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風
記得《靖茗》完稿的那天是2008年的9月28號晚上。我一個人在家裏站著,看了會兒電視,又給金魚換了換水。我好像還在屋裏來回走了幾步,然後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有時候,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其實是什麼都想做。是的,我什麼都想做,我想立刻就把兒子接回來,想去逛街,想看那些我從來沒好好看過的雜誌,想看我淘回來的盜版,我還想在網上看《猶獄》看《絕望的主婦》……但是,我什麼都沒有做。我的心裏莫名其妙地空曠起來。當我終於把一個龐大的故事勉強講完的時候,心裏卻忽然因為曾經的擁擠而變得空曠起來。
是的,空曠,無知無覺,什麼都沒有,比雪地還幹淨,比大海還廣闊。我後來才知道,這種感覺應該叫幸福,境界最高的幸福。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知道這句詩的那一年,我去了武夷山。武夷山裏有一座寺廟,名字叫天心永樂禪寺,而在我的小說裏也有一個天心永樂禪寺。確切地說,我小說裏的那個天心永樂禪寺就是這個天心永樂禪寺,雖然為了情節的需要,我讓書裏的天心永樂禪寺站得離崇陽溪近了一點。
在這座寺廟的四周,有永遠開不完的四季桂花和成片成片的毛竹。我常常一個人在寺廟的茶室裏坐著,想一些不著邊際、深不見底的事情。師父在大殿裏誦經,渺茫的經聲和繚繞的青煙一起從風裏傳過來。然後’我站了起來,從師兄手裏接過一杯茶。
那是一杯正宗的武夷岩茶。顏色是金黃色的,夕陽一樣的金黃色,而且,在那金黃色的水麵上,停泊著一縷蘭花的味道。
我像每個武夷山人一樣,把茶曝進嘴裏。然後,夕陽便流到了我的心裏,而蘭花,也開到了我的心裏。
如果順著天心永樂禪寺下的山路一直往下走,我們就可以和崇陽溪相遇;而如果我們沿著崇陽溪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梅溪。
梅溪不曲折,更不妖嬈。她流過的地方,山不高,但是山色很綠。順著她一直往前走,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叫下梅的村莊。村裏有許多老屋,有馬頭牆和小石橋,有孩子,有老人,有貓,有狗,還有船。不過,當你背著包想要靠近它的時候,就會有人走出來,問:“你、買門票了嗎?”
如果你從遠方而來,你要買門票。
而你隻要買下這張門票,就可以買下下梅的一段曆史。
下梅是個有很多很多曆史的地方。
在那段曆史裏’這個村莊曾經很張揚。
它有一條穿村而過的人工運河和一個繁忙的碼頭。有一個宗支龐大的家族和許多分工明晰的作坊。它還有高大的祠堂和精美的磚雕,有祠堂裏朗朗的書聲和祠堂外爭分奪秒的勞作。
在那段曆史裏,梅溪邊上的下梅順著梅溪走到了崇陽溪,走出了武夷山,走過了分水關,走過了鄱陽湖,走過了長江,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它能走到的那個世界的所有角落。
下梅之所以走得那麼遠,是因為它乘了船’一艘茶葉做的船。
茶真的是一艘船。
它載了一縷清香和一縷純真,從武夷山出發,無所畏懼地上路。在沿途,它看到了寂寞的山穀,山穀中有石頭鋪成的羊腸小路和馬幫叮當的駝鈴。山色清新,危機四伏。
有時,它可以看到喧嘩的街市,看到街市上獨自走著的小腳女人,看到神色匆匆的商旅和腳夫。一個拖著長辮子的民族正斜眼觀察東南方微啟的國門,而在那半掩的國門外,盤旋著資本貪楚瘋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