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警惕製度健全時的“軟肋”
領導者需要明確的管理要點在於:在管理企業與下屬的過程中,不可單純地依賴於規章製度,規章製度是使用具體的程序、文本表現出來的,一旦領導者寄期望於通過規章製度進行嚴格的管理,無非就是將程序、文本製定得更加詳盡,以便在實際運用中變得正規起來。
但是,如果領導者隻是將嚴格定義在“規矩”上,那麼,再嚴謹的規章製度也將暴露出自我軟肋:在健全的製度背後,要麼存在實際情況不可逾越的情況,要麼製度變成一紙空文,對下屬不起任何作用。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簡單:管理者過度地依賴於製度的健全,而這種健全實際上就是使自我管理權限變得放鬆起來。至少,在員工看來,嚴格而過分細致的製度本身就是在實施“本本式管理”。
製度管理就如同依據於地圖指揮行軍作戰一般:雖然地圖必不可少,但若過度依賴地圖,隻會造成紙上談兵的尷尬出現。因此,在強調製度的過程中,領導者一定要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強調以下管理文化的養成:
◆讓管理者走向基層、深入實際
製度建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製度文本、程序的製定卻並不難。問題在於,不要依賴文本與程序會使你擺脫繁瑣的管理過程。企業間的製度、程序往往大同小異,但效果卻往往截然不同,關鍵就在於實施過程管理者深入實際的情況有所不同。
況且,製度的製定所針對是一般性情況,若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特殊的情況,那就需要管理者必須要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深入實際解決問題。因此,企業內部養成管理者走向基層、與員工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氛圍,是管理者養成中的重要原則。
◆適時進行越級監督
在本級對本級的管理者間監督難以起效時,上級的監督便不可或缺。雖然管理過程中,的確提倡各守本分、各安其職,但是,若管理出現了重大問題,上一級的監督、指導就必不可少。那種將上下級製度當成不可逾越的“坎”來看待,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管理態度,同時也不利於大事件有效、快速地解決。
◆以製度為主,以文化為輔
嚴格的管理體現在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這也正是製度建設的目的:賞罰分明才能讓員工知進退。但是,這與事後進行詳細處置的柔性管理並不矛盾。特別是在處罰時,管理者應以製度為根本,但是,在處罰之處,管理者則應展開與被處罰者的深入溝通,了解其具體問題,並對那些真正有難處、有委屈的人進行幫助與激勵。
對那些容易產生爭議的情況,管理者應鼓勵協商,促使其軟著陸,並指點其出路,使其在感受製度的“硬”與“冷”時,也感受到文化的“軟”與“暖”。
單純地依賴製度進行管理,便有可能使製度本身變成管理上的軟肋。隻有當文化與製度管理齊頭並進、人文與規則共存時,製度才會與文化共同發揮作用,企業才會更像一個有溫暖、有規則、良性運作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