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9 情商讓你更受歡迎更接近成功
156.情商決定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多遠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小時候智商很高,小學時一直品學兼優,但是他並沒有注意培養自己的情商。有一次從學校把成績單拿回來了,克林頓幾乎各項成績都是A,也就是優秀,但是有一項成績不是A,是D?哪一科呢?行為。為什麼行為是D,老師是這樣解釋的:每次老師提問,比爾都會搶著回答,他智商高,但是這樣搶著回答,沒給其他同學機會。給他打D這個分,就是提醒他一下,今後要注意改進。“給別人機會”,這已經超出了智商的範疇,隻有情商高的人才懂得。
克林頓吸取了教訓,當總統後,他提出了給一個人最高的獎賞是給一把鑰匙,一把什麼鑰匙?開啟未來成功大門的鑰匙。這個鑰匙是什麼呢?獎學金。這就是給別人一個機會。克林頓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結合,不僅聰明,而且非常聰明。
情緒控製的能力,就是情商,包括如何激勵自己愈挫愈勇;如何克製衝動,延遲滿足;如何調適情緒,避免因過度沮喪而影響思考能力;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人們越來越相信“智商決定你能否被錄用,而情商決定你能否被提升”的時候,情商已然成為人類生命的主宰。
三國時期的智者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曹魏時,迎戰的魏國大將司馬懿雖然也是三國時代的名將,可是麵對諸葛亮靈活的戰術常常覺得無計可施。吃了幾次苦頭後,幹脆就閉城休戰,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對付諸葛亮。因為他認定諸葛亮遠道來襲,後援補給都很不方便,隻要拖延時日,消耗蜀軍的糧草,最後一定可以把握良機,反敗為勝。
果然,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戰法,好幾次派兵到城下罵陣,企圖激怒魏兵,引誘司馬懿出城決戰,但魏兵在司馬懿的控製下,一直悶聲不響。所以,諸葛亮就想出了“激將法”,派人送司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並附上一封信說:“如果你不敢出城應戰,就穿上這件衣裳,我們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個知恥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陣決戰。”
這封充滿輕視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軍營裏引起很大的反應,那些年少氣盛的部將紛紛對司馬懿說:“士可殺不可辱,像這種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來,如果我們一味地沉默,未免太懦弱了。我們希望你趕快下令,出城和蜀軍決一生死。”
司馬懿雖然也被激怒了,但他畢竟老謀深算,知道蜀軍人人懷著建功的心願而來,鬥誌昂揚,在沒有力竭以前,絕不好纏,所以在緊要關頭,仍把心中的怒氣壓下來,講了許多精神鼓勵的話,把自己的軍心穩住,終於沒有讓諸葛亮的計謀得逞。
就這樣又堅持了數月,諸葛亮病逝軍中,此時蜀軍群龍無首,很快就分崩離析。司馬懿沒有逞一時之勇,終於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恰恰是因為其控製情緒的結果。如果他也如部下一樣認為“士可殺不可辱”,那麼勢必會在一種不理智的情緒下混戰一場,結局也可想而知。
許多當年在班裏學習成績並不是名列前茅的人,後來卻比前幾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於是同學、老師都納悶為何他們會取得成功。
其實是情商引領他們走向卓越,超越平庸。絕大多數人的智商都差不多,而後天的情商教育與情商培養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軌跡。
當你信任情商的力量時,情商就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奇跡。
157.高情商的人更受歡迎
絕大多數的人認為人際關係是令他們頭痛的麻煩事,奇怪的是越覺得它討厭,越不容易搞好它。於是,我們會羨慕一些總受人們歡迎的人,不知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其實,差別就在於情商的高低。
高情商者不僅會受到他人的歡迎,更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卡耐基告訴我們:成功=15%的專業知識+85%的為人處世的技能。當然也有人會說是80%的人際關係,但無論是哪個數據,都隻是為了說明人脈的重要。因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把所有的積蓄,都投資在一家小印刷廠裏。他很想獲得為議會印文件的工作,可是,議會中有一個極有錢又能幹的議員,非常不喜歡富蘭克林,還公開斥罵他。這種情形非常不利,因此,富蘭克林決心使對方喜歡他。
