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品德修養好的人,一定是樂觀向上的。他對生活從無奢求之心,更無非分之想,人生的煩惱大多來自貪得無厭的索求。他從不因忌妒他人而心緒煩亂,終日抱怨個沒完沒了,以至於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抱怨除了給自己平添無盡的煩惱,不會有任何益處。

一個品德修養好的人,一定是深明事理、豁達開朗的。他不會因為別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左而生氣,也不會因為別人總是跟自己唱反調而惱怒,他甚至能寬恕那些曾經嚴重傷害過自己的人。他既然拿得起,就放得下。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從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在他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人性的光明麵,如藹然可親、誠實忠信、仁愛善良、正直公道、樂於助人等。作為人,他當然也難免有人性的陰暗麵,但他通過正能量的吸收和發揮,使得自己人性中的陰暗麵越來越小,以至於趨近於無。與這樣的人士交往,你無須擔心,更用不著害怕,相反,隻要你品行正直,在他的身邊待久了,你會真心地認為,他真是一位難得的良師益友。

一個品德修養好的人,一定是富有責任心的。他對待學習、工作和事業,總是一絲不苟,從不滿足於“幹完”某事,而是追求“幹好”某事。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舉輕若重”,從不輕率為之。經驗就是在“幹好”每一件“小事”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能夠“幹好小事”的人終將有所成就。他做人做事讓人信服,但凡尊長、領導或同事交代他辦的事情,他總是按照尊長、領導或同事的吩咐,盡力辦好。

品德修養是人的境界、涵養、素質、品位的集中表現,也是人的立足之本。缺乏品德修養的人本事再高強,也隻能像燕雀般徘徊於灌木林間,具有良好品德修養的人,即使先天不濟,在眾人的幫襯和扶持下,也能像鴻鵠一樣翱翔藍天。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給聖人、君子、小人下定義:“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這一論述是有針對性的,他提出的選才標準:“苟不能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人們常說:“有德無才要誤事,有才無德要壞事。”無論從哪方麵講,有才無德的人對企業和單位的危害都是最大的。帝製社會把人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有德有才,這是國家的棟梁,應加以重用;第二類是有德無才,雖無才,但有德,所以他不會給社會或團體帶來危害,可以小用;第三類是有才無德,此類人危害極大,所以通常會遭到封殺,讓其無法危害社會、國家和人民;第四類是無德又無才者,這類人不僅無德,而且無才,因此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大危害,可以不管他,任其自生自滅。可見良好的道德是何等重要!

現代社會用人,品德低下的員工,無論具備多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信任與重用,因為人品低下者,能力越大,給企業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這樣的員工,隨時都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災難,所以當企業領導在認清“危險品員工”的時候,他們會給他設置障礙,盡量不讓他的危險滲透到企業內部,從而避免企業管理的缺陷而造成危機。這就是俗話說的“寧缺毋濫”。有才無德的員工,無疑是企業內部的一種不穩定因素,隨時都可能阻礙企業的前進。缺乏良好人品的員工,對公司的危害有時甚至會大於能力平庸和有其他缺點的員工。甚至可以說,缺乏良好人品的員工能力越強、才智越高、其他優點越多,他對公司的危害就越大。因此,有才無德的員工可以用,但不可大用,必須在控製中使用,否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謂小事靠才,大事靠德,如果沒有優良的品德,是無法獲得大成功的。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品德,而且要深刻地認識到: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一個現代人,具備優秀的品德,又懂得謀身之道,在外謀職或者創業,自然就不會讓父母憂慮和蒙羞了。

一個品德修養好的人,一定是樂觀向上的。他對生活從無奢求之心,更無非分之想,人生的煩惱大多來自貪得無厭的索求。他從不因忌妒他人而心緒煩亂,終日抱怨個沒完沒了,以至於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抱怨除了給自己平添無盡的煩惱,不會有任何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