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學(1 / 3)

中國曆代著名作家及作品

一、先秦時期

孔子:《論語》

老子:《道德經》

墨子:《墨子》

孫子:《孫子兵法》

孟子:《孟子》

莊子:《莊子》

荀子:《荀子》

韓非:《韓非子》

呂不韋:《呂氏春秋》

列子:《列子》

二、兩漢時期

賈誼:《吊屈原賦》等

劉安:《淮南子》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等

枚乘:《七發》等。

東方朔:《答客難》。

劉向:《說苑》、《新序》等

王充:《論衡》。

班固:《漢書》、《兩都賦》等

蔡邕:《蔡中郎集》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等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曹操:《觀滄海》、《龜雖壽》等

曹丕:《燕歌行》、《典論·論文》等

曹植:《曹子建集》

孔融:《孔北海集》

王粲:《七哀》、《登樓賦》等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等

蔡琰:《胡笳十八拍》等

諸葛亮:《出師表》等

阮籍:《詠懷詩》、《大人先生傳》等

嵇康:《聲無哀樂論》、《管蔡論》等

陸機:《陸士衡集》

潘嶽:《悼亡詩》、《西征賦》等

李密:《陳情表》

陳壽:《三國誌》

王羲之:《蘭亭集序》

陶淵明:《桃花源記》、《歸田園居》等

謝靈運:《登池上樓》等

鮑照:《鮑參軍集》

謝朓:《謝宣城集》

蕭衍:《子夜四時歌》、《江南上雲樂》等

沈約:《宋書》、《四聲譜》等

江淹:《江文通集》

酈道元:《水經注》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庾信:《庾子山集》

幹寶:《搜神記》等

劉勰:《文心雕龍》

鍾嶸:《詩品》

四、唐代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等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等

沈佺期:《雜詩》、《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等

王勃:《滕王閣序》等

盧照鄰:《幽憂子集》

駱賓王:《帝京篇》、《在獄詠蟬》等

楊炯:《楊盈川集》

陳子昂:《陳伯玉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

張九齡:《張曲江集》

孟浩然:《春曉》、《過故人莊》等

賀知章:《回鄉偶書》等

王之渙:《登鸛鵲樓》、《涼州詞》等

王昌齡:《從軍行》、《出塞》等

王維:《王右丞集》

李白:《李太白集》

崔顥:《黃鶴樓》等

高適:《高常侍集》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杜甫:《杜工部集》

張誌和:《漁歌子》

韋應物:《采玉行》、《始至郡》等

孟郊:《遊子吟》等

賈島:《長江集》

韓愈:《昌黎先生集》

李賀:《雁門太守行》等

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柳宗元:《柳河東集》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杜牧:《樊川文集》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

皮日休:《皮子文藪》

陸龜蒙:《甫裏集》

羅隱:《甲乙集》

馮延巳:《陽春集》

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等

五、宋代

王禹偁:《小畜集》

林逋:《山園小梅》等

柳永:《樂章集》

範仲淹:《嶽陽樓記》、《漁家傲》等

晏殊:《珠玉詞》

晏幾道:《小山詞》

梅堯臣:《宛陵先生文集》

蘇舜欽:《蘇學士文集》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蘇洵:《嘉祐集》

蘇軾:《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蘇轍:《欒城集》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沈括:《夢溪筆談》

黃庭堅:《山穀集》

秦觀:《淮海居士長短句》

晁補之:《晁氏琴趣外篇》

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

賀鑄:《東山詞》

周邦彥:《清真集》

張元幹:《蘆川詞》

張孝祥:《於湖詞》

李清照:《漱玉詞》

陸遊:《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楊萬裏:《誠齋集》

範成大:《石湖居士詩集》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

陳亮:《龍川詞》

朱熹:《朱子語類》

薑夔:《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

吳文英:《夢窗詞》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

嚴羽:《滄浪詩話》

六、遼金元時期

耶律倍:《海上詩》

蕭觀音:《回心院》等

元好問:《摸魚兒》、《岐陽》等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關漢卿:《竇娥冤》、《單刀會》等

