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皮膚病總論 (1)
皮膚位於人體表麵,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從重量和麵積來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總重量約占體重的16%。皮膚還附有毛發、皮脂腺、大小汗腺及指(趾)甲等附屬器。人體的皮膚和其他器官及組織一樣,參與全身的功能活動,以維持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對立統一,維護人體的健康。
凡是生於人體體表、能夠用肉眼直接診察到的、有局部症狀的皮膚和黏膜疾病及“皮膚-內髒反應”的一些病變,統稱為皮膚病。在皮膚病的診療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皮膚病往往不局限於局部的皮膚組織。它的病因、病機很可能與內在的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或者就是體內疾病的外在表現。另外,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也可能不局限於外表皮損,要著重於體內組織器官的探查與治療。
第一節 皮損識別與皮膚病分類
一、皮損識別
在皮膚病診療過程中,時時涉及對於症狀的描述,其中有大量皮損名稱。清晰準確地了解常見皮損名稱的概念,無疑是正確認識具體病症的基礎。因此,本書在開篇首先對常見皮損的概念進行解釋限定,如斑疹、丘疹、風團等,使讀者(尤其是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患者)能夠區分各個概念所代表的不同症狀,以免發生混淆,導致錯誤地判斷。
(一)皮膚的基本結構
處於皮膚表麵的是表皮(epidermis),在其下方是真皮(dermis)。人的皮膚基本由表皮和真皮這兩層構成。正常人表皮與真皮之間的交界處呈不規則形狀,這是由於真皮形成許多圓錐形的乳頭伸向表皮,看似為表皮向下延伸的突起而造成,這些突起被稱作釘突。
新生兒大部分皮膚僅厚1mm左右,成年人一般為0.5~4mm。嬰兒和兒童的皮膚較成年人薄,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皮膚又較成年人薄。皮膚的厚度依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全身以眼瞼的皮膚最薄,外耳道皮膚也很薄,背部和四肢伸側麵的皮膚比腹部和四肢屈側麵要厚,而臀部、手掌、足底處的皮膚最厚,為3~4mm。成年人上臂皮膚平均厚2.1mm,而足月新生兒平均隻有1.2mm厚。
成年人厚的皮膚與薄的皮膚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表皮的厚度,但例外的是表皮薄的背部皮膚反而比稱為厚皮的足底皮膚厚,這是因為背部皮膚中真皮層較厚的緣故。男性皮膚通常較女性厚,但女性皮下脂肪的厚度卻超過男性。成年人表皮厚約0.1mm,僅占皮膚總厚度的1/20。
皮膚在全身各器官和組織中抗原性是最強的。利用簡單的皮膚移植片實驗,就能測驗出兩隻動物(例如小鼠)是否屬於同一種係的純種(同基因)。
1.表皮
兒童表皮細胞的壽命約為10天,成年人約為18天,而老年人約為46天,表明老年人皮膚細胞再生能力降低。成年人每天約有2%的表皮細胞死亡,而由新分裂形成的細胞所替代,因此表皮是一個更新較快的細胞群體。
表皮中沒有血管和淋巴管,但有神經末梢。表皮中還常有淋巴細胞穿行,在免疫反應中起作用。
2.真皮
真皮層緊貼著皮膚表皮層的下方。構成真皮的主要成分為結締組織,此外還有皮膚的各種附件、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及神經末梢,以及一些細胞成分如成纖維細胞、肥大細胞、噬黑素細胞等。
3.黏膜
皮膚在眼瞼、口唇、肛門、尿道、陰道等外口的邊緣處移行為相應器官的黏膜,移行處稱作皮膚黏膜連接。人體與皮膚相連接的黏膜(例如除舌背麵和硬齶以外的口腔黏膜),其上皮(黏膜的表皮稱作上皮,epithelium)和表皮一樣也是複層鱗狀上皮。相對於皮膚中真皮的結構是黏膜的固有膜(lamina propria),但是不含有像汗腺、毛發等皮膚附件那樣的結構。
(二)原發性皮膚損害
原發性皮膚損害即皮膚病理變化所產生的首發症狀。
1.斑疹
斑疹為局限性的,既不高出皮麵,也不凹下的色素變化性皮膚損害,範圍不超過2cm。超過2cm者稱斑片。斑疹分為炎症性斑疹,如紅斑和瘀斑;非炎症性斑疹,如黃褐斑、色素痣、白癜風、紫癜及紋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