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筆架(1 / 3)

明代最有名的清官,當屬海瑞。

海瑞第一次出名,是因為一個外號,叫“海筆架”。

說到外號,可是一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稱呼。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種“外號”的經曆——要麼給別人起外號,要麼被別人取外號。尤其是男同胞,上學的時候大概總以外號相稱的居多,很多人不僅喜歡給同學起外號,甚至還給老師起外號。當然,給別人起外號的人,大都也被別人起過一些稀奇古怪的外號,越是調皮的小男生,就越是這樣。

不過外號也分很多種,這就是它讓人歡喜也讓人憂的地方。

有一種外號讓人歡喜,比如“白馬王子”、“白雪公主”之類,專用於帥哥靚女,聽上去有幾分曖昧,被叫的人也因此更添幾分自我的陶醉。

有一種外號讓人欽佩,比如“臥龍”、“鳳雛”之類,專用於諸葛亮、龐統這們的超逸絕倫之士,聽上去有幾分神秘,被叫的人也因此顯得更加神秘。

有一種外號讓人敬畏,比如“小霸王”、“虎癡”之類,一聽就可以想見其人的勇猛,孫策與許褚也憑著這樣的外號更加勇冠三軍。

有一種外號就讓人憂傷了,比如胖子會被叫成“肥貓”,瘦子會被叫成“麻杆兒”,胸不大會被人叫“微波爐”,胸太大又會被人叫做“阿波羅”。宿舍裏曾經有位同學最愛睡覺,因此被眾舍友封為“教主”。班上有位女生,雖然模樣不錯,隻是因為脖子短了些,便被叫做“藏頸鹿”……如果不幸被起到這樣的外號,並還要每天被人前人後的這樣稱呼,號主的憂傷程度可想而知!

海瑞很不幸,因為他被人起外號的時候,沒攤上“讓人歡喜”的份兒,他那個“海筆架”的外號曾經一度讓他出離的憤怒。為此,他還憤憤然給上級領導寫了封充滿著不滿情緒的控訴信,並因此差點丟掉了前程,可見這個外號對海瑞的傷害程度之大。

但海瑞畢竟不是一般人,他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他明明得到的是一個“讓人憂”的外號,可他最終卻把它變成了一個“讓人喜”的外號,並自得其樂,不僅讓人隨便稱呼,他自己也還這樣主動稱呼自己。

更出人意料的是,海瑞覺得一個外號不過癮,要配就要配成雙,所以他比照著這個“海筆架”又給自己起了另外一個外號,叫“海剛峰”。所以後人都稱他為“剛峰先生”,或者直接按他自己起外號的方式,叫他“海剛峰”。

牛人,就是牛人!

從起外號就可以看出來:海瑞,就是一個牛人!

那麼,“海筆架”與“海剛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那個“海筆架”的外號又是怎麼得來的呢?海瑞又是如何由憤怒而至喜歡並最終使得這些外號獲得了曆史的生命力的呢?

這都要從“海瑞中舉”說起。

海瑞是海南瓊山人,作為一個讀書人,海瑞也免不了要像明清時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自古華山一條道,隻從科舉搏功名。

但海瑞畢竟是個牛人,所以海瑞中舉遠比《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要強得多。說“海瑞中舉”比“範進中舉”強得多的地方是,範進熬到五十多歲才中了舉人,而且發榜時得知中舉後,範進居然高興得發了瘋,幸得殺豬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上來,才醒了過來。海瑞比範進強,熬到三十八歲,終於考中了舉人。考中舉人後也不發瘋,也不發癡,依然清醒得很,一個重要的表現是他逐漸開始了對科舉考試的批判與反思。

明清的科舉考試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最低一級叫鄉試,就像是現在的高考,考上的叫舉人,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所以鄉試又被稱為解試;第二級叫會試,就像現在考碩士,考上的叫貢士,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最高一級是殿試,就是皇上親自在金鑾寶殿上禦考,這就像現在的考博士,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考試,過關的人就叫做進士,而第一名就是狀元。那從解元考到會元再考中狀元的人,就叫“連中三元”,就是全國最有名的大才子了。

整個明代,據說曾經“連中三元”的人,隻有兩個。但每一個考生都曾做過“連中三元”這樣的夢。

就算不能“連中三元”,“連考三場”、“連過三級”也還是要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賣給帝王家!知識分子,即讀書人,就講究一個“學而優則仕”。而“學而優”的證明就是一級一級考上去,考不上去就是“不優”,就不能“仕”。隻有越“優”,也就是考過的級別越高,你“仕”的起點也才能越高,你當的官也才能越大。這在當時,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以身在局中的讀書人,大多都會慣性一樣考下去,“活到老,考到老”,直至“烤焦”了整個慘淡無聊的人生。