王實甫:《西廂記》

白樸:《梧桐雨》、《牆頭馬上》

馬致遠:《漢宮秋》、《嶽陽樓》等

紀君祥:《趙氏孤兒》

高文秀:《澠池會》等

康進之:《李逵負荊》

尚仲賢:《柳毅傳書》

李好古:《張生煮海》

石君寶:《秋胡戲妻》

鄭光祖:《倩女離魂》等

張養浩:《山坡羊》等

喬吉:《揚州夢》、《金錢記》等

張可久:《小山樂府》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

高明:《琵琶記》

洪邁:《夷堅誌》

羅貫中:《三國演義》

施耐庵:《水滸傳》

七、明代

高啟:《高太史全集》

宋濂:《宋學士文集》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於謙:《於忠肅集》

李夢陽:《空同集》

何景明:《大複集》

唐寅:《桃花庵歌》、《醉時歌》等

祝允明:《祝氏集略》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徐渭:《四聲猿》等

吳承恩:《西遊記》

宗臣:《報劉一丈書》等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袁宗道:《白蘇齋集》

袁中道:《珂雪齋集》

李贄:《焚書》等

陳子龍:《陳忠裕公全集》

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

湯顯祖:《牡丹亭》、《紫釵記》等

阮大铖:《詠懷堂傳奇》

楊慎:《陶情樂府》等

八、清代

錢謙益:《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

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詩集》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

屈大均:《翁山詩外、文外》

王士慎:《帶經堂集》

查慎行:《敬業堂集》

陳維崧:《陳迦陵文集》、《迦陵詞》等

納蘭性德:《通誌堂集》、《飲水詞》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等

侯方域:《壯悔堂集》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劉大櫆:《海峰文集、詩集》

李漁:《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

蒲鬆齡:《聊齋誌異》

洪昇:《長生殿》等

孔尚任:《桃花扇》等

唐英:《古柏堂傳奇》

蔣士銓:《忠雅堂集》

沈德潛:《沈歸愚詩文全集》

厲鶚:《樊榭山房集》

袁枚:《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鄭燮:《鄭板橋全集》

沈複:《浮生六記》

龔自珍:《定盦文集》

吳敬梓:《儒林外史》等

曹雪芹:《紅樓夢》

李汝珍:《鏡花緣》等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魏源:《古微堂集》

康有為:《登萬裏長城》等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等。

中國古代文學風格流派

正始體:三國魏後期的一種詩風,以其開始出現於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而得名。

太康體:晉武帝太康時期所出現的一種詩風。代表作家有潘嶽、陸機、張載、張協、陸雲等。

玄言詩派:東晉時專述老莊哲理的詩風。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等。

山水詩派:東晉後期出現的一種詩風。代表作家有顏延之、鮑照、謝靈運等。

齊梁體: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這類詩歌,多講求音律對偶,綺麗浮豔,世稱齊梁體。

宮體:南朝梁代在宮廷中所形成的一種詩風。作者以梁簡文帝為首,大都描繪聲色。

徐庾體: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詩風、文風。

玉台體:以《玉台新詠》為代表的一種詩風。

上官體: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一部分初唐詩人的詩風。

元和體: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風。

香奩體:以唐韓偓《香奩集》為代表的一種詩風。該集中詩多綺羅脂粉之語。又名“豔體”。

西昆體:北宋初期出現的一種文風,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麵。其特點是專從形式上模擬李商隱,追求辭藻,堆砌典故。代表者為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

元祐體:指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黃庭堅、陳師道諸人的詩風。

台閣體:明初上層官僚間所形成的一種文風,流行於永樂、成化年間。其特征是形式典雅工麗,內容多為粉飾太平和頌揚統治者功德。代表作家有楊士奇、楊榮、楊溥,時稱“三楊”。

韓孟詩派:以中唐詩人韓愈和孟郊為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賈島、盧仝等都屬此派詩人。

邊塞詩派: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學史家根據作品反映的題材,把盛唐詩壇上善於表現邊塞生活的詩人稱做“邊塞詩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

田園詩派:盛唐另一重要詩歌流派,這派詩人以善於描繪田園生活著稱。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

花間詞派:五代時西蜀的一個文學流派。他們尊崇唐末詞人溫庭筠為鼻祖,主要成員有韋莊、薛昭蘊、歐陽炯等。

南唐詞派:五代時南唐的一個詞派。代表人物有李璟、李煜、馮延巳等。

江西詩派:宋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黃庭堅、陳師道、謝逸等。

婉約派:多寫風花雪月,格律精工,清切婉麗,纖巧優美的一類宋詞。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周邦彥、薑夔、吳文英等。

