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變革時代,我們為什麼會浮躁(1 / 3)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 多年以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而繁榮的背後仍有隱憂——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擴大,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功利主義和投機心態的盛行,產品質量問題和服務意識的缺失……伴隨經濟高速發展而出現的一係列社會問題為我們帶來了浮躁的心態。

浮躁從表麵來看是一個心態和情緒的問題,但從深層來看,則是一個價值觀缺失的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基礎,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讓我們抵禦周圍浮躁風氣的侵擾,共建一個理性務實的社會環境。

諾貝爾獎無緣中國,問題出在哪裏

科研人員必須創新,如果隻是簡單地儲存知識,其價值可能隻值5 元錢一張的光盤!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大年

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一直是國人心頭的遺憾。“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酸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 貝恩哈德· 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獎”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獎勵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後添加了經濟)等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諾獎”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獎項,其價值自然毋庸置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國際獎項,卻屢屢與國人失之交臂。有評論說,每到“諾獎”頒獎之日,便是中國輿論傷心反思之時,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得不到“諾獎”成了國人心頭永遠的痛。

其實,“諾獎”無緣中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現象背後國民浮躁的心態。長年來,國人對於“諾獎”望眼欲穿,折射出好高騖遠、重功名、輕價值的浮躁心態。這種心態對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21 世紀是創新的世紀,創新決定一個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俞國良表示,浮躁心理會使一個人的創造力下降,“研究一個新課題需要花很大氣力,有些人為了追求短期效益,勢必去模仿或剽竊”。

在科技領域,我們的科研人員數量世界領先,專利數量堪稱世界第一。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稱:“中國高校按科技論文數排序,自2004 年以來,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然而,我們的專利有許多是無價值的專利,論文也存在著大量的東拚西湊或剽竊行為。”專心科研的人備受冷遇,這種不利於科研發展的社會大環境,讓有潛質的科研人員難以專心進行研究。多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最高獎空白,就說明了我們的差距。在這種浮躁心態下,“諾獎”角逐無果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科教興國,人才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決定科學技術水平高低的就是教育。反觀國內的教育現狀,情況不容樂觀。在我們國家,從小學到高中,甚至是大學,各類考試接連不斷。楊振寧曾率一批“諾獎”

獲得者來華講學,當有人問到他們當中有沒有“高考狀元”時,楊振寧笑說:“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裏,都排在十名以後。”“諾獎”獲得者朱棣文認為,考試並不重要,學生也不要隻滿足於一個解決方案。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科學直覺的習慣,學會用不同方式看待問題。當前教育環境下,即使有一些不錯的“科學苗子”,也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指導下,慢慢變成一個個角逐分數的考生。

以追逐分數的浮躁心態去學習,很難成為真正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才。學習和研究,其生命力就在於創新。“諾獎”的缺席說明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麵的薄弱,也反映了當下社會浮躁的心態。浮躁使我們的創新失去了精神動力和支撐。有人認為,國人浮躁心態的出現,主要是源於內心民族精神的失落,這句話可謂是點出了問題的本質。我們知道,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比,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沒有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的考慮,人們很容易急功近利,不願投身科技創新。很多學生到國外留學,畢業後寧願給外國公司打工,掙現成的高工資,也不願意從零開始,回國創業;一些企業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甘於給別人做代工,過於依賴技術引進而忽略自主創新。這些都是缺乏民族精神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動力支撐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對於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來說,創新不僅是生存法則,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民族責任。21 世紀,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發展係於每個中國人,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我們更應當目光長遠,認清使命,承擔責任,踏實務實,在創新中出成績,在創新中求發展。

經濟發展了,我們是否更富裕了

要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重要的不在於世界各國的GDP 增長了多少,而更應關注不同國家居民的“幸福指數”是否上升。

——聯合國國際信息發展組織總幹事長 丹尼爾· 巴瑞奧經濟發展,我們是否更富裕了?

為什麼GDP(國內生產總值)上去了,我們的“幸福指數”卻下來了?

相信我們周圍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尤其是在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明顯的社會現實下,這些問題則更加尖銳,浮躁情緒也隨之而來。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如果因為社會問題而產生浮躁情緒是不可取的。

應該以理性長遠的眼光,正確認識這些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不受浮躁情緒的左右。

實際上,浮躁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利益和欲望的驅使下,人們很容易變得浮躁,失去正確的方向。隻會把自己推向不歸之路,這是一種浮躁短視的發展觀。全球一體化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浮躁發展觀的危害。

2010 年9 月8 日,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實施10 周年紀念日。在當天上午舉行的相關論壇上,聯合國國際信息發展組織總幹事長丹尼爾· 巴瑞奧在發言中指出,“一直以來,主流的經濟學家總把GDP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否發達的重要指標。但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不丹,卻把國民的幸福指數看做比GDP 更加重要的指標。這提醒我們,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巴瑞奧認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21 世紀麵臨的最大挑戰,他呼籲人們放棄對GDP 的片麵追逐,更多地關注一些軟性指標,如人們是否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城市現代化發展是否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人類的生產力是否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揮了最大潛力等。

巴瑞奧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也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向。在國內,除了經濟GDP 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幸福GDP”,這代表著社會的進步。從功利主義和過於重視物質建設的發展思路,轉到重視人文精神和社會成員幸福感的發展思路上,從片麵強調經濟效益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建設並舉的發展思路,代表著世界主流的發展趨勢,也和我們國家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吻合。隻有在這種穩健的社會發展觀下才能孕育出踏實奮進的社會氛圍。

從世界範圍來看,重物質、輕精神的發展觀無論是對於國家、社會,還是企業,都會滋長出浮躁的風氣,埋下種種發展隱患。在《喧囂的90年代》一書中,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政府、美聯儲、會計、金融、稅收等各種因素,在20 世紀90 年代,為世界經濟的繁榮推波助瀾並種下惡果。政府管製的不充分,企業高層的過度財富激勵、失控的利益衝突等多種因素,互為因果地造就了20 世紀90 年代的經濟繁榮和新千年的衰退。在西方的大多數觀察家看來,整個社會的浮躁往往會導致一種經濟或社會危機。這些觀點,對於當今發展中的中國,更是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為什麼我們鮮有“百年企業”

立意高,才可能製定出戰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柳傳誌

為什麼我們很少有“百年企業”?為什麼很多企業都做不大、做不久?為什麼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明星企業”最後都變成了“流星企業”?仔細分析其中原因,都有浮躁的因素。

在中國IT 業有兩家公司:巨人集團和聯想集團。這兩家公司都是20世紀90 年代起步的,巨人的發展一度比聯想的勢頭強勁,但不到8 年,巨人就因為資金和管理不善等問題倒下了。聯想集團則一直穩健發展。在2008 年度全球企業500 強排行榜中,聯想集團167.8 億美元的銷售額排名第499 位,並成為首家躋身世界500 強的中國內地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