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變法之初,開渠開路開田界還是最主要的。原先分散在田中居住,各家的院子和打穀場都很大,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耕地。私田之間,地界很寬很高,幾乎和小路一樣,也占去了一部分可耕良田。更占地的是縱橫田間的車道。春秋和戰國初期的戰爭是車戰,戰車又是農家自造(每十戶或更多,出一輛戰車)。
所以在田野裏必須留出戰車道路。更有大規模車戰碾出的道路和毀壞的田野。這些又占去了許多良田。如今要農人搬出田野,以裏為單元集中居住,將田中的車道、地界、莊基場院和廢棄的渠道統統開墾出來,變為良田重新分配。
這樣,一方麵是節省土地(集中居住的村莊占的是荒地),一方麵是大量增加土地。一正一反,秦國的土地資源便大大豐富起來。但是這一拆一遷、集中成村、開墾路界、重新分地,人力財力大折騰,引出的利害衝突可當真不少。
白氏部族的不滿,尚不在這些表麵衝突之中。
以孟西白三族在鄉閭之間的勢力與影響,他們不會擔心在拆遷聚居和重新分配中折損了自己的物事,他們的好田好地不會因為新法而減少,反而會增多。他們都是殷實的老族農家,尋常農戶在拆遷搬家中的艱難對他們並不構成威脅,也傷不了他們的元氣。白氏部族的不滿,不在尋常農家的這些瑣碎擔憂,而在他們的特殊地位將在新田製中失去。
郿縣的孟西白三族,都是貴族血統的自由民,向來被秦國公室當做“國人”對待,其地位本來就與依附隸農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與普通的自由民也有很大的不同。
白族的最特殊之處在於,在孟西白三族中,唯有白族是太子封地。太子封地,是秦國在春秋時期的傳統做法——太子一旦明確,無論其年長年幼,都有一塊儲君封地。這種封地與權臣豪族的封地不同:
一則,農家庶民不改變原來的自由民身份或隸農身份(豪族領地的農人大多是依附隸農),譬如白氏部族被確定為太子封地,但依然是顯赫的自由民;二則,太子對封地民眾隻有象征性的治權。也就是說,既不像豪族領地那樣的完全治權,也不像尋常土地那樣完全歸郡縣官府治理。
太子府向郿縣封地派出的常駐官吏隻有一個,而且不管民治,隻管督導農耕和收繳賦稅;三則,太子封地享有許多農人不可企及的特權。
最簡單的一點,若逢天旱,百裏渠的渠水便要首先保證太子封地的農田澆灌。如果縣令執行不力,或有與封地搶水之類的事端發生,封地的常駐官吏就會立即上報太子府,給予嚴厲懲治。夏天搶水與戎狄移民械鬥時,白龍其所以比較冷靜遲緩,也是因為白氏部族從來沒有感受到缺水對他們的威脅。
如今,衛鞅的新法令非但要廢除井田,而且要取消公室貴族的封地——新法令規定,公室貴族必須對國家有大功方能封爵封地,不能僅憑貴族身份享有封地。這樣一來,太子的封地自然要被取消,白氏部族作為太子封地所享有的特權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然在變法之初,開渠開路開田界還是最主要的。原先分散在田中居住,各家的院子和打穀場都很大,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耕地。私田之間,地界很寬很高,幾乎和小路一樣,也占去了一部分可耕良田。更占地的是縱橫田間的車道。春秋和戰國初期的戰爭是車戰,戰車又是農家自造(每十戶或更多,出一輛戰車)。
所以在田野裏必須留出戰車道路。更有大規模車戰碾出的道路和毀壞的田野。這些又占去了許多良田。如今要農人搬出田野,以裏為單元集中居住,將田中的車道、地界、莊基場院和廢棄的渠道統統開墾出來,變為良田重新分配。
這樣,一方麵是節省土地(集中居住的村莊占的是荒地),一方麵是大量增加土地。一正一反,秦國的土地資源便大大豐富起來。但是這一拆一遷、集中成村、開墾路界、重新分地,人力財力大折騰,引出的利害衝突可當真不少。
白氏部族的不滿,尚不在這些表麵衝突之中。
以孟西白三族在鄉閭之間的勢力與影響,他們不會擔心在拆遷聚居和重新分配中折損了自己的物事,他們的好田好地不會因為新法而減少,反而會增多。他們都是殷實的老族農家,尋常農戶在拆遷搬家中的艱難對他們並不構成威脅,也傷不了他們的元氣。白氏部族的不滿,不在尋常農家的這些瑣碎擔憂,而在他們的特殊地位將在新田製中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