豪放派:內容廣泛,剛健奔放,追求壯美的一類宋詞。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為首。

吳江派:明代戲曲流派之一,也叫格律派。以吳江人沈璟為代表。他主張戲曲的語言本色,強調戲曲的音律,並以此為品評戲曲價值的唯一標準。重要作家有呂天成、卜世臣、葉憲祖等。

臨川派:明代戲曲流派之一,因其主要代表是湯顯祖,他又是臨川人,故名。除湯顯祖外,這一派的代表作家還有孟稱舜、阮大铖、吳炳等人。

公安派:明後期的文學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為首。因三袁是公安(在今湖北)人而得名。

竟陵派:明代後期的文學流派。以鍾惺、譚元春為首,兩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故名。

蘇州派:明末清初的重要戲曲流派。以李玉為首,包括朱佐朝、邱園、畢魏、張大複等。

複社:明末一個全國性文社組織。l663年,張溥、張采等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於虎丘成立。

浙西詞派:清詞流派之一。浙西詞人朱彝尊所開創,重要作家有厲鶚等。其作品多寫瑣事,記宴遊,且有不少無聊的詠物之作。

陽羨派:清詞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陳維崧是江蘇宜興人,宜興古名陽羨,故名。重要作家還有任繩隗、曹亮武等。

常州詞派:清詞流派之一。常州詞人張惠言所開創,周濟又進一步加以發展。

桐城派:清散文流派。方苞所開創,其後劉大魁、姚鼐等又進一步加以發展。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

陽湖派:清代散文流派。惲敬、張惠言等所開創。惲為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後繼者亦多同縣人,故名。

同光體: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一段時期的一個詩派。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

中國古代文章的體裁

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將古代文章的體裁分為十三類:

論辯:現在叫議論文或論說文。如賈誼的《過秦論》、韓愈的《師說》、範縝的《神滅論》等。

序跋:一本書前麵的序言或後跋,現在一般叫做“前言”或“後記”。

奏議:封建時代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有表、書、疏、封事等名稱。如李斯的《諫逐客書》、晁錯的《論貴粟疏》、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等。

書說:“書”就是指一般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說”大多是戰國時遊說之士遊說別國君主的言辭。如《蘇秦以連橫說秦》中的大篇言辭就屬於這一類。

贈序:這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是由古代的“贈言”演變而來的,到唐初才成為一種文體。它和序跋類的“序”不同,它是一種臨別贈言。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詔令:皇帝寫給臣民的書信。有命令性質。如漢代的《高帝求賢詔》、《武帝求茂才異等詔》等。還有“檄”也屬於這一類。如司馬相如的《諭巴蜀檄》。

傳狀:“傳”就是傳記體散文。它是記述已故某人生平事跡的。如《史記》的《項羽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三國誌》的《諸葛亮傳》等等。“狀”又叫“行狀”、“行略”、“事略”等等,它和傳稍有區別,隻要求記載某人某一方麵的事跡就可以了。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

碑誌:這類文章分兩類:一類是碑銘,一類是墓誌銘。從內容看,碑銘就是記事性散文,墓誌銘就是傳記體散文。碑銘刻在石碑上,墓誌銘刻在一塊石頭上,並埋在墓穴裏。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雜記:包括傳狀、碑誌類以外的一切記敘文在內,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包括以說理為主的散文、記事性散文、寫景散文、筆記體散文。

箴銘:用於規誡,大多是用來誡勉自己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頌讚:用來歌頌或讚揚別人的文章。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讚》等。

辭賦:賦始於漢代,是介於詩與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哀祭:哀吊死者的文章,平常我們叫祭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等。“誄”也屬於這一類,也是哀吊死者的。這類文體現在叫“悼詞”。

中國古代文學名家並稱

屈宋: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

枚馬:漢代辭賦家枚乘和司馬相如。

兩司馬: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

揚馬: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和揚雄。

班馬:也稱“馬班”。漢代曆史家、文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的並稱。

班張:東漢班固和張衡。

張蔡:東漢張衡和蔡邕。

三曹:漢魏曹操與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七人。他們同居鄴中,故亦稱“鄴中七子”。

