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骨科疾病的捏脊療法(1 / 3)

第8章 骨科疾病的捏脊療法

一、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是臨床常見病。表現為腰部疼痛,動轉不靈,負重不利。尤其好發於體力勞動及體質較弱者。

【病因病機】

本病多發生於腰骶、骶髂和兩側骶棘肌處,這主要是體重的壓力和外來的衝擊力多集中在這些部位。當體位不正,突然改變體位;或搬動重物,用力過大,使局部肌肉張力收縮;或突然跌仆等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韌帶、關節、關節囊等受損,血脈凝澀,經絡壅阻,不通則痛。正如《醫宗金鑒》所說:“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臨床表現】

症狀主要表現在脊柱兩側肌肉疼痛。傷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腰肌緊張、痙攣(以一側者為多見),甚者可出現脊柱抗痛性側彎,疼痛可牽扯至一側臀部或下肢,局部壓痛、拒按,壓痛點多在一側腰肌,尤以腰2~3椎兩側最為明顯。甚或脊柱僵板不動,動則痛如錐刺,或為挺直不能彎曲,或為躬身不能直立,腰部肌肉症狀可不明顯,壓痛點多局限於腰椎關節處。受傷時患者常當扭傷較重時,常隨即出現腰部的劇痛,活動不便,坐、臥、翻身困難,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深呼吸時都感疼痛加重。檢查可見腰部肌肉緊張,痙攣,壓痛明顯,常伴有腰椎棘突偏歪,放射痛等。

【治療方法】

1治則行氣活血,舒筋活絡。

2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先用雙手掌根部在背部自上而下按揉腰脊,再用拇指按壓夾脊穴(腰1至腰5段)。至患者背部發熱感,自覺稍有緩解時,開始用常規捏脊手法從尾椎捏向大椎穴,反複10~15遍,重在捏提的動作,提拿時一般可聽到聲響,手法先輕柔,逐漸加重,使患者能逐漸適應並耐受。每捏提一遍後按揉腎俞、腰陽關、命門、誌室、大腸俞等穴位上按揉半分鍾左右。可配合腰背後扳、斜扳、拔伸、熱敷等法。

【治驗集錦】

1韓水淼報道,用捏脊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齡21~74歲,病程1~7天。手法:患者俯臥床上,屈肘兩手平放頜下,下肢伸直。術者站在患者左後方,先確定腰部痛點,然後雙手拇、食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對準示指第2指間關節橈側,兩指保持一定距離,對準腰部壓痛點,平脊椎兩旁3厘米處(相當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處),雙手拇、食指將皮膚捏住猛然提起,隨即放鬆,此時常可聽到響聲。沿此部位向上下一脊柱兩旁掂捏兩次,令患者起床活動腰部,每日1次。結果:治療後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腰部活動自如為痊愈。症狀減輕,腰部活動仍受限為好轉。症狀不減或加重為無效。42例中,1次治愈者32例,好轉10例,2次全部治愈。

2劉寶華、孟憲典報道:針刺配合捏脊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00 例,療效滿意。方法:患者取端坐位, 取雙側後溪、申脈穴, 局部常規消毒, 選038毫米×25毫米毫針直刺, 進1~ 05 寸, 得氣後留針30 分鍾, 每10 分鍾行針1 次, 每天針刺1 次。同時配合捏脊療法, 先確定腰部痛點, 然後雙手拇、食指握成半拳狀, 示指半屈, 拇指伸直, 拇指指腹對準示指第2 指間關節橈側, 2 指保持一定距離, 對準腰部壓痛點, 旁開脊椎3厘米 雙手拇、食指將皮膚捏起猛然提起,隨即放鬆。沿此部位向上下一脊椎兩旁提捏1 次, 與針刺交替, 每天3 次,並令患者做腰部俯仰及左右旋轉動作, 6 天為1 個療程。500 例中痊愈360 例, 占72%;顯效105 例, 占21%; 好轉30 例, 占6%;無效5 例, 占1%。經1 次治療, 疼痛即明顯減輕,活動基本自如者295例, 1 個療程內治愈的198 例, 一般病例未超過2 個療程(劉寶華、孟憲典針刺配合捏脊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00例上海針灸雜誌,1995 ;6:281)。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