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關注的是環境中的因素對人行為的影響。除了遺傳因素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當人的行為具有社會適應性時,會不斷得到強化,而失去社會適應性時,行為會減弱,繼而消失。
用獎賞、懲罰的方式,可以控製行為次數的增加或減少,改變行為的方向。因此,行為主義不在乎心理過程,俄狄浦斯情結也好,童年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也好,行為主義治療師關注的是來訪者的不良行為,將不良行為定為“靶行為”,用行為主義治療方法改變人的行為。
當然,今天的行為主義治療不會那麼絕對主義,谘詢師會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麵了解來訪者不良行為的成因,來作為有效谘詢的基礎。畢竟,任何不良行為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理論必然指導實踐。行為治療的假設是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對人類心理、行為的解釋上的。作為個體的人類也好,作為種係進化的人類也好,條件反射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環境的本能。基於此,行為主義主張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訓練,以矯正適應不良行為。常用的方法包括暴露療法、係統脫敏法、厭惡療法、自我控製療法等,適用於神經症、人格障礙、藥物或酒精依賴、其他不良習慣等。
銘城今年23歲,是某理工大學三年級學生。身高178厘米,相貌清秀,體態正常,無軀體疾病,無精神病史。銘城來自一座縣城,父母都是政府職員,家庭經濟充裕,家人相處和睦。從銘城的個人資料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麼異常,實際上他卻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適應環境困難,情緒也不太穩定,時常陷入沮喪情緒中。在人群中,他害怕被人注視,在公共場合講話、與異性交談都會令他感到緊張不安,他害怕被人觀看,與人說話時從不與對方對視。《SCL-90》測試結果顯示,他在焦慮、恐怖、人際敏感、抑鬱維度上分值較高(超過了2.5)。
銘城有清晰的自知能力。“我總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在學校裏還好一些,等我畢業了,工作了,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到那時候就晚了。”他主動尋求心理幫助,於是心理輔導老師在了解了他的基本情況,介紹過有關事項和規則後,約定他下個星期再來。
初步診斷,銘城屬於社交恐怖症,可以采用係統脫敏的方式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係統脫敏的第一步是為來訪者建立恐懼等級表,列出所有令其感到不安、恐怖的事件,然後按照其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如和男同學談話的恐懼程度是20,與女同學談話的恐懼程度則達到了100。
在第四次約見時,心理輔導老師讓銘城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脫敏練習,首先是想象脫敏,即由輔導老師口頭描述,銘城想象描述的畫麵。先從恐懼等級最低的事件開始——和男同學說話,想象維持30秒左右,停止想象,讓銘城報告此刻的恐懼等級分數。第一次報告,和男同學談話的恐懼分數從20降到了15。輔導老師重複上述步驟,直到他不再感到恐懼為止。接下來對下一個恐懼等級的事件進行脫敏。
每做一次脫敏,輔導老師都會給銘城安排反饋作業。比如回去和同寢室的男同學講話,與對方對視,下一次的目標則是與坐在後兩排位置上的女同學。經過八次約見,銘城已經敢和女同學講話了,偶爾還會看著對方的臉說話。此外,他還參加了一個口才訓練的社團,以便逐漸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
經過近兩個月的接觸,心理輔導老師逐漸了解了他的社交恐怖症成因。銘城從小就是學校的尖子生,為了讓他全心學習,父母把他“圈養”起來,除了到學校上課,就是待在家裏,對於同學玩伴兒,銘城媽媽的態度是,“可不能和學習比你差的孩子玩兒,小心他們把你帶壞了”。於是,銘城從中學開始就成了宅男,每天過著“學校—家—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家裏也隻有爸爸、媽媽和他三個人而已,父母並沒有教會他社交的技能。
上大學後,銘城並沒有交到很多新朋友,隻是和室友比較熟悉。銘城大一時暗戀一個女同學兩個多月,終於有一天鼓起勇氣向女孩表白,卻被對方狠狠拒絕。從此之後,銘城不再和女同學講話,時間一長,他連和室友講話都要鼓起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