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創新要有可接受性
創新是需要通過員工努力才能實現的,所以管理者必須考慮創新是否能夠被員工所接受。美國管理心理學家維克多曾提出過著名的“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工作的激情與努力程度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員工對未來的價值預期,即實現了一定的目標之後,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利益;二是員工對自己能否勝任工作的預計。當員工認為,完成該目標不太難且能夠獲得較多報酬時,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並表現出很高的工作積極性,從而順利完成任務。反之,則會出現工作熱情低迷,效率低下的情況。所以,創新能否被員工接受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標準。
4.創新要具有挑戰性
人們總是更加看重經過努力得到的東西,而對於唾手可得的物品往往不會太珍惜。對於員工來說,創新也是如此。如果創新沒有什麼挑戰性,員工輕而易舉便能實現,他們就不會對創新產生太大的興趣,因此在工作中也會提不起精神,甚至會敷衍了事。所以,管理者在進行創新的時候,不妨設定一個在員工能力範圍內的較高目標,從而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5.創新要具有可反饋性
創新的可反饋性指的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創新的效果應該以數據的形式反映出來,以便管理者根據反映出的信息來判斷創新是否合理,並從中了解是否和預期有偏差。通過這些反饋信息,管理者才能及時調整目標,也才能實施有效的監控。
6.創新要具有可協調性
企業在創新時製定的一係列目標必須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的。例如,企業希望提高銷售額的同時降低成本,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顯然是互相衝突的目標。因為想要提高銷售額,廣告、公關、人員促銷、打折等相關成本自然會提高,利潤則會降低。所以,在進行創新目標設定時,一定要注意協調性,避免發生矛盾和衝突。
21世紀是一個創新能力競賽的時代,每個企業都希望通過不斷地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在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管理者難免會出現盲目甚至自大魯莽的情況,從而設定一些力不能及的目標,最終使創新太過理想化而失敗。因此,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謹記,創新並不是一味向前衝,隻有符合實際的創新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而莽撞的創新很可能會使企業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管理的藝術
弗洛倫絲·查德威克是世界著名的遊泳選手,她一生中順利橫渡了數個海峽,但有一次,她卻中途放棄了。
1952年7月4日的早晨,34歲的弗洛倫絲從加利福尼亞以西的卡塔林納島出發,打算遊往加州海岸,如果此次橫渡成功,她將再創一項新的紀錄。但是天公不作美,那天海上起了大霧,她看不到海岸線,在她遊了16個小時之後,陪伴她的救生艇上有人鼓勵:她很快就要到海岸了。不過她再三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放棄,並請人將她拉上救生艇。事後,她發現自己上船的地方已經離海岸很近了,對此她表示說自己當時非常餓,也感到疲憊和寒冷,但是最終讓她放棄的卻是那天的霧。
正是由於看不到自己的目的地,弗洛倫絲選擇了放棄。任何實現不了的目標,都會極大地打擊人的士氣,企業的創新也是如此。如果企業的員工看不到實現創新的可能性,他們又怎麼可能為之努力呢?
3.創新要有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