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醉知後苦心,長伴身側,護衛得當,心中日久亦生情。
後天帝出山,在陰山見其母,問:“母為何不下陰山?”鳳後曰:“你父不憐,下山何益。”
天帝因少在母側,千殤寡言,母子之間亦少言。後天帝相伴七日後,鳳後囑托:“你父有子嗣三子一女,你萬不可爭寵,隻看天意,萬勿因子嗣之爭,讓父心憂。”
天帝領命,來到陰司,為士兵,以自身之能逐漸而升,後為白起所賞識,為參將。
時朝陽來軍中,得望真龍之氣,知是天帝,告之於白起:“不曾想帝在身側,不可輕言於人。”
白起亦佩服天帝,雖九龍加身與民無異,平易近人,卻乃雄主,是以常傳兵法、戰法於天帝。
無傷回朝後,問天帝其母何為。
天帝淚流道:“父仍能憶母,不枉其二十載牽掛之苦。”
無傷此時亦知人生難得,曰:“我心中常念,以前難出其口,今方知,人生不易,難得一真心。我亦深念爾母,隻是時不與我,相見不得。”
無傷後與魔天戰,身死,千殤紅妝加身每日不吃不喝,與亭中等候,說勸無異,隻待見無傷,若不見,願長坐而亡。
後聞無傷欲入俗世,遂趕往昆侖,願廢棄一生修為,與無傷同入俗世。
她心知以醉淒苦,臨行前曰:“你本有劍心,不應在我,我乃剛決之心,即許無傷,隻能是生生世世相隨,卻教先生費心了,望好自珍重,以你之能,必能參悟劍道,為天下之聖。”
以醉拜曰:“長伴娘娘身側,是我之榮幸,願生生世世護衛於娘娘,絕不敢有半點瑕心。”
自此,兩人二十年始別。以醉前往終南山,終生悟道,以情入劍,終斷情絲,煉就無上劍法。
千殤入昆侖,見菩薩與眾聖師。
菩薩曰:“鳳後二十餘年如一日,天可憐見,可入俗世。”
天帝泣曰:“此乃母之幸,父常念於心,奈何與母性格相悖,都不善言,難交於心。今去俗世,母亦可終生隨父,然不可再麵冷心熱,須和顏相對,潔百年之好。”
千殤聽言,心中歡喜,知無傷心中有她,此去不悔。
鳳後誨曰:“帝當如你父,仁和百姓,友愛兄弟,善待老臣,中興王業。”
天帝跪拜領命,鳳後隨無傷下界。
及至俗世,千殤已斷前生,為人冷淡、寡言、陰鬱,初見無傷,觸動明智,初見一如終生,竟心生喜愛。
她養有一紫狐,名紫煙,性情溫和,通人性,唯見無傷,必傷而流淚,亦難明其意。
無傷初時與白靈大婚,相伴多年,白靈明智突開,知不能獨占無傷,七年之癢,遂入玄門,不告而別。
無傷不知白靈為何而別,心常痛之,後與小七相戀三年,成婚之日,小七心念紫衣、千殤之苦,不忍長伴相隨,再不告而別。
無傷一生淒苦,紫衣不離不棄相伴五年,一日忽然明智大開,與無傷晚宴後,忍痛相別,隻言緣分已盡。
無傷三段戀情均刻骨銘心,每每念及,常痛於心。
此後幾年,遂封心門,後四十餘歲,此前,千殤亦常助無傷,兩人雖無男女情意,但亦為密友,後見無傷神魂不振,千殤遂嫁無傷。
兩人雖不如前麵三人那般轟轟烈烈,亦是真夫妻,安然相度,互敬如賓,相持相愛,情意綿綿。
此前,白靈、紫衣明智未開之時,對無傷平庸,多有責怪,唯小七、千殤,心常念之,視作心中之肉,雖平庸亦時刻掛念。
是以白靈、紫衣恢複明智後,黯然悔悟,知小七、千殤之誠,不敢獨占,遂別。
小七是本知來由,自是對無傷極厚,但千殤亦是真心而為,蓋因,她本是麵冷心熱之人,且二十年苦等,天道見其憐,不敢再有負。
無傷感念曰:“此前如白夢,得遇千殤方知,人生平淡亦是真,願不離不棄,生世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