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景
黃山——“天下第一奇山”
泰山——“五嶽獨尊”
廬山——“匡廬奇秀甲天下”
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
峨眉山——“峨眉天下秀”
青城山——“青城天下幽”
雁蕩山——“天下奇秀”
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
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洞庭湖——“洞庭天下水”
安寧溫泉——“天下第一湯”
趵突泉——“天下第一泉”
石林——“天下第一奇觀”
嵩山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
嶽陽樓——“嶽陽天下樓”
樂山大佛——“天下第一大佛”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
中國七泉
中泠泉:又名南泠泉。在江蘇鎮江市金山西麓。其“天下第一泉”之稱始自唐代。唐元和年間,劉伯芻把此泉列為宜於煮茶泉水的第一等,故名。
水簾洞泉:在湖南衡山縣南嶽鎮北4千米的紫蓋峰下。為“南嶽四絕”之一。泉周圍有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手書“南嶽第一泉”,後引申為“天下第一泉”。
臥龍泉:在山東莒縣城西浮來山上。以煮茶為佳,在曆史上久享“天下第一泉”的美稱。
北溫泉:在重慶市北溫泉公園內,南北朝時開發,明宣德年間又大為擴建,成為重慶市重點風景區,泉水亦被稱為“天下第一泉”。
玉泉:在北京市玉泉山南麓。清乾隆皇帝親自頒詔封玉泉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市,名列濟南72泉之首。金世宗完顏雍曾稱該泉為“濟南第一泉”。後引申為“天下第一泉”。
碧玉泉:在雲南安寧縣城西北螳螂川畔。有九個出口,日出水量約6000噸。明永樂年間開發,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川中四絕
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香山
香山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部,海拔571米。山上有20餘萬株樹,其中多數為鬆樹。在南麵山坡上,有一大片楓林,每值金秋,葉紅似火,這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香山紅葉”。
香山之名的由來,是因為山的最高峰上有兩塊巨大的乳峰石,狀似“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的嫋嫋香煙,故稱之為“香爐山”。後來,人們簡稱為“香山”。香山之名還與香味有關。據說,古代香山上“杏樹十萬株”,春天從遠處望去,“上下皆漫漫遙白”。明朝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宮一半白雲遮。回廊小院流春水,萬壑千崖種杏花”的詩句。可見,古代的香山是一座“杏花山”。杏花是香的,既然滿山遍野都是杏樹,必然花香濃鬱,使遊人“鼻無他馥”,山也就不愧為“香山”了。
五嶽
東嶽泰山:亦稱岱宗、岱嶽。位於山東中部,主峰玉泉頂在泰安縣北,是古代帝王進行封禪大典的地方。碧霞洞、黃伯洞、鬥姥宮、酆都廟等道教勝跡和岱廟是其主要景觀。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衡山縣,共有72峰,其中以紫蓋、祝融、石廩、芙蓉、天柱五峰最高。衡山有黃庭觀、降清觀、上清宮等道教遺跡。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南。華山素以奇險著稱。落雁(南峰)、朝陽(東峰)、蓮華(西峰)三峰為其主峰。
北嶽恒山:位於山西渾源,清以前,以河北曲陽縣西北的山為恒山。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嵩山有72峰,其中峻極峰最高。
“廬山”的由來
在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省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春秋戰國時為楚所滅。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經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郡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的範圍逐漸向南擴展,包括今廬山地區,因而將其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也叫匡廬山,相傳殷周時有匡姓兄弟結廬隱居於此。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位於海南省海南島南端,三亞市區西24千米。這裏天藍海碧、風景如畫。最為誘人的是海邊的奇石,渾圓石身大多為流線型,向著岸邊躬身,當地稱“石林”。其中有巨石兩塊,一塊周長60米,高10米,上刻“天涯”,近旁另一巨石上刻“海角”,為清代崖州知州程哲於雍正五年(1727年)所題。距“天涯”約300多米,有一7米來高的圓形石柱,稱“南天一柱”。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長江上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西起四川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長204千米。瞿塘峽自四川奉節縣白帝城至巫山縣大溪鎮,長8千米,峽內江麵最窄處僅幾十米,最寬處也不超過150米,是三峽中最短最窄又最雄偉險峻的峽穀。峽區內名勝古跡有白帝城、大溪新石器時期遺址和風箱峽古代懸棺等。巫峽西從四川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長40千米。巫峽山奇水秀,風光綺麗,為三峽之首。峽區名勝古跡有三台八景、神女廟和十二峰等。西陵峽西自湖北秭歸的秀溪口,東到宜昌的南津關,長75千米。峽區名勝古跡有黃陵廟、三遊洞、陸遊井等。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位於貴州省鎮寧縣西南15千米的白水河上。白水河從山腰傾瀉而下,流經該地段時,因河床斷裂,形成九級瀑布。黃果樹瀑布區右岸有一株參天古“黃桷樹”,當地土語“桷”與“果”諧音,本地又盛產黃果(廣柑),因而得名。黃果樹瀑布包括瀑布、水簾洞和犀牛潭三部分。主瀑布高66.8米,寬81.2米,頂上還有一級“瀑上瀑”,高4.5米,總高71.3米。瀑布從岩上跌落於犀牛潭中,水大時,10裏之外能聽到轟鳴聲。瀑布流水後還隱有一長達134米的水簾洞,由6個洞窗、5個洞廳和6個通道組成。