大小阮:三國魏後期詩人阮籍與侄阮鹹。

竹林七賢:魏晉間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與弟張協、張亢。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與弟陸雲。

兩潘:西晉文學家潘嶽、潘尼。

潘陸:西晉詩人潘嶽、陸機。

陶謝:指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朓。

元嘉三大家:指南北朝詩人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三人。

竟陵八友: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個文學家: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

北地三才:北魏文學家溫子升和北齊文學家邢邵、魏收的譽稱。

陰何:南朝梁詩人何遜和陳詩人陰鏗。

初唐四傑: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沈宋: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

吳中四士:盛唐前期四位詩人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

王孟:唐詩人王維、孟浩然。

高岑:唐詩人高適、岑參的並稱。

李杜:唐詩人李白、杜甫,也指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

竹溪六逸:唐詩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東濟寧),與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五人共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大曆十才子:唐大曆時期的十個詩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韓柳: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

韓孟:唐文學家韓愈、孟郊的並稱。

元白: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

溫李: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隱。

皮陸:晚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的並稱。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九僧:宋初詩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宇昭、懷古、惠崇等九人的並稱。

三蘇:北宋文學家蘇洵與子蘇軾、蘇轍。

蘇黃:指北宋文學家蘇軾、黃庭堅。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庸。

蘇門四學士: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他們都出於蘇軾門下。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二安:宋代詞人辛棄疾、李清照。辛字幼安、李號易安居士,故得名。

周柳:宋詞人柳永、周邦彥的並稱。

周薑:宋詞人周邦彥、薑夔的並稱。

薑張:南宋詞人薑夔和張炎。

中興四大詩人:南宋詩人尤袤、楊萬裏、範成大、陸遊的並稱。

永嘉四靈:南宋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市)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

元曲四大家:元朝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吳中四傑:明吳中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閩中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後七子:明嘉靖、隆慶時期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

三袁:明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並稱。

寧都三魏:清初散文家江西寧都魏祥、魏禧、魏禮之並稱。

易堂九子:清初文學家魏禧、魏祥、魏禮、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

嶺南三家:清初廣東詩人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

西泠十子:清初杭州詩人陸圻、丁澎、柴紹炳、毛先舒、孫治、張丹、吳百朋、沈謙、虞黃昊、陳廷會。

南洪北孔:清代劇作家洪昇、孔尚任。

中國曆史上十位女詩(詞)人

班婕妤:西漢樓煩(今山西寧武)人,班固祖姑,代表作有《自悼賦》等。

蔡琰:字文姬,漢末陳留固(今河南杞縣)人,蔡邕之女,著有《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

左芬:西晉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左思之妹,今傳有《啄木鳥》等詩。

蘇惠:十六國的前秦武功(今屬山西)人,首創回文詩《回文璿璣圖》。

謝道韞: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有《登山》詩。

鮑令暉:南朝宋時東海(今山東蒼山縣南)人,鮑照之妹,作品有《十離詩》等。

薛濤:唐朝女詩人,長安人,創製“薛濤箋”,後人輯其詩為《薛濤集》。

李清照:南宋濟南女詞人、詩人,有詞集《漱玉詞》。

朱淑貞: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女詞人、詩人,今傳詞集《斷腸詞》。

秋瑾:浙江紹興人,號鑒湖女俠,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作品有《秋瑾集》。

六義

詩有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種不同的詩歌體裁。“風”有教化諷刺的意思,一般是各地方的民歌;“雅”是正的意思;“頌”是形容盛德的意思,一般為朝廷宗廟的詩歌、舞歌。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三種表現手法中,“賦”為鋪陳,敘物言情,直歌其事;“比”即比喻,借物托情,意在言外;“興”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

漢賦

賦是在楚辭的基礎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是漢代最有特色的一種文體。同以往的詩歌相比,賦少了一些幽怨之情,更重於歌功頌德,詠物言誌。賦不像《詩經》中的作品那樣能夠和樂而歌,它隻適合口誦朗讀。在形式上它也一改楚辭句中多用虛詞和語氣詞的句式,進一步散體化。賦的根本特征是著重鋪敘和描寫,以鋪張手法來描摹所賦事物景況,肆意誇張場景風物,堆砌辭藻,繁複綺麗,而少了楚辭那種濃重的抒情成分。

