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走入哈佛大學的平凡孩子——王崴(2)(2 / 2)

◆給孩子做主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讀完小學三年級後,由於父母工作的關係,王崴隨全家人一起來到美國。讓孩子在夏令營裏適應了幾個星期之後,王崴的父母麵臨一個選擇——是把孩子送回國,還是讓孩子繼續留在自己身邊呢?麵對這個問題,父母沒有代替孩子做決定,而是把選擇權交給10歲的王崴。王崴得知父母要讓自己做選擇,表現得像個小大人一樣,說:“給我一個月時間,我要考察考察再答複你們。”

王崴果然有自己的想法,一個月後,他告訴父母他決定留在美國。父母問他的理由是什麼,王崴說:“我的理由有三個,第一,美國的科技發達,連媽媽到銀行取錢都可以從機器裏取,真神了(當時國內還沒有自動提款機);第二,美國的環境好,街道幹淨,家家都有綠地;第三,美國的學校好,老師不凶,學習輕鬆,暑假都沒作業。”當然,父母知道,輕鬆的學習環境對王崴的吸引力最大,但他們還是表示讚成王崴的決定。

在美國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父母為了養家,工作非常努力,他們告訴王崴:“在美國我們什麼關係和靠山都沒有,要想成功,全靠自己去努力。”王崴謹記父母的這句話,在學習上養成了積極主動的習慣,從來不需要父母督促;在學習之餘,王崴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這極大地增強了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王崴和他父母一樣,是非常努力的人,他很快就過了語言關,拿到了第一張獎狀——他在學區的繪畫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在高中階段,獨立自信的王崴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先是獲得了全美國青少年寫作銀獎,之後又獲得了“紐約人文協會”寫作競賽二等獎。他還與夥伴合作研究紐約水管爆裂的原因及改良方法,研究論文入圍美東地區決賽,雖然最終沒有獲獎,但是他們的研究為紐約市環境保護局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對此王崴表示:“做科學不是為了錢和名次,而是為了愛和誌氣。”

2000年,《今日美國》報刊評選出美國最優秀的20名學生,王崴位列其中。在這之後,王崴順利進入哈佛大學,之後步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在王崴看似順利的求學生涯中,少不了他個人的努力。但是,在一係列重大的選擇麵前,父母把決定權交給他,是尊重、信任他的表現,更是促使他最終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這極大地激發了王崴的自信心和獨立思考的意識,也使王崴養成了獨立自主的個性。

◆注重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品質

關於王崴的成長曆程,宋文琳說有一件事情讓她至今記憶猶新。那一次王崴堅持給殘疾孩子捐款,雖然事先宋文琳和丈夫並沒有鼓勵王崴這樣做,但後來他們還是支持了兒子的決定,滿足了他幫助弱者的心願使他很小就養成了樂於助人的好品德。其實,王崴能夠做出這樣的行為,得益於父母平時對他的影響。

父母並沒有把樂於助人這一話題掛在嘴邊,但實際生活中卻給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得孩子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自覺地幫助弱者,表達愛心。王崴樂於助人是有目共睹的,不但父母能夠證實,《今日美國》報刊也認可,他們給他評價是:王崴所研究的課題不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也為幫助他人,比如紐約市民;他是一位獨特的、有責任心並且有能力的年輕人,凡事隻要他能夠出一臂之力,他絕不會袖手旁觀讓事情變糟。可見,王崴是一個有責任感、有同情心、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人。

這些雖然是非智力因素,卻是王崴父母一直重視培養的。宋文琳認為,如果一個孩子智商高,卻以此自負,情商低下,無法適應周圍變化的環境,那他很可能憤世嫉俗、孤芳自賞,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一輩子碌碌無為。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功與否,不單單取決於智商,情商往往更重要。王崴能夠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得益於父母為其創造的寬鬆的成長環境。父母懂得尊重王崴,王崴才善於堅持自我的選擇;父母注重培養王崴的情商,王崴的素質才得以全麵發展。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王崴變得更加善於創新、勇於探索,並最終獲得哈佛的青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