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猶太俗諺是這樣的:如果斷了一條腿,你就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斷了兩條腿,你就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如果斷了脖子,那也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猶太人認為,擁有積極思想的人,對任何事都抱著樂觀的態度,即使遇上挫折,積極者也會認為那是成功前的必經考驗。所以,他們凡事都永遠想好的一麵。
相同的條件,不同的眼光和心態,事情的發展將會有不同的結果。
以下有兩種情況可做對比:
情況一:
假設在一個地方發現了金礦,來了一個人投資建了一個礦場,雇100個工人為他淘金,每年獲利1000萬元,礦主把其中的50%作為工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每年收入5萬元,他們拿1萬元來租房子,剩下的4萬元可以結婚,生孩子,成家立業。礦主手裏還有500萬元,可以做投資。因為工人手裏有錢,要安家落戶,所以,房子出現需求。於是礦主用手裏的錢蓋房子,租給工人,或者賣給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開飯店,把工人手裏的錢再賺回來。開飯館又要雇別的工人,於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業機會,也有了收入。一個家庭的消費需求就更大了。這樣,幾年之後,在這個地方出現了100個家庭。孩子要讀書,有了教育的需求,於是有人來辦學校,工人要約會,要消費,要娛樂,於是有了電影院,有了商店。這樣,50年過去以後,當這個地方的礦快被挖光了的時候,這裏已經成了一個10萬人左右的繁榮城市,礦主也成為這個城市的首富和最受尊敬的人。
情況二:
假設同樣發現了金礦,同樣有人來投資開采,同樣雇100個工人,同樣每年獲利1000萬元,但是礦主把其中10%作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一年1萬元。這些錢隻夠他們勉強填飽肚子,沒有錢租房子,沒有錢討老婆,隻能住窩棚。礦主一年賺了900萬元,但是看一看滿眼都是窮人,在本地再投資什麼都不會有需求。於是,他把錢轉到國外,因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蓋幾個豪華別墅,雇幾個工人當保鏢,工人沒有前途,除了拚命工作糊口,根本沒有別的需求。50年過去以後,這個地方除了豪華別墅,依然沒有別的產業。等到礦挖完了,礦主帶著巨款走了,工人要麼流亡,要麼男的為盜,女的為娼。成了強盜的男人就會去搶礦主,然後把礦主殺死。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這屬於企業戰略規劃的問題,也反映了遠見與短視的道理。戰略是企業的謀略,是對企業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一種計謀。這樣的計謀決定了企業能否長期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好戰略問世,是從市場預測開始的。
製定戰略需要先進行企業定位,企業定位不光隻看眼前,還著眼於產業發展趨勢。發展核心能力是戰略的重中之重,無論企業怎樣定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核心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