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極為重要。在一個父母都熱愛學習的家庭中,不但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還能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
家庭是培養孩子才能的關鍵場所
家庭環境對孩子是否愛學習、是否能成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古人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很多不愛學習或學習吃力的孩子來說,家庭環境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父母在教育孩子熱愛學習的同時,一定別忘了審視自己,反思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的影響,往往會通過家庭中的道德價值觀、人際關係狀態、父母是否尊重孩子和是否對孩子有過高期望等具體內容而表現出來。
應當說,一個和睦、和諧、溫暖、快樂的家庭環境,有益於孩子熱愛學習、健康成長,並為孩子的未來成長打下一個良好的培養基礎。而不良的家庭環境則恰恰相反,不僅會讓孩子過早地告別歡樂時光,還會使他們經常處在緊張、憂慮、困惑等心理狀態中,甚至會導致他們厭煩學習、學習困難、成績下降,繼而引發孩子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麵產生一係列的問題。大量家庭教育實踐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孩子在學習和人生發展中產生種種偏差。
家庭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關心、指導越多,就越有利於良好個性的形成與發展,也越有益於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有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會向好的方麵發展。所以,身為父母,不能一味地隻關心孩子的成績,還要關心為孩子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以科學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示範榜樣來培養孩子願意學習、樂於學習的好習慣。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從小就熱愛學習,自覺主動地學習,為未來成才奠定充分的知識基礎。
薑敏是一位令老師頭痛的學生,他經常不交作業,即使是父母盯著他做,也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弄得父母和老師筋疲力盡。學習成績就不用說了,不是班裏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老師沒辦法,隻好要求家長回家嚴格管教。跟家長一聯係,才知道母親以前對他的管教是很盡責的,給他講學習道理,要求他認真聽課,放學後總是看著他做作業,做完後幫他檢查。在母親的督促下,薑敏在一、二年級時學習成績還可以。但自從父母離異後,家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母親被調往別的單位,由於工作繁忙,常無暇顧及他,慢慢地薑敏的成績就下降了,到了三年級期末考試,學習成績跌至倒數第二。接下來,母親越是苦口婆心教育他,他越是不聽,有時還頂撞。看見兒子變成那樣,母親很失望,多次湧起隨他去的念頭,但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內心十分痛苦,她不知該怎麼辦。
家教專家指出:孩子在家庭這個人生“第一環境”中接受教育,家庭對他往往具有難以磨滅的影響,在孩子獨立走向社會之前,孩子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同家長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選擇、不可任意更換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要強烈、深刻得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是責無旁貸的。因此家長應努力形成良好的有利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養成追求理想、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等良好習慣,為孩子未來成才發揮積極的更大效能。
妙招1.把家庭變成孩子樂學的課堂
傳統觀念認為,課堂是指設在校園內,專門用於學習的有形空間,而日趨多元化的生活證實,課堂不僅存在於校園裏,也可以在家裏、郊外;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它可以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家庭中,也可以存在於快樂的遊戲裏。
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隱藏著諸多“學習”機會,父母不必擔心會因此而付出過多精力,因為隨時隨地都有孩子學習的課堂。
比如當全家人打算作長途旅行時,父母可以培養孩子對地理的興趣。如果父母告訴孩子當到達旅遊目的地後,希望他擔當導遊。那麼為了做好這件事,孩子一定會翻查相關書籍並查看地圖,在無形中便吸收了很多地理知識,也許孩子還會因此愛上地理。在整個旅行中,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策劃者,掌握著主動權,於是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這個方法可謂是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