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長股中最常見的陷阱就是過高估值,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一旦發展不起來,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失望往往十分慘烈。
2.選擇技術導致踏空,成長股經常是在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常有不同技術之爭。即使是專家或者教授,也很難事前預見哪個更順應市場需求。這種技術之路的競爭往往是你死我活的狀態,因為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通過互聯網的製造泡沫,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是客戶需求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是一種戰略手段;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是指有利可圖的業務,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麵大量資金支撐,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虧損的也就越快,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例如卓越因廣告鋪墊太多導致資金斷裂。
5.盲目多元化發展,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的高增長率,強行轉型。為了賺錢什麼都做,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股民應注意那些與主業軌道越來越遠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和相關多元化另當別論。
6.大企業中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的優勢;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太成功了,招來太多競爭,使創新者剛開始成功就必須麵對無盡跟風和山寨。
7.新產品具有風險,成長股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成長,然而新產品的成本是巨大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科技股與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費盡心思的新產品卻常常不被市場認可。
8.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依附於大企業的“寄生增長”,為大型企業生產零部件等等。其實,寄生式增長的持續性很短,因為其命脈靠的是大企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壟斷地位讓下遊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與技術,讓下遊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依托。
9.許多所謂的成長股過了黃金時期,卻依然有著很高的估值,因為人們往往會犯一個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還能高。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1.成長股中最常見的陷阱就是過高估值,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一旦發展不起來,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失望往往十分慘烈。
2.選擇技術導致踏空,成長股經常是在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常有不同技術之爭。即使是專家或者教授,也很難事前預見哪個更順應市場需求。這種技術之路的競爭往往是你死我活的狀態,因為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