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糾風,糾風,組織部從何入手(2)(1 / 2)

“哦?何以見得?”丁露貞盯視著殷一勤道。殷一勤喝了口水,說:“劉備用人的經驗比諸葛亮豐富,但不能上升到理性;諸葛亮的用人理論遠非劉備所可比,但與實踐結合得不好。為了好懂,我權且把書記比做劉備,我們組織部就是諸葛亮。”很顯然,殷一勤在說組織部是書本知識多於實踐知識。也許是自謙,也許另有深意。學曆高,智商高的人說話是婉轉的,褒也好,貶也好,絕不直來直去。“劉備慧眼識人才也罷,善於‘心治’也罷,說到底是憑著經驗。經驗來自於經曆。劉備家庭貧寒,自幼喪父,很小便跟母親作小買賣。做小買賣主要靠東買西賣,討價還價,以獲微利。討價還價就需要巧鼓舌簧,因人而宜,說劉備的眼睛自小就有識人定價的鍛煉絕非瞎說。他十四五歲入學,雖然念書沒有出息,但跟當時的名人廬植、公孫瓚等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又增長了許多社會知識。‘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備算是早熟。所以劉備自少年便善於物色同誌,交結同仁。以後天下大亂,劉備扯旗募軍,因為他沒有曹操那樣的地位,也沒有袁紹那樣的實力,隻能東拚西殺,南降北納,寄人籬下,今天跟這個合作,明日跟那個決裂,所以世態炎涼的滋味得以飽嚐。”

“殷部長對三國確實是挺熟的啊!能不能說說諸葛亮?”丁露貞顯然是想讓殷一勤說說組織部,誰讓你說組織部像諸葛亮呢!但殷一勤似乎沒聽見丁露貞的話,仍舊自顧自地說著自己想說的話:“劉備從二十二歲起兵到四十五歲見到諸葛亮,在戰鬥中度過了二十三個春秋。他一眼就相中了諸葛亮,絕非偶然,是戰火給了他‘火眼金睛’。在這個階段,劉備的人才觀、用人術已經完全成熟。所以他的用人經驗是諸葛亮比不了的。由於劉備的文化知識先天不足,其用人術隻能停留在經驗上,終不能上升到理性,至死,也沒有形成自己的人才理論。我這麼說,隻是一家之言,希望露貞書記不要把自己當做劉備,雖然我把書記比作了劉備,我隻是為了說明問題。”其實殷一勤的這個解釋是多餘的。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殷一勤明明白白就是把丁露貞當作劉備來說的,偏偏自己還不敢承認。此時,聰明的丁露貞就笑了:“哈哈哈哈,殷部長你別膽小,我這個書記自以為是開明的,聽得進不同意見。”

殷一勤有些不好意思,似乎覺得自己的比喻不太恰當,或者過於露骨,於是便急忙換了話題,說:“既然幹組織工作,還是說諸葛亮吧,因為我把諸葛亮比作組織部的——諸葛亮一生聰明絕頂,飽讀史經,登上政治舞台以後,他一邊跟劉備學習,一邊自己摸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才理論。從對人才的識別考察、提拔任用,到獎懲升黜,都有比較獨到的見解。《便宜十六策》中《納言》、《察疑》、《治人》、《舉措》、《考黜》、《賞罰》、《陰察》等,專講如何選拔任用人才。《將苑》裏有很多篇幅也講到用人問題,如《善將》、《假權》、《和人》、《揣能》。其他表教奏章論術用人的話也很多,今天我就不說了。今人所著的領導科學書籍中,引用《知人性》這一篇的最多。”丁露貞搖搖腦袋,讚了一聲:“不愧為博士啊!”

殷一勤道:“謝謝書記誇獎。諸葛亮認為,知人難就難在人的情況複雜上,有的人很善於偽裝,如有的外表溫厚而心詐,有的外表謙順而心險,有的貌似勇敢而膽小,有的雖然賣力而不是真心等。要把人看準,須做到七條,即:‘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看,諸葛亮講得多全麵?可是他一用起人來就不大行了。馬謖、魏延的特點都很明顯,識別他們並不難,諸葛亮硬是看不準。”

丁露貞道:“殷部長,你是個智商很高的人,你們組織部看人不準嗎?”殷一勤道:“沒錯,不然的話就不會出現武大維和孫海潮了。他們的初期考查都是我們做的,沒有我們寫的鑒定,他們不可能被省委組織部看中,繼而官升一級。”丁露貞道:“你還是勤於自省的,好吧,請繼續。”殷一勤道:“諸葛亮在《將驕吝》一文中說:‘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從叛。’可是,他在明知關羽守荊州日益驕傲的情況下,還給關羽寫了那樣一封驕火加油的信。這說明諸葛亮的人才理論在與實踐的結合上是有問題的。之所以這樣,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實踐經驗不足。年輕時,在民間草房度過,跟了劉備,又沒有權力直接決定重要人事。劉備死了,他用人經驗不足也就暴露出來了,沒等到克服這一缺點,他便過早地去世了。後人把諸葛先生奉為神明,往往隻談其用兵如神,不談其缺點錯誤,這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諸葛亮用人理論有許多是他在總結了自己的教訓後寫出的。總之,觀劉備與諸葛亮用人,既有長短互補之益,又有相互抵消之耗,而互補之益大於抵消之耗。兩人同時在世,因為能夠互補,使蜀國最高決策層具有強大的‘聚合力’;劉備死後,劉禪無能,諸葛亮大權在握,一人說了算,他的短處便再無人來補了,這樣就使蜀國過早地走了下坡路。曆史啟示我們,再高明的領導者也都是人而不是神,反映在其用人上,沒有一個能操用人的百能之力。有的有經驗少理論,有的有理論少經驗;有的對這類人才使用順一些,有的對那類幹部管理差一些;有的注重‘感情投資’見了效卻忽略從嚴治,有的恨鐵不成鋼卻抓不到教育這個根本上,等等。克服弊端,取長補短,在一個領導人身上是難以做到的;隻有建立一個結構合理的領導群體,大家相互幫助,才能奏效。借鑒劉備與諸葛亮用人互補和相抵的經驗教訓,對於從整體上完善優化領導班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想一想吧,露貞書記,你和單種煙市長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現在他走了,我敢這麼說了,他要是沒走,我還真不敢說,我怕落個拍他馬屁的罵名。你們兩個一把手是不協調的。那麼,這些年來,你與我們組織部就協調嗎?你一年之中去過幾次組織部?當然了,我們不愛往你這跑,也是問題,疏遠了你,但我們是害怕落一個組織部天天跟著書記跑,沒有自己的主見的口碑。還有一個問題,書記你和武大維的關係,我們影影綽綽地都知道一些,你既然了解武大維的為人和處事方式,為什麼放任他這麼多年?為什麼不經常敲打他?你這麼做是對他的愛和負責任嗎?武大維和孫海潮出事,我們組織部難逃其咎,你這個書記就能一推六二五嗎?本來當著康賽不應該說這些話,這些話是應該放在班子生活會上說才好。但我已經收到了告狀信,我從告狀信裏知道康賽是你的準妹夫,既然是這種關係,我今天就不忌諱了。而且,我也納罕:怎麼能把自己的準妹夫調到自己的身邊工作呢?回避一下不是更能減少對自己不利的議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