賦是漢代的最為重要的文學樣式。漢代的文學家大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創作,名家輩出,盛極一時。其中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和張衡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樂府民歌

樂府是漢武帝時政府設置的音樂機構,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民間音樂,創作歌辭,改編曲譜,配樂演奏等。後人就把樂府裏收集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漢樂府”或樂府民歌。漢樂府與《詩經》、《楚辭》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敘事性。《詩經》和《楚辭》都是以抒情為主,而漢樂府卻是“緣事而發”,往往采用第三人稱敘述一件事情。樂府民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采用了與《詩經》和《楚辭》不同的詩歌形式:雜言和五言。漢樂府的雜言是完全自由的,五言詩也越來越多,並且漸漸趨向整齊。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建安文人用樂府舊題詩反映社會離亂,唐代李白、杜甫都有樂府題詩作,白居易更是創作了大量的“新樂府”詩。

建安文學

東漢建安年間和稍前及稍後一段時期的文學,統稱為“建安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主要代表作家有“三曹”及“建安七子”。

建安詩人大都經曆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是因事而發,悲壯慷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建安文學在悲壯慷慨的基調中,感傷離亂,悲憫人民和慨歎人生相聯係,從而激起及時建功立業的豪情,顯得“誌深筆長”、“慷慨多氣”,是品格沉鬱的典型代表。這一獨特的風格使它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駢文

“駢文”這一稱謂來源於柳宗元的《乞巧文》,他將這種文體稱做“駢四儷六”,簡稱駢文,也稱“四六文”。“駢”是兩馬並駕一車的意思。駢文是指通篇為駢偶句或以駢偶句為主的文章,講求對仗和聲律,崇尚誇飾和用典。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駢文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有沿襲,至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七位文士。他們常結遊於竹林,故稱“竹林七賢”。當時,社會處於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就是他們的代表。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初唐四傑

初唐詩歌浮靡輕豔,從題材到格調,都沿襲了齊梁華靡詩風。到了唐高宗時期,出現了四位著名的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重剛健重氣質的創作起到了解放詩歌的作用,為唐詩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人稱他們為“初唐四傑”。初唐四傑不僅以詩文兼長名噪海內,而且相互呼應,以一種自覺的意識改革文學風氣,攻擊矛頭集中指向當時的宮廷文學。他們年少才高,胸懷壯誌,欲以一腔熱情報效國家,謀求功名。無奈現實種種之不如意,使他們備受壓抑,心中充滿鬱鬱不平之氣,於是或發於詩文,或鋌而走險以致結局悲慘。天妒英才,四人中除楊炯外,其餘三人皆死於非命。

邊塞、田園

邊塞和田園是盛唐詩歌的兩個主要流派。

邊塞詩:描寫邊塞的荒涼、戍邊將士的艱苦以及閨中人對他們的思念,奏出了一曲曲高昂的悲歌,意境雄渾,情調蒼涼悲壯,滲透出時人追求功名、一展抱負的理想。邊塞詩人的主要代表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

田園詩:融詩歌畫於一體,優美清麗,情趣盎然,描繪出鄉間生活和田園山水景色,表現了遠離塵世、傾情自然的出世心態。王維、孟浩然是田園派的傑出代表。

律詩

律詩發源於南朝,從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時期,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而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與古詩的不同如下(凡不合格律的詩皆可稱為古詩或古風):

1.字句不同。如五律、七律的字數、句數均有限定,前者八句,每句五字;後者八句,每句七字。而古詩字數可長可短,每首句數可偶可奇。

2.押韻不同。①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又可押仄聲韻,而律詩一般押平聲韻。②古詩可以換韻,而律詩不能。③古詩每句均可用韻,並可重韻,而律詩隻可以在偶句用韻(有些首句可用韻),而且不允許重韻。④古詩可押鄰韻,而律詩不能。

3.平仄不同。古詩不拘平仄,不拘粘對,而律詩有嚴格的平仄規則,失粘、失對均為律詩大忌。

4.與古詩不同,律詩要求對仗。五律、七律的中間兩聯和排律除首尾聯外,一律要求對仗。

絕句

“絕句”的名稱起於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不講究平仄、音韻、粘對的嚴格法則,此稱古絕句。唐以後,絕句的形式轉變為五言、七言,均四句,有一定的平仄粘對規則,一般雙數句押平聲韻(少數押仄聲韻),又稱“律絕”。絕句靈活輕便,適宜表現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為詩人普遍采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詩體。