富蘭克林聽說這個議員的圖書館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於是他就寫一封信箋給這位議員,表示自己想一睹為快,請求他把那本書借給自己幾天,好讓他仔細閱讀。這位議員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來。過了大約一星期的時間,富蘭克林把書還給那位議員,並還附上一封信,強烈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後來,當他們在議會裏相遇時,那位議員居然主動跟富蘭克林打招呼,並且極為有禮。
自此以後,這位議員對富蘭克林的事非常樂於幫忙,他們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富蘭克林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高情商者的魅力。
俗語說:“交一個朋友比得罪一個人強。”這話有一定道理,一百個朋友不算多,而冤家一個就很多了。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萬事不求人,真正萬事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有道是“誰家也沒掛著無事牌”,一旦有了事,臨時抱佛腳,佛爺見了難免要置之不理。因此平時就要做一個廣受他人歡迎的人,這樣才會有人在你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否則,別指望他人的幫助,他人不對你落井下石已屬厚待了。
秦穆公喜歡馬。有一次,穆公最喜愛的一匹馬跑丟了,不久有人報告說這匹馬在岐山之下被“野人”捉住。穆公知道後,就興衝衝地到岐山之下去找馬。
結果穆公最喜愛的馬已經被這夥“野人”當美餐吃掉了!見到這種場麵,穆公心如刀割。他雖然十分氣憤,卻說出了一句令人意外的話來:“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的,快給他們拿點酒來!”於是派人抬來幾大桶酒給“野人”。
不難想象,“野人”圍著篝火又吃又喝、手舞足蹈的高興勁兒,大家盡興而散。
一年以後,秦穆公率軍隊同晉國軍隊打仗。晉軍人數眾多,一時將秦穆公圍在韓原(今陝西境內),眼看就要將秦穆公活捉。正在危險之際,忽然從晉軍後麵衝出一支生力軍,一下子把晉軍打得七零八落,穆公得救了。待解圍後,穆公才得知,這支生力軍不是秦國的正規部隊,而是去年分食馬肉的岐山下的“野人”。這些人因得到穆公的恩賜,念念不忘他的好處,聽到他有難,就趕來解圍。這就是“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為其君死矣”。
秦穆公脫險歸根到底是由於以前的一個恩惠,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他的情商之高。
心愛的馬被“野人”所食,一般人肯定會控製不了情緒,把“野人”殺個痛快,但若如此又會給秦穆公帶來什麼呢?難道能換回他的良駒嗎?顯然不能。所以說情商決定一個人所思所為,而這一切都將決定了自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和受歡迎的程度。
158.自知之明是一種避禍能力
曆史上有許多成功的人物,也有許多失敗的角色,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無一不有借鑒意義。自知之明是對自己處境、身份的清醒認識,也是可以避過禍害的一種能力。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最懂保身之道。
攻下金陵之後,曾氏兄弟的聲望如日中天,達於極盛。曾國藩被封為一等侯爵,曾國荃被封為一等伯爵,所有湘軍大小將軍及有功人員,莫不論功封賞。
當時湘軍中官居督撫的便有十八人,長江流域的水師,全在湘軍控製之下,曾國藩所保奏的人物,無不得到封賞。
但樹大招風,朝廷的猜忌與朝臣的妒忌隨之而來。曾國藩說:“長江三千馬,幾天一船不張鄙之旗幟,外間疑敝處兵權過重,權力過大,蓋謂四省厘金,絡繹輸道,各處兵將,一呼百諾,其相疑者良非無因。”
頗有心計的曾國藩應對自如,馬上采取裁軍之計。他在戰事尚未結束之際,即計劃裁撤湘軍。他在兩江總督任內,拚命籌錢,兩年之間,已籌到550萬兩白銀。錢籌好了,辦法擬好了,戰事一結束,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費早已籌妥了。
從政的人都說為官就學曾國藩,足見曾國藩的智慧對後世的影響。他曾告誡他的子孫:當你達到頂峰時尤須謹慎。
春秋時的範蠡也是一個清醒認識自己身份的人。
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以後,引兵北上,與齊國、晉國會盟徐州,並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賞,一時號稱霸王。
範蠡雖然是越國的上將軍,輔佐越王勾踐前後20餘年,為勾踐的雪恥複國屢建奇功,越國百姓對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
一天,大夫文種問他,“眼下越國威震天下,號稱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蓋世,你為何悶悶不樂?”
