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和

張誌和(732—774),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金華(今屬浙江)人。

雜歌謠辭·漁父歌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注解

這首詞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的形象,讚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鱖魚:為鮨科動物鱖魚的肉。箬:為禾本科植物箬竹,其葉片多用以襯墊茶簍或裝作各種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蓑衣:雨衣。蓑草:為燈芯草科植物,可製作蓑衣。

中醫觀點

鱖魚

【來源】鱖魚,為鮨科動物鱖魚的肉。鱖魚古稱水底羊、鱖脈、水脈,又稱桂花魚、季花魚、老虎魚、淡水老鼠斑等,它與黃河鯉魚、鬆花江四鰓鱸魚、興凱湖大白魚齊名,同被譽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被列為鼇花、鯿花、鯽花、法羅、銅羅、哲羅、雅羅、胡羅等“三花五羅”之首。

【功用】中醫認為,鱖魚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有補氣益脾之功。適用於氣血虧虛,體質衰弱,虛勞羸瘦,脾胃氣虛,納食不香,營養不良的人食用。《本草綱目》言“鱖魚,味甘,性平,去腹內惡血、腹內小蟲,益氣力,令人肥健,補虛勞,益脾胃,治腸風瀉血”。《開寶本草》言“鱖魚,益氣力,令人肥健”。《隨息居飲食譜》言“鱖魚甘平,益脾胃,養血,補虛勞,遠飲食,肥健人”。

養生提示

桃花流水鱖魚肥

鱖魚自古被人們稱道。北魏酈元《水經注》稱“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唐張誌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此句被視為稱讚鱖魚的傳世名句。清孫原湘《觀釣者》中有“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鱖魚肥”之句,把鱖魚最肥嫩的時節描寫得淋漓盡致。這些也充分說明了在桃花盛開,春水盛漲的春季,是食用鱖魚的最佳季節。

營養分析表明,鱖魚營養豐富,每百克鱖魚肉中含蛋白質18.5克,脂肪3.1克,灰分1.1克,鈣79毫克,鐵0.7毫克,磷143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毫克,煙酸1.9毫克。鱖魚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鱖魚脊背上的鰭和臀鰭,有尖刺,上有毒腺組織,人被刺傷後有腫痛、發熱、畏寒等症狀,加工時要特別注意,製作菜肴前要剁掉。製饌時,無須剖腹,先在腹後近尾部處有小眼兒的地方,用刀切一下,使腹內魚腸與魚身分離,再從嘴中插入兩根筷子至腹內,旋轉兩圈後,將內髒連帶魚鰓一同拉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