九寨溝
九寨溝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北部九寨縣境內。九寨溝是白龍江支流白水江的源流之一,因景區有紮如、樹正、日則等九個藏族寨子得名,總麵積620平方千米,其中風景名勝區範圍約100平方千米。九寨溝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境內三分之二的地麵覆蓋著原始森林,有108個海子(堰塞湖),無數個大小瀑布。飛瀑、溪流、多彩的海子連成一串,宛若一個神話般的境界。
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位於新疆北天山博格達峰的山腰,距烏魯木齊市約110千米。在鬱鬱蔥蔥的林間,有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麵,宛如一麵鏡子,古稱“天鏡”、“瑤池”。天池海拔1900米,麵積3平方千米,水深100米,池水清澄碧藍。四周群山環抱,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峰終年白雪皚皚,在池水中形成雪峰倒影。池邊綠草森林,雲杉形如寶塔,直刺藍天。如今,天池已成為人們旅遊和避暑的勝地。
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灣島上最大的天然湖。它位於台灣中部群山中,由玉山和阿裏山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麵海拔約760米,麵積約4.4平方千米。湖中有一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麵上的一顆珠子,舊稱珠子嶼,後改稱光華島。光華島之北,湖形似日輪,島之南,湖形如月弧,故名日月潭。日月潭四周叢山環抱,峰巒重疊,為台灣著名風景名勝地。
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雲南省大理,縣城北20千米,蒼山的雲弄峰麓。泉池坐落在樹叢之中,四周圍以大理石欄杆,酷似一個鑲邊巨鏡,毛發可鑒。旁立一潔白的大理石碑,上麵刻著郭沫若手書的“蝴蝶泉”三個大字。
傳說,蝴蝶泉深不可測,人們叫它無底潭。潭邊住著一位十八九歲、如花似玉、心靈手巧、純潔的姑娘雯姑。雲弄峰上有個忠厚善良、勤勞勇敢的樵夫叫霞郎。他們朝夕相見,終於在一個月朗星稀的晚上,於無底潭畔傾吐了愛情,立下山盟海誓。蒼山下住著一個凶惡殘暴的俞王,得知雯姑美麗無比,便帶兵把她搶入宮中,俞王利誘威脅,軟硬兼施逼她做妃子,雯姑堅貞不從,樵夫得悉雯姑被搶,便冒著死的危險救出了姑娘,一起逃奔。俞王發覺後,立即帶著大隊人馬追趕。他倆跑到池邊時,已精疲力竭,而追兵已到眼前,危急中他們雙雙跳入了無底潭中。第二天,鄉親們去打撈他們的屍體,但在潭中沒有找到,卻看見從深潭中翻起一個巨大的氣泡,從中飛出了一對美麗的蝴蝶,形影不離,翩翩起舞,很快引來了四麵八方的無數蝴蝶,在水潭上空嬉戲飛旋。從此,人們便把無底潭改稱蝴蝶泉,並沿用至今。
華清池
華清池位於蒼翠清雅的驪山腳下,距古城西安20餘千米。千百年來,華清池以旖旎的風光、眾多的古跡和溫滑的泉水聞名遐邇,蜚聲天下。華清池原稱神女湯泉。相傳,此泉是供神仙使用的馨溫之水。秦始皇東巡過此,見一美貌神女,浴於水中,欲行無禮,被神女唾了一臉口水,致使滿臉生瘡,久治不愈。始皇無奈,請求神女寬恕,慈善的神女就以溫泉水給他洗浴,瘡疾即去。於是,秦始皇下令在溫泉壘石築牆,修建了湯池,並賜名神女湯泉。唐貞觀十八年,建起“湯浴宮”;天寶六載,又大興土木,再次擴建,使驪山上下,亭台樓閣錯落,曲道回廊相連,並將泉池置於豪華的宮殿樓閣之內,改稱“華清宮”。而泉池則稱“華清池”。
鬼門關
“鬼門關”的古代遺址,在今廣西北流縣西。準確地說它介於北流、玉林兩縣之間,這裏雙峰對峙,自然形成關門,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因“其南尤多瘴病,去者罕得生還”,故得此名。
據《唐書·地理誌》記載:“容州北流縣南,有兩石相對,遷謫至此者,罕得生還,俗稱鬼門關。”
鬼城豐都
由重慶順江而下,坐船不到一天時間,就可見長江左岸有一座風景秀麗的江城,它就是聞名中外的“鬼城”——豐都。
鬼城之說大約源於隋唐時期。據當地民間傳說,東漢和帝劉肇皇後的曾祖父陰長生,跟著馬明生學道煉丹,於漢延光元年(122年)在緊靠豐都的平都山(即今名山)白日飛升。時隔10多年,朝廷裏有一個叫王方平的人在平都山上的五雲洞(又名天星眼)修道成仙。隋唐時期,當地的統治者就把這些傳說加以發揮,把陰、王二仙的姓加在一起附會為陰間之王,還專門給這兩個道士在名山頂上塑起二仙像,取名仙都觀,並以陰、王成仙故事作為依據,相繼在仙都觀的基礎上,修建了大小佛寺、道觀及名山殿宇共75座,其中有判官小鬼、查察司、賞善司、罰惡司等,又有磨推、鋸解、下油鍋等各種刑具。這樣,鬼城就在人們的傳說中形象化了。到了明清時期,鬼城的發展達到空前的繁榮,朝山敬香的遊客絡繹不絕,四季香火不斷。解放後,人們不再相信封建迷信,但鬼城豐都之說卻流傳至今。如今的鬼城,舊貌換新顏,各方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都名山已成為遊人的遊覽觀光勝地。
阿房宮
