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中國茶不再是換英國銀子的大宗商品。
中國瓷器也在西方人崇拜多年之後,被歐洲各國反複“盜版”,最終,有了西方的精細瓷,甚至,反過來作為禮品送到中國皇宮。乾隆皇帝可能沒注意,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訪問大清時所贈禮品中,竟然有一件歐洲人造的瓷器,它似悄悄地向乾隆皇帝宣告:高級瓷器生產已不再是中國一家獨大了。
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就仿製中國瓷器。據記載,1584年荷蘭人通過西班牙與葡萄牙,從大明進口了9.2萬件青花瓷和白瓷。荷蘭皇室下令其東印度公司研究中國瓷器。1653年荷蘭代爾夫特開始燒出他們的藍陶。此間,意大利、英國等國也都有令人哭笑不得的嚐試,燒出一些非陶非瓷的東西。後來,葡萄牙人從日本得知並不是什麼泥土都可以燒製瓷器,歐洲人這才開始尋找中國製瓷所用的高嶺土。德國人率先在薩克森地區找到了高嶺土,並在1708年燒製出了潔白、富有光澤的硬瓷。正當德國人將製造瓷器的技術加以保密之際,1735年酷愛研究和傳播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向全世界公布了製造瓷器的方法。因為此會傳教士殷弘緒在中國景德鎮潛伏7年,於1712年將他探得瓷器製造技術寫成報告寄回了耶穌會。自從耶穌會公布了瓷器製作技術後,中國出口歐洲的瓷器日漸減少,到乾隆末年時,瓷器幾乎不再是出口商品了。
歐洲人不僅學會了製造瓷器,甚至,還開發出了可以和中國頂尖瓷一決高下的新產品。比如法國人研製的琺琅技術,產品作為“洋瓷”的代表,吸引了大清皇室。1759年英國人喬賽亞·韋奇伍德通過在原料中添加動物骨粉研製出硬瓷。這種晶瑩剔透、質地堅硬的“骨瓷”,成為英國皇室“禦用瓷器”。1793年英國使團作為國禮回贈給乾隆皇帝的就是韋奇伍德的“骨瓷”。
古代中國三大出口產品,先後被歐洲人的新產品取代,晚清中國真的沒資格再說“絲綢之路”了。比這更嚴重的是中國不僅丟了出口的主打產品,還丟了海關的掌控權。
中國,你的鑰匙丟了
天,又開始下雨,
我的鑰匙啊,
你躺在哪裏?
我想風雨腐蝕了你,
你已經鏽跡斑斑了。
不,我不那樣認為,
我要頑強地尋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陽啊,
你看見了我的鑰匙了嗎?
願你的光芒,
為它熱烈地照耀。
我在這廣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著心靈的足跡尋找,
那一切丟失了的,
我都在認真思考。
這段詩摘自梁小斌1980年寫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我想把這首流傳至今的名詩裏的“中國”二字換成“清國”,那樣恰好說明晚清丟了“鑰匙”的曆史,以及它的複雜的曆史折射;其實,不換“中國”這兩個字,似乎也能說明百多年來中國在與世界相處中,應當有丟了“鑰匙”的反思。
從此,中國茶不再是換英國銀子的大宗商品。
中國瓷器也在西方人崇拜多年之後,被歐洲各國反複“盜版”,最終,有了西方的精細瓷,甚至,反過來作為禮品送到中國皇宮。乾隆皇帝可能沒注意,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訪問大清時所贈禮品中,竟然有一件歐洲人造的瓷器,它似悄悄地向乾隆皇帝宣告:高級瓷器生產已不再是中國一家獨大了。
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就仿製中國瓷器。據記載,1584年荷蘭人通過西班牙與葡萄牙,從大明進口了9.2萬件青花瓷和白瓷。荷蘭皇室下令其東印度公司研究中國瓷器。1653年荷蘭代爾夫特開始燒出他們的藍陶。此間,意大利、英國等國也都有令人哭笑不得的嚐試,燒出一些非陶非瓷的東西。後來,葡萄牙人從日本得知並不是什麼泥土都可以燒製瓷器,歐洲人這才開始尋找中國製瓷所用的高嶺土。德國人率先在薩克森地區找到了高嶺土,並在1708年燒製出了潔白、富有光澤的硬瓷。正當德國人將製造瓷器的技術加以保密之際,1735年酷愛研究和傳播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向全世界公布了製造瓷器的方法。因為此會傳教士殷弘緒在中國景德鎮潛伏7年,於1712年將他探得瓷器製造技術寫成報告寄回了耶穌會。自從耶穌會公布了瓷器製作技術後,中國出口歐洲的瓷器日漸減少,到乾隆末年時,瓷器幾乎不再是出口商品了。
歐洲人不僅學會了製造瓷器,甚至,還開發出了可以和中國頂尖瓷一決高下的新產品。比如法國人研製的琺琅技術,產品作為“洋瓷”的代表,吸引了大清皇室。1759年英國人喬賽亞·韋奇伍德通過在原料中添加動物骨粉研製出硬瓷。這種晶瑩剔透、質地堅硬的“骨瓷”,成為英國皇室“禦用瓷器”。1793年英國使團作為國禮回贈給乾隆皇帝的就是韋奇伍德的“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