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電影的時候,有的人關注大明星,有的人關注導演風格,很少有人因為“編劇×××”去電影院看電影的。這當然有很多方麵的原因,編劇畢竟是一個幕後工作者,即使在編劇工作受到重視的國家,也不會發生這種事。
如果從電影製作的角度看,編劇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有人說,除了無聊的部分,戲劇便是生活。可是,如何把生活編排起來,變成一個完美的夢境呢?我們需要電影來做這件事,而電影的起點便是劇本,是編劇筆下的場景和人物動作。
讀過電影劇本的人知道,那不是一段段精美文字的組合,也不是人物內心情感的流露,劇本如同電器使用說明書,它簡單直接地告訴讀者,人物在哪裏,在做什麼動作,說什麼話。一個完整的劇本則像建築物的設計圖紙,清晰地標注著每一個點、線、麵,導演拿著劇本,便可以搭建起一個如夢似幻的時空。
和小說相比,劇本是工具性的,因此,編劇是生產工具的匠人,而不是藝術家。盡管如此,創作一部劇本涉及的元素仍然繁多而複雜,編劇並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古往今來,從戲劇到電影,大師們已經討論過無數次創造的方法,好萊塢的工業模式則為劇本定下了“生產標準”,而優秀的劇本永遠是遵循創作規律,且蘊含才情的。
評論一部電影,如果你隻會用“經典”和“爛片”這樣貧乏的詞彙,對於電影的製作者來說,遇到這樣的觀眾簡直太可悲了。一件東西,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即使藝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是在無形中存在著“絕對標準”。
一個故事是如何構想出來的,人物如何塑造,結構如何安排,節奏如何掌控,對這些有所了解,你會知道,一部電影為什麼那麼無聊?爛片為什麼成為爛片?同樣地,你也會知道,一部電影為什麼會成為經典,為何它是那樣激動人心,讓人笑中帶淚,感慨萬千?
如同讀者了解了寫作的機製,便能理解其中的辛苦及文字中的巨大魅力一樣,電影觀眾如果了解了編劇是如何構思劇本,心理學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時,便會珍惜每一部優秀作品中凝結的艱苦努力和巨大才情。
鑒於一定的觀感經驗和閱讀經驗,筆者以觀影人的角度切入,分析劇本的構成要素、編劇中的心理學規律,從劇本到電影這一文字到影像的轉換過程如何發生以及好萊塢編劇如何工作,著名的編劇是怎麼寫出經典作品的。
希望這本《編劇心理學》對電影愛好者或編劇愛好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親愛的讀者對坐在熒幕後方的編劇產生興趣,即使你沒有成為編劇的欲望,至少可以知道,一部電影,並不是寫著“××作品”便是某一個人的心血,它是由諸多方麵的力量共同完成的,其中包括默默無聞的編劇。而編劇的創作也不是大筆一揮便出精品,每一個劇本都需要精心地構思、打磨,直到從結構、人物到場景皆臻完美。
如果你是一個夢想成為編劇的年輕人,這裏要給你潑一盆冷水。首先,劇本不是小說。劇本講究行動,而不是形容,你不能用寫小說的方式寫劇本,寫劇本就要有劇本的樣子。其次,編劇是一個漫長且孤獨的過程,沒有人能夠替你分擔,在寫出一部優秀的劇本之前,你可能要曆經掙紮,不斷地否定自己,然後等待別人發現你這塊金子,時間可能是三年、五年或者更久。最後一點,編劇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至少以國內目前的行業狀況來說,如果你想以編劇的身份一夜暴富,那就趕緊放下筆杆,另謀職業吧。