秦始皇在完成了統一大業後,在渭水之南的驪山腳下,修建了規模巨大、氣勢恢弘的阿房宮。阿房宮規模極其宏大,《史記》上說:“始皇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漢書》也有記載:“東西五裏,南北千步”。秦始皇命70萬勞力造阿房宮,可他還未等到這個偉大的工程完工便一命嗚呼。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占鹹陽後,這座凝結著無數勞動者血汗的偉大建築被付之一炬,大火連燒了三個月。現尚存夯土台基,高約7米,長約1000米,其宏偉盛大由此可見一斑。
唐長安城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唐朝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建造都城,改名“長安”,也稱“京師”。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規劃最嚴密的城市。長安郭城十分方正,每麵三門,周長36.7千米。城內道路如井字狀,南北幹道11條,東西14條。通向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穿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郭城內劃分為110裏坊,裏坊有4種規模。士農工商乃至高官,均在坊內居住。佛寺、道觀也遍布市區各坊。市坊內有井字街,分市為幾個區。店肆臨街而設,依行業而集中。另外,長安規劃很注意利用地形,將城東高地“六坡”布置為官署、王府和寺院,以利於控製全城,拱衛宮城,並把曲江池劃入城市,這也是一項開創性的規劃設計。
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宮,舊稱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故宮是在元大都宮殿基礎上依明朝南京宮殿的格局建造的。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造,共征用了近30萬民工和軍工,曆時14年才建成了這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共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四周砌10餘米高的城牆。城上四周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故宮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正北為玄武門,正東為東華門,正西為西華門。全部建築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舉行各種典禮和政治活動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稱為後宮,還有養心殿、禦花園,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居住休息的地方。故宮建築裝修和彩畫極其精細絢麗,黃瓦紅牆、朱楹金扉、白玉雕欄,金碧輝煌、莊嚴美觀。
天安門
天安門是北京和中國的象征。它還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決定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1421年,明代著名建築師蒯祥奉旨設計並建築了一座雕梁畫棟的木結構牌樓,叫做承天門,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1457年7月,承天門被大火所焚。8年後,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明末戰亂中,承天門又被焚毀。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樓高33.7米,廣9間,進深5間,以示皇帝的尊嚴,並改稱“天安門”。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三宮六院
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指的是皇帝和他的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六院位於故宮的內廷。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後三宮”。六院是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鹹福宮、重華宮)的總稱。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在沈陽市舊城中心,是清王朝確立全國統治之前(1625—1644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宮殿。為清初皇宮,名盛京宮闕。清政權遷都北京後成為“留都宮殿”,亦稱“奉天行宮”。清順治元年(1644年),世祖順治帝在此即帝位。沈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竣工。乾隆、嘉慶時又有增建。沈陽故宮雄偉壯觀,是漢滿蒙三族文化交流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以民族特色而著稱。從整體設計到局部建築,從造型到工藝,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沈陽故宮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
長安街
