在另一幅由多米尼克·吉蘭達約於1480年所創作的畫中,聖·哲羅姆坐在書桌旁,居然也像模像樣地戴著一副眼鏡。從此,聖·哲羅姆就成為一名風雲人物,專門代表眼鏡製造商行會的利益,對他們進行庇護。
英國出現第一副眼鏡時,受到了很大的嘲諷。但由於人們迫切需要提高視力,眼鏡還是在一片反對聲中不斷普及。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采用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係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的問題。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的功能終於得到了完善。
歐洲早期的鏡片是一種凸麵鏡,隻能提高遠視者的視力。而到了15世紀,矯正近視的凹麵鏡片也出現了,並受到人們的喜愛。
美國的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對外宣稱,自己在1760年發明了遠近兩用眼鏡,盡管在此之前,別人也有過類似的構想,但富蘭克林仍然是兩用眼鏡的發明人。
■ 隱形眼鏡的由來
世界上第一副隱形眼鏡誕生於1946年,是由德國一位名叫師赫爾曼·韋爾克的設計師研製成功的。
韋爾克小時候由於嚴重近視而不得不佩戴眼鏡,眼鏡給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為此,他常常煩惱。韋爾克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心要研製一種讓人感到方便的眼鏡。
韋爾克既是電學家,又是機械設計師,他博學多識,心靈手巧。最初,他用一種有介電性質的有機玻璃材料進行試驗,沒有取得成功,因為試製出的這種透鏡不能直接與角膜接觸。
但韋爾克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堅持研究,終於在1946年研製出一種硬質微型接觸眼鏡,並取得了成功。隨後,韋爾克又在硬質隱形眼鏡的基礎上,發明了更加適應人體的軟質隱形眼鏡。
隱形眼鏡發展到今天,又有了很大的改進,它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羥乙酯聚合後加工製成,是一種直接粘在角膜上的軟質隱形眼鏡。這種鏡片使用起來既舒適又方便,很受近視患者的喜愛。
■ 沙發的由來
“沙發”,是英文sofa的音譯詞,是指一種內部裝有彈簧襯墊的靠椅。這種家具,據說是印度人發明的。
說起沙發的發明,還有一則有趣的典故。從前,印度有個貴族,因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一個木匠別出心裁,在木架椅上釘上布料,內置棉花之類作為軟墊,使病人坐臥都非常舒服。久而久之,這種舒暢耐用的沙發就風行全世界了。
沙發出現在我國還是20世紀初的事情。當時,上海最早出現了沙發。20年代初,廣州開始有人仿製。當時上海製造的沙發,專供汽車、輪船作為坐墊用。廣州製造的沙發,卻是供家庭使用的。解放後,隨著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沙發的花樣日益增多,並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普通家具。
■ 地毯的由來
關於地毯的來曆,有多種說法。有很多人認為地毯是由席子演變而來的,而席子大致在公元前5000年就出現了。那時候,人們習慣用蘆葦來編籃子和席子。西方的地毯,最早在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中就有記載了。可是,書中的地毯有人說是織成的,又有人說它是疊成的。至於真相是怎樣的,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中國人在公元前5世紀就會編織地毯,後來這種編織技術傳入西亞。從12世紀一直到今天,西亞民族編織地毯的方法一直采用手工方式,工藝並沒有得到絲毫改變。
1947~1949年,有一個名叫魯登科的人,在蒙古和中國之間的阿爾泰山地區,找到了一處公元前5世紀的冰凍墓葬,在墓葬中,他發現了一塊地毯。這塊地毯是地毯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塊。
魯登科還認為,這塊地毯是從伊朗傳入這裏的。在當地的墓葬中,有一些氈製地毯也被人們發現,包括從帆布底子上剪下來的氈片。專家們認為,這些東西出產於當地。
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有覆蓋地板的需要,人們往往喜歡使用草席。那時候,地毯主要作為裝飾品出現,並不是一種生活用品,價格也非常高,隻有富裕家庭才用得起。在當時,東方的地毯名聲很大,非常受歡迎。
12世紀的埃及、敘利亞所生產的地毯為歐洲人所熟知。可是,最好的地毯還是阿拔斯統治下的波斯人生產的。很多國家,如印度、高加索、土耳其等,因為受到了波斯的影響,也開始生產地毯,賺得了大筆金錢。
1225年,卡斯提爾的埃莉諾與英王愛德華一世結婚,將一些小地毯帶到英國。據說,這些地毯是居住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織的,東方色彩非常濃重。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藏族、蒙古族和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能夠生產地毯。尤其是藏族人織的藏毯,編織效果非常好,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1606年,在法國巴黎附近,人們最早用織機生產地毯。以後,機織地毯逐漸增多,地毯的價格也就降下來了。進入18世紀以後,地毯作為一種鋪地物品,應用很廣。
19世紀末以來,出現了結實耐磨的人造纖維地毯,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 電熱毯的由來
1912年,美國醫師西德尼·拉塞爾成為電熱毯的發明人。他把經過絕緣處理的金屬帶縫入一塊方形羊毛毯裏,這樣一來,如果使電流通入,這塊墊子就會被加熱,變得異常溫暖。
這種方法,其實是讓肺結核病人睡在露天的保護方法,拉塞爾則將這種專用於病人的墊子進行改進,使它有了供暖的功能。當時,有些病人把墊子縫起來,就加工成了為整張床加熱的電熱毯。
這種產品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電熱毯才被英國特麥加公司生產出來,但並沒有得到普及。30年代,一些英國和美國的公司把電熱毯推向市場,使之成為一種商品。1937年,美國人將電熱毯引入國內。
“二戰”期間,由於在高緯度戰鬥的飛行員需要電熱服,人們就對電熱毯的安全性能進行細致的研究,嚐試用塑料覆蓋電池。對安全問題的持續關注,使調節溫度的設備盡早出現,它能在電熱毯溫度過高的情況下自動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