大曆十才子

中國唐代宗大曆年間十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宋以後有異說,但多不可信。大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多投獻應製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間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言辭優美,音律和諧,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

詩人雅號

曹七步:三國魏詩人曹植,曾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絕聖手:唐代詩人王昌齡,善寫七絕,其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趙倚樓:唐代詩人趙嘏,因詩中有“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句而聞名。

詩骨:唐代詩人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

詩傑:唐代詩人王勃,其詩淡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

詩佛:唐代詩人王維,其詩淡泊寧謐,意境宏遠,所作詩中常有虛無冷寂的情調,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故有“詩佛”之稱。

詩狂:唐代詩人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其詩豪放大氣。

詩仙:唐代詩人李白,詩歌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

詩聖:唐代詩人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

詩豪:唐代詩人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囚:唐代詩人孟郊,做詩苦心孤詣,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唐代詩人賈島,一生以做詩為命,好刻意苦吟。

詩鬼:唐代詩人李賀,善於熔鑄詞句,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

五言長城:唐代詩人劉長卿,擅長五言詩。

杜紫薇:唐代詩人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喻。

溫八叉:唐代詩人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

鄭鷓鴣:唐代詩人鄭穀,以《鷓鴣詩》聞名,故有此稱。

崔鴛鴦:崔玨,賦《鴛鴦詩》而聞名,故有此稱。

謝蝴蝶:北宋詩人謝逸,因寫有關蝴蝶詩共三百餘首而聞名。

張三影:北宋詞人張先,因其詞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且善用“影”字而聞名,又外號“張三中”。

紅杏尚書:北宋詞人宋祁,因其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又任過尚書官職而聞名。

賀梅子:北宋詞人賀鑄,因其詞中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得名。

海棠顛南:宋詩人陸遊,因寫過大量的海棠詩而得名。

山抹微雲秦學士:北宋詞人秦觀,因其詞中有“山抹微雲,天粘衰草”而聞名。

新樂府運動

唐代貞元、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一批詩人,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敢於麵向生活,自覺地從生活源泉中掘取素材,寫下了大量賦詠新題材、運用新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新樂府運動。新樂府運動在詩歌理論上繼承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針砭時弊,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著名論斷是新樂府運動的創作綱領。在語言上,新樂府詩質樸無華,易於傳誦,並有和諧悅耳的音律。

郊寒島瘦

“郊寒島瘦”出自於蘇軾的《祭柳子玉文》:“元輕白俗,郊寒島瘦。”指唐朝詩人孟郊和賈島簡嗇孤峭的詩歌風格,他們的詩歌格局窄小,缺乏氣勢,手法上雕詞琢句,嘔心瀝血,都是著名的苦吟詩人,給人寒瘦窘迫之感。

唐詩知多少

據統計,在《全唐詩》、《全唐逸詩》、《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中,共收詩49475首(其中《全唐詩》共收詩49403首);詩人2955人。

唐詩的“發表”

唐朝詩人是如何“發表”他們的作品的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呈示寄贈。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詩《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雖不以“寄”、“贈”為題,但也是贈送給別人的。有時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

二、投諸名流。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及第,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名流,以便廣為流傳,謂為“行卷”。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詩就是獻給當時聞名詩人張籍的。

三、即席賦詠。如大曆年間盧綸、韓翃、李端等所謂“十才子”,即常奔走於王公貴戚的晚宴席上賦詠酬答而名聲大噪。李商隱《初食呈座中》、《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也是即席賦詠之作。

四、牆壁題詩。驛館、驛亭、寺觀等公共場所的牆、柱成為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元稹)詩。”唐代詩人也喜歡在名勝古跡上“發表”詩作。據記載,饒州幹越亭上的題詩達上百首。晚唐詩人張祜曾在全國各地幾十座著名寺觀裏題過詩。

打油詩

《升庵外集》記載:“打油”原是一個人的名字,此人姓張,是我國唐朝時期南陽的一個讀書人。他不僅會吟詩賦詞,而且特別喜歡民間文藝,寫出了不少內容通俗淺顯、風趣形象的詩歌。這些詩歌雖然得不到當時所謂的“正統”文人們賞識,但頗受平民百姓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