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年輕人也好,40歲的中年人也好,封閉自己的世界,什麼都進不來,自然什麼都無法容納,當他敞開心扉,正視自己的過往時,陽光才能照耀心房。帶著重生的心靈,威爾需要解決困擾已久的一個問題。他愛上了一個哈佛的女生,在女孩優越的家庭條件、良好的教育背景下,威爾感到非常自卑,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愛情,甚至為了維持可憐的自尊,威爾傷害了她,女孩傷心地離開了。
又一次走到困難麵前,威爾習慣性地去找肖恩,可是,肖恩故意躲著沒有見他。成長,永遠都是一個人的事,威爾對肖恩的依賴會讓他永遠長不大。威爾駕駛著破爛的汽車,在去往女孩所在城市的公路上狂奔時,躲在窗子後麵的肖恩教授笑了,因為問題青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奔向明媚藍天的男人——一個沉穩果斷的男人,而他自己也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心靈捕手》不僅是一個關於心靈成長的故事,還是一對好友多年來的友情結晶。《心靈捕手》的劇本,馬特·達蒙已經構思好久。威爾的故事是由一篇短篇小說改編的,小說作者是大學時代的馬特·達蒙。就讀於哈佛大學英語文學專業的馬特·達蒙在1992年寫了這篇習作,之後,他和好友本·阿弗萊克聯手編劇,進一步挖掘了威爾這個人物的個性和潛力。
在學校裏,他們每一年要看至少500部劇本,但是好劇本不多,剛出道的演員,遇到好劇本的概率更低,於是,他們決定寫出屬於自己的劇本。他們以演員的方式創作劇本,動筆之前,首先創作場景,隨著情節的發展完善人物性格。
按照原計劃,他們想把這個故事寫成驚悚片,隨著情節的發展,他們寫出了一個以人物性格為主的劇情片。作為二人的編劇處女作,也是兩人擔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這部嚐試之作上映後取得了轟動效應是他們二人意料之外的,演員羅賓·威廉斯還憑借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故事的開頭很吸引人。一個解出了高材生束手無策題目的天才,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之處?從敘事上,這部電影有兩條主線,一個是威爾的心理成長過程,一個是心理醫生肖恩在治療中的自我認識。兩條線索非常清晰,相輔相成。
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皆是演員出身,以演員的視角進入劇本創作,可以說,《心靈捕手》是一部按照經典好萊塢模式寫作的成熟劇本,但是其思想性不高,沒有涉及對社會價值的批判,比如“天才崇拜”情結。
因為威爾擁有著驚人的天賦,所以他應該被拯救,連他的朋友查克(本·阿弗萊克飾)都覺得,威爾不應該像普通街頭混混那樣過日子,他期待有一天去敲威爾家門時,威爾已經離開了,去過另外一種生活了。最後,威爾真的走了,帶著他的過人智慧去創造新天地了。而查克這樣智力平庸,學曆不高,能力不大,隻能以體力勞動為生的人就隻能認命了。這樣的結局是兩位編劇想要表達的嗎?那不就變成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主義?“我們不隻需要像蘭博這樣的人,花費時間尋找如威爾般的天才;而且需要肖恩這樣的人,向查克這樣的人普及人們的善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