“你哪裏知道!”範蠡苦笑著說:“俗語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是長頸鳥喙,隻可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共安樂……大名之下,難於久居!我已決定離開勾踐,你也該想想出路……”
“恐怕你是庸人自擾吧!哈哈哈……”大夫文種對範蠡的憂慮毫不在意,說笑了一陣便走了。
第二日,範蠡給越王勾踐遞上一份辭呈,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為的是複仇雪恥。今日君王已經達到目的,臣請君王賜死……”
勾踐讀罷辭呈,氣惱地說:“難道範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將越國分一半給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誅於他。”
範蠡心知勾踐對自己並非真心實意,早晚要加罪於他。於是偷偷帶上寶物珠玉,與心腹親信乘船從海路逃走了……
範蠡在齊國海邊落腳之後,改名換姓,耕種灘塗,勞身苦作,治理產業。幾年工夫就成了當地的首富。
齊國大夫聽說他的賢名和才能,派人請他去做齊國的相國,可是他謝絕了。範蠡喟然長歎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範蠡不去當相國,深知不便在此處久居,於是,他又把家財分給朋友、鄉親,隻帶些值錢的珠寶,遷移到陶地,自稱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為當地的富豪,家資巨萬,遠近聞名。
自從範蠡不辭而別以後,大夫文種覺得孤單,又見勾踐日夜享樂,不像從前那樣敬重自己,有點心灰意冷,常常稱病不朝。於是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大夫文種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裏勾結私黨,企圖叛亂……”
越王勾踐把一把寶劍賜給文種,命令道:“你教寡人七種計謀征服吳國,寡人隻用了其中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計謀留在你那兒,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謀劃吧……”
大夫文種悔恨地說:“這都怪我不聽範蠡的勸告啊……”言畢,憤然自盡了。
自知之明是一種智慧,更是情商中的“自我認知能力”。無論是曾國藩還是範蠡都是清醒的人。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是以才能躲過禍害,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159.管理好你的情緒
自製能力是情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有沒有出色的自製力對一個人的命運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個商人由於業務發展的需要,決定招聘一個小夥計。
他在商店裏的窗戶上,貼了一張獨特的廣告:“招聘:一位能自我克製的男士。每星期四美元,合適者可以拿六美元。”
“自我克製”這個術語引起了議論,這引起了小夥子們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們的思考,自然引來了眾多求職者。
每個求職者都要經過一個特別的考試。
“能閱讀嗎?”
“能,先生。”
“你能讀一讀這一段嗎?”他把一張報紙放在小夥子的麵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頓地朗讀嗎?”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來。”商人把小夥子帶到他的私人辦公室,然後關上門。
他把那張報紙送到小夥子手上,上麵印著他答應不停頓地讀完的那一段文字。閱讀剛一開始,商人就放出6隻可愛的小狗,小狗跑到小夥子的腳邊。這太過分了,小夥子經受不住誘惑要看看美麗的小狗。由於視線離開了閱讀材料,小夥子忘記了自己的角色,讀錯了。當然,他失去了這次機會。
就這樣,商人打發了70個男孩。終於,有個男孩不受誘惑一口氣讀完了。商人很高興。他們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商人問:“你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你腳邊的小狗嗎?”
男孩回答道:“對,先生。”
“我想你應該知道它們的存在,對嗎?”
“對,先生。”
“那麼,為什麼你不看一看它們?”
“因為我告訴過你,我要不停頓地讀完這一段。”
“你總是遵守你的諾言嗎?”
