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捏脊療法的曆史沿革(1 / 2)

第1章 捏脊療法的曆史沿革

捏脊,又稱為捏積,它最早用於治療兒科積聚病證。捏脊是一種古老的外治方法。隨著科學的發展,曆代醫家不斷地挖掘、完善和拓廣,形成一套具有獨特理論的治療方法,從推拿中獨立門戶,稱之為“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捏拿手法刺激人體脊背部肌膚,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推拿手法。它起源於中醫推拿按摩手法中的捏、拿法等手法,捏脊療法雖然有著自己的特點,但與推拿按摩療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我們把捏脊療法的發展史分為四個階段,即遠古至漢、魏晉至宋、明清至民國和建國以後。

一、遠古至漢——捏拿等手法的產生發展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由於本能的動作,偶然用手在傷病的軀體上按壓撫摩,減輕了傷病所帶來的痛苦,從而發現了按摩的作用。長期無數次的使用,逐漸總結了以按壓撫摩治療疾病的醫療經驗。這就是按摩推拿的起源。

這在殷商時期的文獻中有所記載。甲骨文的“拊”字,《說文解字》解釋為:“拊,循也。”“循,摩也。”也就是說“拊”即按摩的意思。並且在甲骨卜辭中有關於用按摩治療腹疾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用按摩來治療疾病。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養生保健之法,作為既能治病又能養生保健的按摩術與當時盛行的導引、吐納術相互結合,在治病、防病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史記》中記述了扁鵲與其弟子用按摩、針灸技術成功地搶救了虢太子的屍厥證。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按摩用的工具,如按摩石、按摩砭石等。

秦漢時期是我國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醫學流派百家爭鳴,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中醫臨床的治則治法。這一時期先後問世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標誌著中醫理論體係的建立。《黃帝內經》中關於髒腑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精氣神、氣血津液學說,整體觀念、診斷方法、治則治法等為按摩術確定了理論和治療原則。《黃帝內經》中準確地概括了按摩具有止痛、通絡、舒筋、活血、鎮靜、退熱的作用,並記述了按摩的一些操作方法,如挾、按、卷、切等手法,以及用按摩治療痹證、痿證,胃痛和卒中(中風)等病。如“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

《傷寒雜病論》中已經有關於“膏摩”的記載,並有方藥組成及治療方法。書中按摩急救自縊的記載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記載。方法是:“將自縊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不縱少;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這種方法相當於現代的胸外按摩。在秦漢時期曾出現了我國按摩史上的第一部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可惜此書早已散失。

按摩術雖然在秦漢時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捏脊在當時充其量隻是推拿按摩大家庭中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二、魏晉至宋——捏脊療法的萌芽

魏晉隋唐時期,按摩術作為宮廷醫學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國家設有按摩專科,並有按摩專科醫師,分別按其技術高低稱為按摩博士、按摩師和按摩工。由於國家的重視,按摩術得到充足的發展,各種按摩手法千奇鬥豔。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葛洪的《肘後方》,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記載了按摩術在這一時期的傑出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葛洪的《肘後方》,該書詳細地描述了捏脊的部位、手法及治療的疾病,如“治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又如捏脊與拔火罐結合治癆瘵,“患殗殜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壯大夫屈手頭指及中指夾患人脊骨,從大脊向下盡骨極,指腹向上來去十二三回,然去中指於兩畔處彈之。若是其病,應彈處起作頭,多可三十餘頭。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這是捏脊的最早記載。王燾的《外台秘要》亦有“小兒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兒頭及脊驗”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