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痛冬眠——繼往開來的愛(1 / 2)

在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中,人們會習慣性地向治療師傾訴痛苦或不幸,就好像在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治一般。他們覺得隻有自己全麵地講述自己的疼痛,才能讓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海靈格不讚同這樣的方法,如果人們講述冗長的故事或反複訴說自己的不幸時,海靈格會迅速打斷對方。因為家庭係統排列不需要診斷和病例,也不需要分析,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排列方法,便可以打破人們的心理屏障。

家庭係統排列的治療中,治療師扮演的是助產士的角色,陪伴其跨過心靈邊界,這正是家庭係統排列的藝術所在。治療師不拘泥於是否詳細了解來訪者的苦難經曆或家庭悲劇,因為同情和慈悲並不能減輕來訪者的痛苦。同時,來訪者並非心靈不健全或無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他們隻是當局者迷,因此,家庭係統排列隻是幫助人們認清事實的本質而已。不改變任何東西,不拿走任何東西,正是海靈格的工作原則。

很難想象,有的人在講述自身痛苦時會流露出驕傲的笑容。他們並非苦中作樂,而是潛意識裏有一個聲音在說:如果你得到幸福,就要付出告別童年心靈的代價。因此,當事人寧願忍受痛苦,也不願意放棄童年模式,他們願意將自己的人生與家庭不幸拴在一起。正是由於人們對愛有著錯誤的理解,才會時常感受到痛苦。

因此,隻有讓人們看清家庭真相,才能讓其麵對生命本身的樣子,才能為其提供支持和鼓勵,才能幫助人們接受自己的生命、接受父母、接受家族曆史。雖然巨大的不幸總是來源於家庭,但海靈格還是鼓勵人們不要將憤怒發泄在父母身上,因為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人們遭受更大的痛苦。不過,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父母,或渴望擺脫父母,或指責父母,可是誰能真的擺脫自己的父母呢?所以說,與其指責,不如重新擁抱父母淳樸的親情。

如果隻看到父母與孩子關係的表麵,人們會把孩子的不幸怪罪到父母頭上,但是怪罪並不代表怨恨,父母與孩子之間始終藏著原始的愛,它可能不被注意,但深藏某處。家庭係統排列過程中,治療師會為當事人設計好話語,那些話語能夠解釋疾病的原因,隻是很多人無法鼓起勇氣把那些話說出來——他們寧願忍受,也不願行動。因此,讓父母與孩子和解的方法勝過將罪責推到父母身上,就算父母與孩子之間有矛盾、有衝突,或者彼此間無法融合,可還是改變不了親子之間的愛。

如果孩子對父母說“你雖然犯了許多錯,但仍然是我的父母”,這樣是不行的,隻有孩子對父親或母親說:“我接受真實的你,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始終是我的父親或母親。”這才是真正的接受。而隻有孩子完整地、真正地接受父母,孩子才能真正地走到母親身邊,從而擺脫心靈的痛苦。

在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中,人們會習慣性地向治療師傾訴痛苦或不幸,就好像在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治一般。他們覺得隻有自己全麵地講述自己的疼痛,才能讓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海靈格不讚同這樣的方法,如果人們講述冗長的故事或反複訴說自己的不幸時,海靈格會迅速打斷對方。因為家庭係統排列不需要診斷和病例,也不需要分析,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排列方法,便可以打破人們的心理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