長安街在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落成時,稱順成街,僅為南城牆裏一條極普通的街道,經過70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一條很寬的大街。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從蒙古高原南下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當時的中都城已殘破不堪,忽必烈隻好移住在城外一所保存較好的金代離宮的廣寒殿裏。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瓊華島為中心,廣建宮殿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長安街的前身順成街隨之落成。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擴建北京城時,將南城牆移到今正陽門東西一線,原城牆被拆毀。於是這條順成街被擴建成皇城前麵的宮廷廣場的兩翼。因為廣場的東西兩邊築有兩座皇城門,東邊的是“長安左門”,西邊的是“長安右門”,所以長安街便有了東、西之分。
今天的長安街以天安門為中心,東至建國門稱東長安街,西至複興門稱西長安街。整條街全長50千米,橫貫北京城。路麵寬闊平坦,寬度從30米至80米不等,人們都稱之為“十裏長街”。
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如今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
王府井的前身是個小村落。忽必烈定都北京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為十王府或十王府街。明朝滅亡後,王府也隨之荒廢了,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裏開始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許多攤販店鋪,還有一個“官廳”,成為當地有名的一個市區。
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麵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現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天壇
北京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正陽門外東側,沿北京城中軸線與先農壇東西相對,是封建統治者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建於明代永樂18年(1420年),麵積約270萬平方米,相當於同時期紫禁城的3倍多。天壇圍牆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呈“回”字形,正門朝西,內外牆的南麵為方角,北麵為圓角,含“天圓地方”之意。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從南至北依次為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
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一項偉大的建築工程。它長約6700千米,稱“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長城工程浩大,它的修建持續了2000多年。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期的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把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寬加高,築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餘裏的長城。秦以後,有十多個王朝都相繼改建、擴建、甚至新建過長城,其中漢、明兩個朝代修築長城的規模最大。漢代修築的長城,在重要地段都有內外兩重,還在城上修築了亭、台、烽、燧等軍事設施,史稱“五裏一燧,十裏一墩,卅裏一堡,百裏一城”。現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附近還可以看到保存較好的漢代長城建築。明王朝統治的270多年裏一直都在修築長城。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有些地方裏裏外外修了三道。到了清代,就不再修長城了,因為清朝統治者看到長城並沒有起到預期的防禦作用。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指的就是明代最後修築的長城。
中國另外七條小長城
穆陵齊長城:位於山東省沂水縣城北50公裏穆陵關兩側。係戰國時齊國所修長城的遺址,長約45公裏。
華陰魏長城:在陝西華陰縣華山下,長城由此向北曼延,穿過韓城到達黃河邊,長約150公裏。
燒鍋營子燕長城:在遼寧建平縣張家灣村。乃燕時所築長城遺址,長約7公裏。
圍場古長城:在河北圍場縣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獵時發現的一座燕、秦長城遺跡。城東西綿亙達200餘公裏。
寧夏戰國秦長城:在寧夏西吉縣境內,甘肅鎮原縣有一部分。
臨洮秦長城:在甘肅北部臨洮縣,是秦統一六國後所建長城的西向起點。城南北走向,高約l米,全為黃土結構。
疏勒河漢長城:在甘肅西北疏勒河南岸,是漢朝所築長城今存最好的遺址,長約150餘公裏。
少林寺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禪宗祖庭,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因其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隋唐時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術已自成體係,風格獨絕,史稱“少林派”,成為中國武術派別中的佼佼者。元明時期,少林寺已擁有僧眾二千餘人,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