海瑞考完鄉試中舉之後,即獲得了舉人的身份,雖然也可以出仕了,也就是可以踏入官場了,但因為舉人的級別太低,他也隻能做八、九品的芝麻官。於是,跟所有“活到老,考到老”的讀書人一樣,海瑞還是努力地準備考下去。

鄉試之後的考試是會試,雖然海瑞很努力,但他考了兩次都沒考上。因為科舉考試每三年一輪,這一下就又耗去了六年。這時候,海瑞已經四十多歲了,實在是老大不小了,所以海瑞痛定思痛,對科舉製度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然後毅然決然地說了一句在當時看來絕對是不合時宜的話。

王國憲的《海忠介公年譜》裏記載說:“(海瑞)再上春官不第,遂毅然自決曰:‘士君子由科目奮跡,皆得行誌,奚必製科’。閏三月謁選,授福建南平縣教諭。”

海瑞這話是說難道不通過科舉、不考個進士就不能為天下人做事了?難道我堂堂男子漢,不考試就不能一展鴻鵠之誌了?我還不信了,我就不考了,隨便你給我個什麼官兒吧,隻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之心,什麼官兒我都能做好!這個折磨人的科舉我還就不考了!

雖然我們把科舉比作高考、考研與考博,但古代的科舉現在的考試畢竟不完全一樣,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現在的高考、考研和考博士選拔的是優秀的學生,而古代的科舉選拔的就是官員。考上舉人是可以當官了,但因舉人而派下來的官,實在大不到哪裏去。從個人仕途考慮,當然越往上考會越好,當官的起點也就會越高。盡量往上考!把“學而優則仕”變成“考而優則仕”,這才是讀書人的鐵律。

但海瑞居然可以藐視這樣的鐵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了解過海瑞的一生,我們就會知道,海瑞這樣的人,他跟絕大多數“學而優則仕”的知識分子並不一樣,他在意的並不是個人的仕途。因為他不在乎當什麼樣的官,所以自然可以超越“考而優則仕”的鐵律。

所以,因為他隻是個舉人,他又不願在科舉考試裏繼續耗費青春與生命,吏部就派了他一個芝麻綠豆大小的官兒,讓他去做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的儒學教諭。

這個儒學教諭就相當於官辦學校中的教授兼校長,當然古代官學裏的校長和教授那都算是公務員,雖然級別不高,但也算是個官兒。隻是實在太小了點兒,像這個儒學教諭,常在九品與從八品之間,正是名符其實的芝麻官兒。

但海瑞並不在乎官兒有多小,他一看這還是讓他當老師,這可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啊,他心中立刻升起了一種莊嚴而神聖的使命感,於是他就壯懷激烈地上任去了。

海瑞到了南平縣,看到這個邊遠地區的教育狀況非常不理想,就立刻大刀闊斧地施行起教育改革來了。鑒於海校長施行的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是立體的,我們選擇其中幾條有代表性的改革內容來窺斑知豹。

第一,他借鑒朱熹朱老夫子為民辦學院擬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親自為這所公辦學校重擬了內容極為豐富、操作非常便利的規章製度。

第二,他規定學生上課絕對不允許遲到、早退。非有極為特殊的情況,一律不許走讀,全都得住校,這樣有利於學校的統一管理和教育。

第三,有特殊情況在家居住的走讀生,必須在學校留有詳細地址及家人聯係方式,以便海老師可以隨時家訪,了解其非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

第四,按學生誌願與特長不同,分為“經義”和“治事”兩大書齋,即類似於現在的“文、理分科”,要求學生必須學有專長。

第五,每天都要有作業。每月月底都要有月考一次。

第六,每天作業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評價,即寫明今天幹過什麼好事,以及幹過什麼壞事。心中閃過的惡念也算。

第七,師生應當一視同仁,老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學校也要嚴格要求老師。

第八,老師每月要有學問上的考核。

第九,老師絕對不允許收受任何學生及學生家長的禮物。

第十,老師應當專注於教學工作,盡量少跟其他政府衙門裏的官員打交道。

第十一,全校師生都要盡量少寫歌功頌德、徒有形式的馬屁文章。

……

如果我們不知道馬雅可夫斯基、陶行之先生以及蔡元培先生這些著名的校長兼教育改革家,我們一定可以認為海瑞就是一個“史上最牛校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