“的確是,我總是努力地去做,先生。”
商人在辦公室裏走著,突然高興地說道:“你就是我要的人。明早7點鍾來,你每周的工資是6美元。我相信你日後會大有前途。”
若幹年後,男孩成了一位有著良好口碑的律師。
160.用自我激勵走出失敗的陰影
大凡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情商都很高,這並不是說他們個性完美。情商高低主要是表現在同樣的境況下,麵對失敗的態度。
逆境情商是情商中特別重要的內容,這在許多出色的人身上都有所體現,和田一夫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八佰伴”曾經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總裁和田一夫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苦心經營,將一家小蔬菜店發展成為在世界各地擁有400家百貨店和超市、員工總數達2.8萬人、年銷售額突破5000億日元的國際零售集團。1997年,正當他努力開拓中國市場之際,留在日本總部坐鎮的弟弟因經營不慎,使得整個集團遭遇重大挫折,最後不得不宣布破產。
從國際大集團總裁到一文不名的窮光蛋,從住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到租住一室一廳的公寓,從乘坐勞斯萊斯專車到自己買票乘坐公交車……這對於已經68歲的和田一夫而言,無異是從天堂到了地獄。
一時之間,輿論嘩然,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肯定爬不起來了,隻能在窮困潦倒中了此殘生;有人甚至猜測,他會自殺,就像很多在一夜之間破產的人一樣。然而事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和田一夫沒有一蹶不振,更沒有懦弱地選擇自殺,而是抖擻精神“複活”了。他從經營顧問公司邁開第一步,後來又和幾個年輕人合作,開辦了網絡谘詢公司。雖然進入的是陌生領域,但憑借努力和過去的經驗教訓,他的生意一步步紅火起來,很多人對他在人生大起大落麵前能反敗為勝東山再起十分敬佩也十分好奇,認為他一定有什麼“秘密武器”。對此,他的回答是,如果說有秘訣,那就是樂觀和積極。他解釋說,是快樂的心情和積極的心態使他麵對巨大失敗沒有失去希望,即使處在事業的低潮和人生的穀底仍然相信有光明的前途。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他決心重新上路。
關於和田一夫與他的“八佰伴”的傳奇,相信在幾年前看過央視《實話實說》的人一定都印象深刻。
那期節目把和田一夫夫妻倆都請到的《實話實說》節目組,隨著主持人崔永元充滿睿智與幽默的提問,和田一夫的創業史有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觀眾為他的成功感到佩服,為他的失敗而感到心酸,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被和田一夫的執著與樂觀打動了。
和田一夫在現場表現從容自如,完全看不到“失敗者”的頹廢與懊惱,他讓人看到希望與信心。
和田一夫的樂觀心態,是他多年堅持“心靈訓練”的成果。他曾說:“如果想真正獲得人生幸福的話,就需要有‘沒關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豁達的想法。”這種心靈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從涉足商場起,他就一直堅持寫“光明日記”,記錄每天讓他感到快樂的事。和田一夫說:“如果想使自己的命運得以好轉的話,就必須不斷地用積極向上的語言來鼓勵自己,並使自己保持開朗的心情,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光明日記”外,和田一夫還獨創了“快樂例會”。和田一夫規定:在每月的工作例會前每個人要用三分鍾的時間,從這個月發生的事情中找出三件快樂的事情告訴大家。“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很難找出三件快樂的事。後來,養成習慣後,別說三件,人人都想講出十件快樂的事。這樣延續下來,大家都逐漸露出笑臉。”和田一夫對自己的成績很自豪,這種別開生麵的方式,的確有效地培養了員工的樂觀情緒,也正是這種樂觀的自我激勵帶領大家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後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王傑、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齊紅霞、李偉軍、曾桃園、趙廣娜、趙一、趙紅瑾、王鵬、齊豔傑、李文靜、李佳、羅語、張保文、陳賜貴、肖冬梅、李愛蓮、張琦、雒逸雲、許長榮、李良婷、張豔芬、孫亞蘭、閆晗、王豔、黃亞男、曹博、楊青、金望久、李顏壘、付誌宏、史慧莉、朱輝、上官紫微、餘學軍、徐娜、聶小晴、李娜、劉紅強、楊莉、賀蘭、蔣先潤、杜亞君、陳潤、蔡亞蘭、歐俊、付欣欣、王光波、彭麗麗、李雪韜、於海英、楊豔麗、姚曉維、潘靜、王豔明、楊英、杜慧、楊秉慧、吳迪、武敬敏、阮崇曉、葉光森、王博、毛玲玲、吳潔、範小北、王玉芳、黃文平、李偉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了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