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恒山金龍峽西崖峭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金、元、明曾多次重新修建。該寺於崖壁上安梁架屋,釘椽鋪瓦,30多處殿堂樓閣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翠屏萬仞的峭壁上,上載危岩,下臨深穀,遠望好似仙山瓊樓。寺內還存有金大定年間和明代碑刻,以及明清的匾額、佛龕等文物。懸空寺經數百年風雨和多次地震,仍完好無損,是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白馬寺
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佛寺。公元68年建於河南洛陽市東12公裏處。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取經歸來後,傳旨修建這座寺院。因為佛經、佛像是用白馬馱來的,故名“白馬寺”。白馬寺是我國官府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它坐北朝南,長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著五重殿閣,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昆盧閣。
大理三塔
雲南大理縣城西北3裏有一座崇聖寺。崇聖寺原來規模宏大,號稱“崇聖千廈”而聞名於世。寺內有三座塔,合稱“大理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始建於8世紀中葉,雲南的南詔國後期。兩小塔建於10世紀,宋初時雲南的大理國時代。三塔互為鼎足之勢,主塔千尋塔立於帶石欄杆的兩重台基上,高69.13米,為16級密簷式方形磚塔,塔頂置有鐵刹。主塔的西麵南北各有一小塔。兩小塔高42.19米,為10級密簷式八角形磚塔,塔身全白,外觀上裝飾成樓閣式塔,兩塔頂各有三隻銅葫蘆,為大西南之瑰寶。
中國古代名塔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位於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修建於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高層磚石建築。塔身十二角形,高4l米。外部做密簷十五層。第一層特高,除四個門外,壁麵砌有“阿育王塔”作為裝飾。二層以上,塔身逐層縮短。十五層以上置塔刹。塔外表塗白粉,外形輪廓具有剛柔結合的線條,給人以秀美的感覺。
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在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內,俗稱大雁塔,始建於唐永徽三年(652年)。塔初建時隻有五層,最上層原為唐玄奘藏經之用,故初稱“經塔”。後武則天時改建,始改為十層,因遭兵火,現剩七層。塔平麵方形,高64米,各層均用磚砌成,但塔身為模仿木結構建築式樣。塔內做“空筒結構”,第一層東、南、西、北四麵開門,門上做門楣。塔外形層層收分很大,形成非常穩定的風格。該塔為西安勝景之一。
中國斜塔
鬆江斜塔:上海市鬆江縣馬山的一座護珠塔,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清乾隆年間遭到火焚,後又有人拆磚覓寶,損壞嚴重,致使塔身傾斜6.5度,超過比薩斜塔1度多。
綏中斜塔:坐落於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塔身為磚石結構,雖隻有三層10米多高,但它建於遼代,曆史悠久。由於地基下沉而發生傾斜,塔身傾斜度已達12度,超過比薩斜塔1倍多。
玉泉寺鐵塔:又名如來舍利塔,坐落於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寺內。此塔為生鐵鑄造,八角十三層,高17.9米,重53000公斤。塔身由十三節分段組裝而成,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製,塔的上半部歪斜了1.5度。
左江斜塔:又名歸龍塔,坐落於廣西崇左縣左江江心的石島上。此塔為青磚砌就,六角五層,高達25米,塔身傾斜1度左右。該塔是工匠考慮到江心風力及地質基礎等原因而故意建成傾斜的。
蘇州虎丘塔:又名雲岩寺塔。八麵七級,青磚造就,仿樓閣式,結構複雜,花彩瑰麗,曆時1000餘年,早已傾斜,塔身上下偏移2.32米。被譽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樹抱塔:位於雲南省芒市第一小學的校園內,石砌六角形,8米高,被一棵20米左右高的菩提樹抱著,樹根把塔身擠得傾斜了,但樹根同時又將石塔緊緊抱住,使其傾而不倒。
十大古寺
一、洛陽白馬寺
二、金陵長幹寺
三、酂縣阿育王寺
四、嵩山閑居寺
五、登封法王寺
六、天台國清寺
七、洪洞廣勝寺
八、西安慈恩寺
九、洛陽永寧寺
十、西安薦福寺。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位於拉薩舊城西麵2千米的紅山上,總麵積13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鬆讚幹布時期,公元9世紀時被毀,清順治二年(1645年),西藏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重建,並正式將其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為“普陀羅”的譯音,意為菩薩居住的宮殿)。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6米,東西長達400餘米,由紅宮、白宮兩大部分和與之相配合的各種建築所組成。整個建築係磚、木、石結構,用大塊方石砌造的宮牆,厚達1米以上。全宮共有佛堂、經堂、靈塔殿、習經堂等15000多間,殿堂牆壁上多有色彩鮮豔的壁畫。整個建築具有獨特風格,表現出藏族建築藝術的特色。宮內陳設有大量雕鑄精美的佛教造像,質料有金、銀、銅、玉和檀香木等,總數達幾十萬件之多。還藏有大量古代經卷、法器、幡幛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