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我也不知道,至少不是我現在這樣的。”
“你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就是毫無意義的‘工蟻生活’。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工蟻,每天上班下班,就像工蟻從洞口出來進去一樣,馬不停蹄地搬運糧食,卻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之前老爸說,男人要先結婚後立業,我就找女朋友結婚,老婆說,她想住大房子,我就拚命地工作,多年來,我麻木於這樣的生活,但我經常問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這也是我頻繁拜訪心理谘詢師的原因。”
這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來訪者。在別人眼中,吳某是一位成功人士,收入豐厚,感情生活存在波折,目前情緒穩定,在社會功能方麵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異常。可是,質疑生活,質疑人生是他的心理常態,即使是為了爭取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時,他心中也有另外一個聲音——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第一次麵談結束,蘇揚想到了幾個谘詢方向。第一,“社會工蟻”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引導來訪者改變認知,糾正其做“工蟻”沒有成就感的想法;第二,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讓來訪者回憶童年生活經曆,找出其人生虛無感的真正來源;第三,增強來訪者的生命力,讓來訪者自主決定未來的方向。
第二次谘詢,當蘇揚準備與吳某討論谘詢方案時,吳某卻先發製人:“蘇老師,我話說到前麵,認知療法、精神分析方法、意象對話等眾多療法,之前的谘詢師都給我用過了,這些東西我也研究過,對我來說沒什麼效果,所以我希望你能想一個新奇有效的療法,這樣也能節省彼此的時間。”
聽聞來訪者的說法,蘇揚立刻意識到,單純地與他探討“工蟻”的問題恐怕不行。從知、情、意的角度切入,即使谘詢起了作用,來訪者仍然認定自己是一隻“工蟻”,區別在於認為人生無意義的“工蟻”和不再抱怨的“工蟻”,來訪者沒有實現自我成長,而是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來訪者有多年的谘詢經驗,即使遇到不入流的谘詢師,認知療法肯定已經被反複使用過了。於是,蘇揚否定了第一個谘詢方案。
另一方麵,使用方案一意味著蘇揚要花更多的時間分析來訪者的生活細節,把多年來所有重大生活事件的來龍去脈捋清楚。從與來訪者的交談中蘇揚發現,來訪者對過度分析非常抵觸,在過去的谘詢中,他很可能已經被肢解、包紮很多次了。
使用方案二的話,谘詢的重點被放在了童年時期,但是分析童年並不意味著問題得到了解決。如同外科手術,谘詢師可以用分析的方法為來訪者做解剖,但是縫合和恢複是另外一回事。蘇揚常用的便是分析生活經曆的方式,以自己為工具,穿透來訪者的問題。但是對這位“久病成醫”的來訪者來說,蘇揚擔心自己會走入谘詢困境。
“可以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我也不知道,至少不是我現在這樣的。”
“你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就是毫無意義的‘工蟻生活’。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工蟻,每天上班下班,就像工蟻從洞口出來進去一樣,馬不停蹄地搬運糧食,卻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之前老爸說,男人要先結婚後立業,我就找女朋友結婚,老婆說,她想住大房子,我就拚命地工作,多年來,我麻木於這樣的生活,但我經常問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這也是我頻繁拜訪心理谘詢師的原因。”
這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來訪者。在別人眼中,吳某是一位成功人士,收入豐厚,感情生活存在波折,目前情緒穩定,在社會功能方麵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異常。可是,質疑生活,質疑人生是他的心理常態,即使是為了爭取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時,他心中也有另外一個聲音——這樣做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